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陳瑞斌
(西安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健康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發,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公共健康服務的支出效率分析主要是研究一定的公共衛生支出所能得到的最大產出量[1]。不同的學者在研究中選取的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各不相同[2,3]。從研究方法上看,由于DEA方法在多投入與多產出效率評估上的優勢,絕大部分關于醫療衛生效率的研究均采用該方法。通過公共衛生的支出效率分析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表現為大致相同的變化過程[4]。分地區來看,各省區的醫療衛生支出效率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5]。
雖然對醫療衛生支出效率已經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衛生支出效率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不全面;其次,對人口健康服務供給效率多從靜態角度或者動態角度,而沒有將兩者結合。因此,本文將以“一帶一路”沿線省區作為研究對象,從“大健康”的角度出發,重新構建供給與需求的指數體系,對健康服務供給效率做出綜合評價,進一步研究供給服務效率的現狀和趨勢的協調性。
對效率的評價必須建立在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遵循科學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建立公共健康服務供給效率的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是實施評價的關鍵,而實證分析的過程就需要運用合理有效的評價方法。
根據公共健康服務供給的內涵界定,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衛生健康資源和生態環境4個方面構建公共健康服務效率評價投入指標,從人壽狀況和疾病狀況構建公共健康服務產出指標,見表1。
分析所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8-2016)》和《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8-2016)》。另外,鑒于西藏地區部分數據在年鑒中未給出,加之西藏地區特殊的區域特點,本文的分析對象只包含17個省區。
1.2.1 DEA模型
現有文獻對于供給效率的研究多采用DEA方法,這是由數據的特征、分析目的、方法本身的適用性決定的。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于 1978 年由Charnes和Cooper等提出并逐步發展完善的一種非參數相對效率評價方法。DEA方法要求首先利用線性規劃構建一個生產前沿邊界,而后通過比較實際投入產出與生產前沿邊界的距離,求出相對效率[6]。DEA方法兩種常見的模型是 CCR 模型(Charnes et al.,1978)和 BCC 模型(Banker et al.,1984)。本文結合人口健康供給指數和需求指數,采用 BCC 模型測度17省區人口健康公共服務效率。
1.2.2 Malmquist指數
Malmquist指數最初由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用以分析兩組不同時期的消費變化。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于1982年開始將這一指數應用于生產效率變化的測算。Malmquist指數借助距離函數反映相鄰2個時期決策單元生產效率變動情況。Malmquist指數的具體形式為:

DEA-Malmquist指數分析方法實證過程[7]:第一,利用上述投入和產出評價指標體系在2007-2015年截面上的數據,利用BBC模型得到17省區公共健康服務供給綜合效率;第二,得到反映跨時期動態效率變化的Malmquist指數;第三,結合靜態和動態數據分析各省區的健康服務供給效率狀態。
由健康服務綜合效率(圖1)可知,2007-2015年,沿線省份健康服務效率處于中等水平均值為0.877。從平均水平來分析,新疆自治區、云南省、廣西自治區、海南省、廣東省的綜合效率一直保持在1的水平上,表明這5個省區健康供給在滿足健康需求的方面是有效的。陜西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的綜合效率處于最后三名。

圖1 2007-2015年17省公共健康服務效率平均值
MI指數反映了指標動態效率的變化。從表2可以看出,總體上供給效率呈上升趨勢,其均值為1.0462。
從區域橫向分析,除海南、福建、廣東外,其余省區的供給效率呈上升趨勢(MI均值大于1)。通過對比2007年與2015年MI指數變化值,總體呈增長趨勢的有甘肅、陜西、云南、廣西、遼寧、吉林、內蒙古。影響供給效率變化的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醫療衛生資源現狀、醫療服務管理水平等。這些省區效率呈現上升趨勢的原因主要是2個:一是經濟基礎較薄弱、健康服務供給效率較低,政府重視加上政策支持,加大投資規模,使得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是通過積極引進先進方法和技術,提高服務管理水平,促使效率增長。除了上述省區外,其余省區的效率變化范圍相對較小,保持效率平穩趨勢。
從時間縱向分析(見圖2),10年間MI指數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每年供給效率都在呈增長的態勢,且分為3個階段。2007-2009年公共健康服務供給效率基本保持在1.06左右,變化趨勢不明顯;2009-2014年供給效率的增長趨勢逐漸減緩,到2014年達到最低;2014-2015年供給效率迅猛增長。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2008年政府為實現“保增長、促就業、調結構”的宏觀調控目標,將經濟發展的重點集中在基礎設施及其相關設備與原材料行業,對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關注不夠。隨著經濟趨穩、行業振興,以及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發展社會辦醫等政策的實施,公共健康服務供給規模和水平也逐漸提高。

表2 2007-2015年17省公共健康服務效率變化

圖22007-2015年MI指數均值圖
利用DEA模型的效率指數和Malmquist指數測度結果,可以對這17省區的供給效率做動態和靜態的綜合分析。以DEA模型的效率指數為橫坐標,以Malmquist指數為縱坐標繪制散點圖,并以DEA效率均值0.877為供給效率大小的臨界值,以MI=1作為效率變化的臨界值,將散點圖分為4個象限,進而按效率狀態分為4個類型,即落后型、發展型、成熟型和衰退型。根據各省區均值的原始數據繪制的效率形態分類如圖3所示。

圖3 17省區公共健康服務供給效率形態分布圖
第一,落后型(1象限)。該象限所屬地區的供給效率較低且從趨勢上呈下降態勢。從圖中看到沒有一個省區處于此形態。第二,發展型(2象限)。該象限所屬地區的健康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同樣低于臨界值,但MI指數大于1,供給效率將保持上升趨勢。出現在這個象限的省區有陜西、內蒙古、四川、重慶、黑龍江、浙江、吉林。第三,成熟型(3象限)。該象限兩項指標值均高于臨界值,供給效率高,且上升趨勢明顯。出現在這個象限的省區有甘肅、寧夏、青海、云南、廣西、遼寧、新疆。第四,衰落型(4象限)。該象限效率指標值高于臨界值,但是效率變化值低于1,效率遞減。出現在這個象限的省區有海南、廣東、福建,其公共健康服務供給效率超出平均水平,規模投入和管理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出現了效率的提升瓶頸,需要創新管理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實現供給效率的持續提升。
綜合以上對“一帶一路”沿線省區健康服務供給效率的動態和靜態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健康服務供給效率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衛生資源、管理制度與水平等都有關聯,各因素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組合關系,綜合效率體現了規模、管理和技術,使要素發揮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上述分析中,綜合效率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供給有效的省區既有東部發達省區又有西部經濟落后省區,而效率低的地區中沒有東部發達省區。
在空間上變現出區域特征,發達省區的改進不明顯,其余省區均呈增長趨勢,究其原因在于健康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相關資源和政策的傾斜促使發達地區的增速減緩,欠發達地區加速增長。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推進,健康服務供給效率必將持續增加。
處于發展型的陜西、內蒙古、四川、重慶、黑龍江、浙江、吉林省區,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投入規模和管理能力不足,導致健康服務供給綜合效率不高,但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資源配置水平的提高,其供給效率將實現持續增長。處于成熟期的甘肅省、青海省、寧夏自治區、云南省、廣西省區,其健康服務的產出雖不高,但在有限投入的情況下已經發揮了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所以其綜合效率有效,同時,由于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健康投入,這些省區的供給效率也將會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包括醫院管理制度、分級診療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安全和供應制度以及監管制度。應明確強調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強調堅持公平與效率的統一。一方面,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和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要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有序競爭。通過改革,形成中央政府領導、權責清晰、依法規范、運轉高效的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模式,通過完善政府職能促進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效率和水平。
優化國家基本公共健康服務項目,整合公共健康服務質量體系和政策措施。通過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在不同地區、不同機構、不同人群之間合理配置公共健康資源,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在地區層面,向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傾斜,緩解地方財政支持醫療衛生資源的相關配套資金壓力,發揮中央財政的引導作用;在機構層面,更多財政資金向基層醫療機構傾斜,推動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以財力資源的持續增長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供給的同步發展;在人群層面,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和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全面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健康水平。
通過規范醫療衛生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機制,提高健康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公平性、可獲得性、可接受性、效率性和風險規避性為評價標準,對醫療衛生財政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規模效益與結構效益進行綜合性評估。同時,要提高民眾的健康管理意識和水平,加強健康和醫療基礎知識的普及。另外,加強健康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動移動互聯網、遠程醫療服務等發展,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加強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實現各級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與公共衛生服務的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