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利,焦方義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目前,黑龍江省學位點設置在理念、規模、結構方面存在不協調現象,高層次人才供應與支持還不能夠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1]。在“雙一流”背景下,搶抓機遇,轉變發展思路,主動對接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五大規劃”和“十大重點產業”戰略,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現學位點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是黑龍江省學位點設置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于學位點設置觀點眾多,順應時代需求,黑龍江省學位點設置應當充分發揮高校的主動性,理清黑龍江省在新背景下學位點動態調整思路,構建學位點設置理論框架,培養出符合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
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要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建設。黑龍江的全面振興,遵循著技術領先和生態環保的理念,沿著“五大規劃”和“十大重點產業”戰略布局,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新時代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建設都需要與之匹配的高等人才支持。學位點培養人才一方面要能夠為黑龍江的全面振興提供充足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力資源支持;另一方面要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創新智力支持;同時,對黑龍江省政治、文化、生態建設也要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014年開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陸續下發了《關于開展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試點工作的意見》(學位〔2014〕1號)、《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辦法》(學位〔2014〕2號)等一系列文件,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這標志著我國開展了新一輪的學位點動態調整工作。此后,全國各省陸續開展本地區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工作,形成學位點設置動態發展機制,打破了固化身份,促進了教育公平。
黑龍江省學位點設置基礎較好,學科齊全,師資結構合理,但由于基本建設投資不足,后繼發展受限。
黑龍江省興辦高等教育意愿較強,基礎較好。從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機構數量來看,研究生培養單位28個,其中高等學校20個,科研機構8個。高等學校中部屬院校有3所,排在全國第12位,有博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5個,具有專業學位類別5類,專業學位點有6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24個,具有專業學位類別35類,專業學位點有136個,處于全國中上游水平。普通高校有39所,排在全國第15位,處于全國中游水平。黑龍江省民辦高校有36所,排在全國第9位,處于中上游水平。從高等教育機構數量上來看,黑龍江省高等教育處于全國中上游水平。
2017年黑龍江省研究生畢業生總數排全國第10位。科研機構培養能力較強,科研實力基礎雄厚。2017年黑龍江科研機構培養的畢業研究生有242人,排在北京、上海、四川、湖北之后,位列全國第五位。
黑龍江省學位點師資結構合理,校辦企業發展不足。黑龍江省學位點教職工共計76239人,排在全國第15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人數)在全國排名第13位、碩士學位教師(人數)在全國排名第15位,按照專業技術劃分,正高級職稱(人數)在全國排名第15位,副高級職稱(人數)在全國排名第14位,職稱結構和行政人員和教輔人員結構合理。科研機構人員數量排在全國第9位,基礎較好。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資產基礎穩健,占地面積在全國范圍內排名第14位,綠化用地面積排名第20位,圖書總量排名第15位,新增圖書排名第21位,固定資產投資總計排名第14位,其中,教學、科研設備投資排名第13位,當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排名第18位,信息化設備投資排名第13位。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基本建設投資18.5億元,位列全國最末。其中,中央投資16.5億元,位列全國第22位。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基本建設投資主要來自于中央撥款和省級投資,自籌部分有限。基本建設投資不足,成為制約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障礙。
黑龍江省學位點設置既要符合區域經濟建設的長期發展需求,還要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中國教育統計數據以及中國經濟統計年鑒統計數據,采用就業人口增長率與人才增長率比較分析的方法,判定研究生培養的適配性。

圖1 2012—2017年黑龍江省第一產業就業增長率*10000和人才增長率*10000
測算結果表明:黑龍江省第一產業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明顯出現了背離,在第一產業環境逐年趨好,就業增長率呈現上升趨勢的背景下,黑龍江省第一產業培養的人才卻出現了下降趨勢。

圖2 2009—2017年全國第一產業就業增長率*10000和人才增長率*10000
與同期全國水平比較可以看出,在全國第一產業就業增長率緩慢下降的同時,第一產業研究生培養的比例近幾年明顯上升,表明農業的高端需求在增加,科研能力和水平都在提高。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應該盡快加強第一產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數量,以保證第一產業發展的需要。

圖3 2017—2017年黑龍江省第二產業就業增長率*10000和人才增長率*10000
測算結果顯示出黑龍江省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逐年下降,但人才培養卻呈現出穩步上升的局面,表明在黑龍江省第二產業發展增長趨緩的同時,高端人才供給趨勢良好,為將來第二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圖4 2009—2017年全國第二產業就業增長率*10000和人才增長率*10000
與同期全國水平比較可以看出,在全國第二產業就業增長率快速下降的同時,第二產業研究生培養的比例近幾年明顯上升,表明工業的高端需求在增加,科研能力和水平都在提高。黑龍江省第二產業人才培養與就業增長率趨勢與全國基本相似,契合度相對較高。但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教育基礎完善的條件下,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適度超前發展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圖5 2012—2017年黑龍江省第三產業就業增長率*10000和人才增長率*10000
測算結果顯示出黑龍江省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逐年上升,人才培養也呈現出穩步上升的局面,表明在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發展增長的同時,高端人才供給趨勢良好。第三產業就業需求與人才供給契合度較高。

圖6 2009—2017年全國第三產業就業增長率*10000和人才增長率*10000
與同期全國水平比較可以看出,在全國第三產業就業增長上升的同時,第三產業研究生培養的比例也明顯上升,黑龍江省第三產業人才培養與就業增長率趨勢與全國基本相似,契合度相對較高。
黑龍江省學位點的設置應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研究結果表明,黑龍江省學位點存在第一產業學科發展滯后,第二產業學科發展需要加強,第三產業學科發展超前現象。應理清學位點動態調整可行模式,促進學位點設置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黑龍江省學位點設置發展經歷了行政干預模式、市場模式和學術自治模式的歷程。
行政干預模式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通過運用法律和制定規章制度等手段[2],控制學位點的發展。這種做法有利于學位點整體性和標準性建設,但也容易出現尋租行為,導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學科專業調整缺乏靈活性和差異性。目前,行政干預的范圍和力度都有所減弱,高校自身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自主權日趨擴大[3]。
市場模式下,高等學校學位點動態調整是適應市場需求、多主體參與的自發的調整過程。這種做法有利于調動相關主體的積極性,形成特色。如果市場調節失靈,將導致學位點設置出現滯后性和盲目性。
大學自治模式下,按照高等學校自身發展需要和知識生成性動態調整學位點,核心是關注知識的持續性發展。如果學位點發展僅僅關注大學自身,內部精英就容易獲取和掌控資源,表現為學位點動態調整的工具性和泡沫化特征[4]。
三種學位點動態調整可供選擇的模式各具特色,整合政府—高等學校—市場之間關系,明確權利和責任,才能夠促進學位點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實現有效的動態調整。
首先,加大學位點資源投入,擴大競爭優勢。黑龍江省學位點具有很好的基礎和學科優勢,但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導致學位點發展受到制約[5]。應加大優勢學位點和成長潛力學位點投資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發展。
其次,調整學位點結構,向第一、第二產業學科傾斜。按照漸進式推進學位點結構調整,采用逆周期的方法,在第一、第二產業學科建設與勞動力需求產生背離的情況下,引導高等學校學位點設置向第一、第二產業傾斜,促進學科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第三,確立學位點動態調整理念和制度,完善信息平臺并強化校企合作。進一步激發高校自主權與責任意識,利用市場機制調整學位點設置。增加企業與高校互動創新,完善信息平臺建設,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第四,強化政府的監管和評估職能。在減少行政干預的前提下,強化政府監管和評估職能,避免產生學位點設置的盲目性和滯后性,促進學位點高質量建設。
黑龍江省學位點設置結構方面存在不匹配、不協調現象,高層次人才供給不能夠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建議加大學位點資源投入,調整學位點設置結構,確立動態調整理念和制度,完善信息平臺建設,強化政府的監管和評估職能,推進黑龍江省學位點設置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