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豐
2017年11月,筆者作為一名“遲到的”新教師正式邁入課堂,開啟了“瘋狂又充實”的教學生涯。剛踏上工作崗位,筆者茫然而篤定。茫然不僅是因為初為人師的缺少教學經驗,還因為初為人母要面對的各種困難;篤定是因為對教師這份職業的選擇和期許,既然已經認定了要做一名教師,就應該鼓起勇氣、全力以赴,這樣才能對得起家長和社會的重托,不負教師的責任和稱號。
一、堅持就是勝利
產假結束的第二天,筆者便接手了一個原來由數學教師擔任班主任的班級。而此時距離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僅剩十天。
這是筆者人生中第一次真正走上講臺。看著臺下那一雙雙靈動又充滿期待的眼睛,筆者既興奮又緊張。雖然提前兩天便備好了課,寫滿了整整兩張紙的發言稿,但在課堂上實際講起來時,就真的成了“紙上談兵”,沒有“實戰”意義。于是,筆者索性放棄原來的發言稿,即興講起課來,雖然略帶生澀,但學生們聽得異常興奮,他們認真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這節課結束后,筆者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備課,以最好的狀態把知識和經驗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
然而,由于缺乏相關的實踐授課經驗,筆者坐在辦公室里,心中充滿了忐忑與疑惑。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么?新課改推近到今日,教育者應該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面對來自教學的困惑,筆者還要經常面對各種難以掌控的課堂狀況,如部分學生的懶惰、撒謊和調皮,個別家長的抱怨和不理解,身體的虛弱和疲憊……但是每當遇到這些問題時,筆者都會告訴自己,堅持就是勝利!
二、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新教師的一個明顯弱項就是缺少管理學生的技巧,還把握不好與學生互動時的嚴厲程度。當學生慢慢了解了教師,教師眼中的愛和溫暖就變成了有些學生眼中的“好脾氣”,他們就敢逃避學習和放縱自己了。例如,有的開始上課喧嘩、做小動作,有的開始打作業“游擊戰”,漏做或不做,還有的暴露出不守誠信的壞習慣……針對這些情況,筆者開始從多方面、多角度學習有效的教學管理方法,積累教學管理經驗。
筆者對所教班級的全體學生進行了更詳細的了解,包括他們的學業成績、家庭狀況、性格特征以及理想目標等,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在這段時間里,筆者不斷思考課堂上該怎么表達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才能使學生對數學更感興趣,如果遇到意外的課堂狀況又該怎么處理……終于,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執著的堅守,筆者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課堂管理和教學之道,也深刻理解了課堂效率的重要作用。同時,筆者積極引入并不斷完善“星級小組”課堂評價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維護了良好的課堂秩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經歷無價
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中,學生們對學習數學的態度發生了轉變,這再一次堅定了筆者對教學的信心。那是2017年12月中旬的“華羅庚杯”全國小學生數學競賽的初賽,參加比賽的學生需要繳納三十元的報名費。雖然很多學生都表示特別想參加,但幾天過去了,只有一個學生報名。之后,這位學生的媽媽還打來電話詢問情況,核實是不是學校亂收費。這位家長說的一段話,讓筆者至今記憶猶新:“雖然孩子想參加,但我也沒有什么收入,全靠她爸爸一個人在外面打工賺點錢。如果其他同學都沒有報,我們也不報了吧,畢竟就她這樣的也考不出什么名堂,白浪費錢……”后來,筆者又問了幾個成績優異但沒有報名的學生,回答基本一致:雖然很想參加,但是家里困難,又不能得獎,就不浪費錢了。這種情況引發了筆者的反思。參加競賽難道只是為了得獎嗎?參加競賽更是為了爭取和全國的同齡孩子平等的權利,走出學校、走出地區,提升自我、挑戰自我啊!即使最后不能獲獎,這也應該是一次寶貴的經歷啊!
因此,在了解了情況之后,筆者鼓勵班里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挑戰自己,由筆者承擔所有報名費。同時,還為這些學生開設了專門的“競賽研討課”。研討課上大家各抒己見,對競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最終,在11名參加比賽的學生中,有10名學生獲得了晉級全國數學競賽的資格。當頒發晉級證書時,學生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可以取得這樣好的成績。借此機會,筆者表揚了參加競賽的學生,這也鼓舞了全班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因材施教
筆者從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實踐中發現,教師應該像醫生一樣,用專業的知識、敏銳的洞察力以及超凡的責任心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做出診斷,然后才能“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提高學業表現。
例如,班里有一名學生經常在課堂上做小動作、亂講話,成績也一直較差,經常在及格線徘徊。通過分析她的試卷,筆者發現,其中很多錯誤都是因為“馬虎”造成的。筆者通過進一步的了解得知,她的爸爸長期在外面打工,與家人聚少離多,媽媽近期又生病住院了。筆者便從“愛與陪伴”尋找突破口,用關懷和溫暖讓這個學生明白,努力和進步是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同時幫她尋找成績差的原因,鼓勵她戰勝自己,重樹學習數學的信心。慢慢地,筆者發現,這個學生學會了自律,并會主動向筆者微笑問好。她在一周后的單元測試中,成績提高了12分;在兩周之后的抽測中,竟然考到了91分。她說:“是老師像媽媽一樣的關懷觸動了我。”
這件事也給了筆者很大的啟發,并開始思考“學困生”轉化的有效方法。筆者慢慢發現,一些成績差的學生并不是真的“不懂不會不學”,而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或缺少學習的信心。如果教師能夠多一些耐心,更深入地了解他們并能提供有效的指導,就能幫助他們找到啟迪智慧的鑰匙。所以,每當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或者能感受到學習數學所帶來的樂趣時,筆者都會感到無比欣慰。這應該就是朱永新教授所說的新教育的精髓吧,即“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為一名新手教師,雖然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也吃了很多苦,但筆者也真切地體會到了很多觸手可及的幸福。教育之路沒有止境,但筆者相信,只要“用愛思考,用心體驗”,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一定能幫助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向他們更好的人生。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