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輝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智力的發展。”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德育思考與實踐過程也是如此,它是一份摯愛的情感、一種愉悅的體驗、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已經開始重視美的因素,但所關注的往往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等,而較少考慮學校自身在教育過程中要如何創造美。換言之,傳統教育側重“借美育人”,而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應更加重視“創美育人”,努力將“借美”與學校教育自身的“創美”有機地統一起來,將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置于創美視域下進行德育思考與實踐。具體來說,要通過人文底蘊在積美中寬厚、科學精神在慧美中沁潤、學會學習在新美中明悟、健康生活在諧美中養成、責任擔當在修美中升華、實踐創新在拓美中綻放六個方面,進行德育工作的探索。在此,將基于廣東省珠海市第一中學的思考與實踐,闡述其中第一個方面——人文底蘊在積美中寬厚。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三個基本要點。學校應深刻認識和理解人文底蘊的基本內涵和要點,正確把握人文積淀的途徑,主動擔當培養學生人文底蘊的責任。
一、通過知識與實踐增加人文積淀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人文積淀的重點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即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學習與實踐。
1.聆聽人文故事,感悟人文積淀
獲得知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雖然直接經驗能夠獲得更可靠的信息,但間接經驗能夠更快速地獲取知識。因此,在人文教育過程中,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講座活動,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快地增強文化底蘊。系列講座從內容到嘉賓涉及多個領域,內容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受邀嘉賓包括周恩來同志的侄子、著名飛行員周秉鈞先生、“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航天英雄翟志剛等。通過聆聽講座,與嘉賓面對面交流,學生受到了鼓舞,并獲得了對人文積淀的感悟。
2.踐行人文體驗,淬煉人文積淀
學習人文知識僅僅是個開始,只是觀念中的“花朵”。學校通過校內和校外兩個場域,在國內和國外兩種環境中,幫助學生將學到的人文知識淬煉為實實在在的人文底蘊。
(1)淬煉人文積淀的溫度
打造人文校園,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人文體驗中淬煉人文積淀的溫度。校園人文體驗包括系列活動、大型活動、特色活動、節日活動、熱點活動五大類。
系列活動重視相互關聯,突出整體統籌,力爭全面完善。學校開展的修身養德活動,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人文積淀的精華,確定了“禮儀、尊重、誠信、仁愛、自強、責任”六大主題,并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期確立不同的主題,使學生能夠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大型活動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律意識,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判斷力。學生通過自主舉辦運動會、科技節、藝術節、“經典誦讀文化”比賽、“拍攝DV研究歷史”、港珠澳中學生辯論賽等活動,不僅增強了人文底蘊,還提高了責任與擔當意識。
特色活動具有較高的相對性和特殊性。學校構建了心育活動體系,包括編寫讀本、舉辦講座、表演心理劇等,通過“菜單式”選課、“訂單式”講座、“預約式”咨詢等活動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開設了生涯指導系列課程,并注重對參加空軍招飛選拔的學生進行心理培訓。
節日活動主要以民族節日為載體,展示民族文化,表達民族情感。通過“浸潤傳統話春節”“重溫歷史懷先烈”“傳承經典繪端午”“快樂游園品中秋”“孝老敬親暖重陽”等活動,學生領悟到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增加了人文知識的積淀。
熱點活動將國家盛事作為活動的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突出了思考性和啟發性。例如,學校開展了“十九大精神進校園”熱點活動,通過課堂宣講、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知識比賽、詩文朗誦、板報評比、快閃表演等形式,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2)淬煉人文積淀的厚度
走出校園,引導學生在匠心獨運的人文探索中淬煉人文積淀的厚度。珠海市現存大量的摩崖石刻書法遺跡,其中以石溪摩崖石刻群的書法藝術成就最高。不論是行書、楷書,還是筆法、結構,字里行間都體現了古代書法的“金科玉律”和悠久傳統,彰顯了書法與環境的和諧之美。石溪摩崖石刻群的文學內容十分豐富,古典格律詩詞的底蘊深厚。學校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以石溪摩崖石刻為平臺,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書法、研究本土文化、探討古典文學,在真實情境和親身體驗中增強人文積淀,繼承人文傳統。
(3)淬煉人文積淀的寬度
走向世界,在包羅萬象的人文實踐中淬煉人文積淀的寬度。學校的學生合唱團多次走進維也納、悉尼等世界級音樂殿堂表演,并在有62個國家共363支優秀團隊參加的第七屆世界合唱比賽中獲得“青年混聲合唱組”銀獎;學生管樂團參加了世博會和亞運會開幕式、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表演,并多次應邀到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國家交流才藝。走向世界,使學生感受了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在博采眾長中拓展了人文積淀的寬度。
二、通過尊重與關切培養人文情懷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人文情懷的重點是“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結合一般的人文意義,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人文情懷:一是人的尊嚴,二是人的發展。
1.堅守人的尊嚴,滋養人文情懷
人的尊嚴是對人的平等身份的確認,是內在的、固有的,不能以人的能力大小、貢獻多少等來判斷。學校利用班會等顯性活動大力宣傳以人為本的觀念,同時也通過物質環境、文化環境、人際環境的建設,以隱性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滲透式的尊嚴教育。此外,還營造自主管理氛圍,鼓勵學生自主組織學生會、制定各項評比制度等,實施“有章有法”的自主管理;鼓勵學生自主組織運動節、科技節、“我是冠軍”晚會等活動,促進“有聲有色”的自主參與;鼓勵學生自主開展“風采之星”“感動一中”人物評選等,開展“有模有樣”的自我教育。這一過程是相信學生的過程,也是鼓勵學生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尊嚴、滋養學生人文情懷的過程。
2.促進人的發展,內化人文情懷
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不僅是對個人的關注,更是對全人類的普遍關切。學校開展“學雷鋒”主題活動已有五十多年,時至今日,學校志愿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擁有包括愛幼服務組、敬老服務組、校園服務組、社區服務組、藍天小屋服務組、文明城市服務組在內的服務隊。學校還通過培訓活動、知識講座、總結表彰等形式弘揚志愿者精神,通過參與航展志愿服務、科技創新大賽志愿服務、“心暖新暖,大愛前行”等,開展志愿者行動。學生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促進了自我的發展,并強化了人文情懷。
三、通過積累與表達升華審美情趣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審美情趣指“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結合審美情趣的基本內涵,可以將其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審美能力的積累,二是審美價值的取向。
1.夯實審美能力,潤澤審美情趣
美感是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產生的愉悅、滿足等特殊感覺,反映了具體的環境、行為等對人產生的積極意義和價值,是主觀感受與客觀存在的具體統一。審美能力的積累、審美情趣的潤澤,都需要主體的參與、客體的承載以及活動的開展。學校努力將審美情趣融入德育工作中,既著力于從橫向拓寬學生對藝術、自然、社會的審美能力,又致力于從縱向夯實學生的審美能力,關注更高層次和境界的人性之美。為此,學校成立了藝術中心、體育中心、書法訓練基地、管樂團、版畫社、文學社、棋社、愛樂協會等社團,通過開展“明悟德美、升華行美、清幽雅美、沁潤慧美、凝聚和美、綻放創美”的“六美”活動,潤澤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引領審美價值,提升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是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偏愛,它直接體現為人的審美選擇和審美評價。學校從外在物質環境和內在精神環境兩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一是精心規劃物質景觀,讓學校的建筑、雕塑等都成為彰顯審美價值的物質載體。無論是“春風化雨,百年育人”的一中石、“勝券在握”的雕塑、“樂學亭”“求真石”“創美泉”,還是學生的作品展示,懸掛在教室中的班旗、班徽、班級格言等,都體現出學校的審美價值。二是潛心研究精神景觀,以德育管理確立審美品格,通過德育活動注入審美精神。在學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三自”實踐活動中,學生以審美的眼光自主設計活動方案、組織實施活動并享受活動成果。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德育思考與實踐,是育人的過程,也是創美的過程,在升華教的境界中表達美,在陶冶美的過程中開展教,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德育思考與實踐,既是情感的一份向往,也是探索的一次起航,既有花開明媚的喜悅,亦有“花未全開月未圓”時“尋花待月思依然”的期待與憧憬。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