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莉,羅玉英,張子武,韓 旭,郭小林,楊 珣,段占祺
(四川省衛生和計劃生育信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是已投入的衛生資源量與產出取得的對比關系,評價是否以更經濟、更少的資源投入獲得同樣的產出,或者以有限的資源獲得更大的產出[1]。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提升衛生資源配置是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衛生資源優化配置是一項重復的系統工作,提高效率既要有科學合理的理論作為指導,也要有相關的科學方法作為依據[2]。本研究擬通過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對2008-2017年四川省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時間序列的縱向分析評價,為下一步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數據來源于2008-2017年四川省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選取四川省衛生資源配置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1.2.1 文獻研究法
檢索國內外有關(衛生系統)效率評價的專著、論文、期刊等文獻,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趨勢和主要研究方法,收集相關研究結果。
1.2.2 數據包絡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是運用數學規劃模型比較同類型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根據多個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對同類型決策單元進行有效性或效益評價的一種方法[3]。本研究擬采用產出導向模型即在固定投入的條件下,通過比較特定決策單元格(DMU)的產出與生產前沿面上的產出來確定該DMU的效率值,效率值=1,則表示DMU決策單元格綜合有效[4],即各種資源在此決策單元中均得到了最充分利用,反之亦然。
采用DEAP 2.1進行數據包絡分析評價四川省衛生資源配置相對效率[5]。
數據包絡分析評價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關鍵在于合理的選取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在系統查閱和總結相關文獻資料,并堅持科學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獨立性原則的基礎上[6],按照DEA模型對指標數量的基本要求:指標總數不應超過決策單元總數的一半[7],綜合分析后選取醫療衛生機構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床位數為投入指標;年診療人次數和病床使用率為產出指標。
結果顯示,2008-2017年,四川省各類衛生資源顯著增長,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37%、7.50%、9.74%、4.65%、1.21%,具體見表1。

表1 2008-2017年四川省衛生資源投入和產出指標
由表2可見,2008-201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7年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為DEA有效,占比40.0%,并且同時為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說明這4年四川省衛生資源的投入得以充分利用,并達到了相對最佳的產出狀態。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這6年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均為DEA無效。其中,2010年、2015年、2016年為規模報酬遞增、2011年、2013年、2014年為規模報酬遞減,說明這6年在當時規模下所投入的衛生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資源未達到最有效的規模狀態。
結果顯示,2008-2017年DAE無效年份的主要原因為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床位數投入冗余;同時,產出數據未達到最優規模。根據DEA計算結果,在產出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各項指標的松弛變量,計算得出醫療衛生機構平均減少1741.84個,衛生技術人員減少14,152.61人,床位數減少1.36萬張,各年份投入產出減少改變值及目標值見表3。

表2 2008-2017年四川省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情況

表3 2008-2017四川省衛生資源配置投入產出改變量與目標值
注:“-”表示該變量減少。
從四川省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效率的縱向評價結果來看,2008年、2009年、2012年、2017年衛生資源投入張弛有度,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為DEA有效,投入和產出均達到了最佳均衡狀態,松弛變量全為0;其他非有效單元格也通過DEA模型得出相應的松弛變量,從而計算出了效率最優的目標值。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衛生管理部門,衛生政策會影響和改變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要素,建議衛生管理部門在落實相關政策過程中,要引導機構科學合理配置人、財、物等投入要素,避免機構發展規模過大,造成效率低下。
結果顯示,2011年、2013年、2014年為規模報酬遞減,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小于1,松弛變量不為0,提示DEA單元格投入指標冗余,現有衛生資源投入規模偏大,投入增長的速度大于產出增長的速度[8]。由于部分醫療衛生機構的無序擴展,衛生資源大量投入,導致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醫療衛生機構規模擴大是造成該階段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醫療衛生機構規模擴張與區域衛生規劃存在緊密聯系,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應進一步強化區域衛生統籌規劃。
結果顯示,2010年、2015年、2016年為規模報酬遞增,規模效率<1,松弛變量不全為0,提示部分DEA單元格存在無效產出,在當前規模下所投入的衛生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產出為未達到最佳規模狀態,“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仍然存在,衛生資源產出和利用效率不足。該階段DEA無效產出的主要原因為病床使用率偏低,提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資源存在利用不足的現象。在衛生資源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需要提高病床使用,才能達到最佳產出。
各級衛生行政部分應結合本轄區人口發展趨勢、在經濟增長和衛生服務需求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區域衛生發展規劃,并強化督導落實,以構建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有效、經濟、公平的醫療服務體系,改善和提高醫療服務綜合能力和資源利用[9]。另一方面,在衛生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衛生資源的分配、使用,不只是通過人口總量來分配衛生資源,還應從空間角度考慮分配衛生資源,引導醫療衛生機構合理擴張,避免盲目性擴展[10]。其三,衛生資源的配置還可通過服務目標法、供需平衡法、衛生服務需求及需求法、灰色模型法、多元線性回歸等方法進行計算,使有限的衛生資源發揮最大的利用效率[11]。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應不斷改進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對醫院床位進行動態性和階段性的調整,實現床位之間的合理調配,打破病區之間的藩籬,發揮每張病床的最大化效用[12],更好實現衛生資源的充分利用。醫療衛生機構應根據自身的發展定位,綜合各科室診療優勢病種、醫療技術開展情況等,對醫院床位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同時,醫療衛生機構還應不斷優化工作流程,提高醫院內部調配資源的能力,提高床位利用效率[13]。
各地衛生行政部門首先要轉變職能理念,加強衛生統計、衛生管理的理論學習,在制定衛生政策和科學決策過程中,可考慮引入第三方機構,借助高校、研究所,甚至社會機構執行調查分析任務,為科學決策提供具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制定時宜的衛生資源優化配置規劃,真正實現衛生規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