國內綜合性院校和專業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大都開設了美聲唱法或者聲樂歌劇專業,這說明美聲唱法和歌劇這一藝術形式已經逐漸被國人接受,這是時代開放所產生的碩果之一。對于美聲教育來講,這是一個極其好的教育基礎,但是光有基礎還是遠遠不夠的。想要讓美聲唱法有更長遠的發展,必須重視美聲唱法的實踐工作。
目前國內一些專業院校都把歌劇排演工作提上日程,這對于國內美聲事業的發展是重要的一步。上海音樂學院排演了原創歌劇《賀綠汀》;西安音樂學院排演了《小二黑結婚》、《魔笛》等經典歌劇,并且都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等等。沈陽音樂學院近幾年分別排演了《星星之火》、《秘密婚禮》、《蘭斯之旅》等國內外歌劇及片段,其中的中國第一部大型原創民族歌劇《星星之火》的排演工作是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主要由聲樂系承辦,參演人員包括了沈陽音樂學院前院長劉輝教授、聲歌系系主任張策教授等一些優秀的中青年教師,還有一些優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也都參與了這場歌劇的排演,并在國內眾多兄弟院校都做了匯報展演,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還對這部歌劇進行報道,并給予很高的評價。通過這些年努力的實踐,學生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近兩三年沈陽音樂學院有很多學生都在國內外聲樂比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而他們都是這些歌劇排演的參與者。現階段,沈陽音樂學院正在翻排歌劇《賈尼·斯基基》,由沈陽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朱巖峰指導,參演人員是沈陽音樂學院優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是一次純粹的給學生實踐的歌劇排演的機會。所有的音樂學院包括其他藝術院校的努力實踐,都為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做出很大的、積極推動力量。但是,要想真正的讓美聲唱法在中國這片沃土生根發芽,這還遠遠不夠,只有中國的高校都加入歌劇排演的隊伍中來,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真正的從根源上提高美聲教育的效率。由此可以看出歌劇的排演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一)排演歌劇能夠提升學生的演唱技能
歌劇作品不同于藝術歌曲的用輕聲、半聲以及各種細膩的聲音處理方式演唱歌曲,聲音的運用要服從劇情的需要,歌唱要具有戲劇性,用結實明亮的聲音去演唱歌劇作品是演唱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歌劇作品對演唱者的音域也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戲劇沖突的需要,演唱者要經常演唱音程跨度比較大的旋律,這對演唱者演唱肌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歌劇作品中還有大量的宣敘調,要求演唱者在基本的技術前提下,要用富有語氣感、敘事性的演唱形式去演唱,這種技術方式在其他的聲樂作品中是很少存在的,這就要求演唱者要靈活調整歌唱的肌肉群,用松弛、抑揚頓挫的聲音去演唱作品。除此之外,歌劇作品的故事性還決定了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時長才能完整的講述整個故事,而長時間的舞臺演唱對歌唱者歌唱肌能的要求也是極高的。
鑒于歌劇作品的各種特有音樂屬性,演唱者通過演唱歌劇作品,可以增強自己的歌唱肌能、完善自身的歌唱技能、增強對聲音的把控能力、提高用富有戲劇性的聲音去演唱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的能力。
(二)排演歌劇能夠提升學生表達作品的能力
“演唱”一詞,顧名思義,予演于唱。因此在演唱聲樂作品時,不只是要求歌者用良好的聲音去唱作品,還要用“演”作為輔助去增加歌唱的代入感和情感宣泄,以達到聽歌之人能夠感同身受的效果。目前國內大多數聲樂教育強調聲音的成分過多,在唱出合乎標準的聲音之后,只是簡單的告訴學生演唱過程中要加入情感,而實際上怎么加入情感、加入什么樣的情感卻是一個很難把控的事情。歌劇作品的優勢是,他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貫穿于整部歌劇的演唱始終,而“講故事”是把人帶入角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演唱者只有進入到角色之內,才能更加真切的體會到人物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在演唱時才能帶入更加真實的情感表達,使得演唱的聲音更加打動人心,舞臺表演也更加真實、具有生命力。因此只有經過歌劇舞臺的錘煉,才能具備準確表達歌曲情感的素質,鍛煉學生準確表達聲樂作品的能力。
(三)排演歌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歌劇是一種將音樂(聲樂和器樂)、戲劇(劇本和表演)、文學(詩歌)、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歌劇的演出工作對演出者的歌唱能力、表演能力、文化素養、臺詞能力、舞臺表現能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通過歌劇的排演工作,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歌唱技巧,增強自身的肢體協調能力以及面對舞臺、面對觀眾時如何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通過整部歌劇的排演工作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情感表達能力、舞臺表演能力等,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而日常的聲樂學習及日常演出給予學生的感受是有限的,歌劇的綜合特點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恰好就能夠對學生的這些方面有一個極好的促進。
(一)重視排演不同體裁的歌劇
歌劇從體裁上劃分主要包括正歌劇、喜歌劇、大歌劇、小歌劇、室內歌劇、音樂喜劇、樂劇等,而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大多數片段選自正歌劇、喜歌劇和輕歌劇等。不同體裁的歌劇,對演唱時的音區寬窄、音量大小、音色個性、聲音強度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演唱正歌劇時要求聲音具備激情、宏偉、奔放、熱烈、壯觀等特質;演唱瓦格納樂劇時,歌者要有寬廣的音域和寬廣的聲音特質以及極強的演唱肌能;演唱喜歌劇時要求歌者能夠靈活調節嗓音,唱出具有喜劇效果的語氣和聲音效果,有一些片段還需要男中音、男高音和女高音做花腔炫技演唱,以渲染人物性格特點等。要想演唱這些不同體裁的歌劇,首先需要歌者對自己的聲音條件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演唱適合自己聲音類型的歌劇作品,才能有效提高演唱水平。由于不同歌劇體裁對于聲音要求不同,這也需要演唱者大量演唱歌劇作品,在具體實踐中,把握歌劇特點,理解人物性格,靈活運用聲音去演唱對聲音有不同要求的不同體裁的歌劇作品。而由于不同歌劇體裁對演唱能力的要求也不同,這就要求演唱者去演唱不同體裁的歌劇,通過大量的演唱,去加強歌唱肌能,以應對篇幅不同、難度區別的不同體裁歌劇,同時能夠把握各種體裁歌劇的風格特點,演唱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歌劇效果。
(二)重視排演不同時期的歌劇
不同時期的歌劇作品創作風格不同,社會背景不同,題材結構也不同,演唱特點也是風格迥異。巴洛克時期,各種文藝形式都突破了文藝復興的枷鎖,歌劇藝術也不例外。在演唱巴洛克時期的歌劇作品時,會有很多裝飾音和即興演唱的需要,即在詠嘆調終止或者半終止的地方,尤其是詠嘆調反復唱段之處加一些必要的裝飾音或者用合理的花腔修飾,這對演唱者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恰如其分的添加裝飾音和花腔部分,就異常重要。古典主義時期,格魯克進行了正歌劇的改革,強調音樂為戲劇和故事服務,去除演唱者炫技的段落,把聲樂線條從多余的裝飾音中解放出來。在演唱這類歌劇作品時,要嚴格按照歌劇圖譜演唱,嚴格按照準確的譜面要求去演唱以表達歌劇內涵就顯得尤為重要。到了浪漫主義時期,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各種藝術形式再一次突破枷鎖,出現了更加新穎的內容。這在音樂方面的表現是藝術家們反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傳統形式和內容,主張最大程度的體驗各種感受,在歌劇創作方面,音樂家重視作品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強調強烈的個人主義精神,無拘無束的表達情感世界,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創作宗旨。演唱這一時期的歌劇時,演唱者要重視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個人感受,深入了解角色性格和人物特點,用豐富的情感處理和極具個性的表演方式去演唱作品是歌者必備的基本素質。
演唱不同時期的歌劇,對演唱者的自身音樂文化素質、演唱技能運用、情感表達方式、舞臺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排演過各個時期的歌劇作品,才能更加直觀的體會到具體的藝術體驗,所以演唱不同時期的歌劇作品對演唱者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重視排演中國原創歌劇
隨著歌劇藝術被接受度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原創作品被搬上歌劇舞臺,中國歌劇演員可以用中國語言去演唱中國老百姓能“聽得懂”的歌劇作品了,所以排演中國原創歌劇也變得尤為重要。原創歌劇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原創性,演唱原創歌劇可以讓演唱者發揮想象力,去用不同的聲音和全新的人物塑造去表達一些新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演唱歌劇的創新能力。學生在翻排歌劇之后,已經具備了歌劇演唱的傳統思路,通過演唱原創歌劇,去和非原創歌劇的演唱作對比,借鑒非原創歌劇已經成熟的模式和方法去更好的演唱原創歌劇,同時用演唱原創歌劇時獲得的創新點去演唱非原創歌劇,使得非原創歌劇獲得新鮮的生命力,進而創作出更加生動的全新的人物形象,使得歌劇演唱取精華去糟粕,演出的角色和聲音也更加具有靈魂。
原創歌劇的特點就是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故事和歌劇這一形式有機結合到一起,這樣的形式更讓大眾所喜聞樂見,因為其內容是普通大眾就能聽得懂看得懂的。讓學生排演原創歌劇,能增強學生演唱歌劇的積極性,因為從語言角度來講,演唱漢語的歌劇作品本身就比演唱外語歌劇作品要容易,而且演唱中國原創歌劇時,觀眾更容易給予積極的反響,這對演唱者的演唱信心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側面的提高了學生演唱歌劇的興趣和激情,而興趣和激情正是學生去努力探索和學習美聲唱法的動力源泉。
當今時代發展,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強烈,國家對藝術的重視程度也大大提高。因此,高水平、高層次、高內涵的藝術標準也是藝術從業者所更加追求的,而聲樂演唱藝術作為受眾群體最廣泛的藝術形式之一,從業者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也是勢在必行的趨勢。美聲唱法作為外來的歌唱形式,在國內已有大量的受眾群體,培養什么樣的歌唱人才以順應大眾需求是當代美聲藝術急需思考的問題,而培養能演又能唱的歌唱人才恰好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因此,當代中國美聲教育應當強調歌劇排演的重要性,以大量的舞臺實踐,全方位提高歌唱者的整體素質,讓歌唱者用富有生命力的歌聲和表演去演唱聲樂作品,創作出更多優秀、經典、久傳不衰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