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超強 姚孩
一、引言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是集體發展的內在動力。班級文化通過班風、學風等抽象形式以及班訓、班歌、班徽等具體形式滲透到班級管理活動中,對學生精神風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而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培養學生的“浩然之氣”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河南省鄭州市第十九中學培養學生“浩然之氣”的班級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
二、培養“浩然之氣”的目標
古人認為,“浩然之氣”包括“至大至剛”和“配義與道”兩方面,即強調志氣、勇氣和正氣的重要性。《孟子·公孫丑上》就記載了這樣的對話。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浩然之氣”,最關鍵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志氣、勇氣和正氣。
1.志氣是“浩然之氣”的前提
志氣可以通過學生的行為選擇反映出來,包括一個學生是否有堅定的目標,碰到困難會不會輕言放棄等。志氣是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如果學生能夠有大志氣,對未來的發展道路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便擁有了掌握自己命運的重要法寶。
2.勇氣是“浩然之氣”的保障
勇氣是戰勝悲觀、獲得成功的關鍵,取決于學生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認識。認識積極樂觀則勇氣易生,行動易成;認識消極悲觀,則勇氣易滅,難以付諸行動。因此,如果能夠培養學生超強的勇氣,學生便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保障志向得以實現。
3.正氣是“浩然之氣”的核心
正氣是一種公平公正、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是一種激發活力、團結集體、凝聚合力、同心同力的精神。正氣是班級的無形資產、文化軟實力。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樹立超然正氣,班級中便能夠充滿正能量,能夠為志氣、勇氣保駕護航。
三、培養“浩然之氣”的途徑
孟子認為,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培養“浩然之氣”:一是“直養而無害”,即用正確的見識培養且不加以損害;二是“集義所生”,即一直用正義的積累去產生。基于此,學校班級文化建設長期從三個方面堅持“養氣”之道,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立志養氣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意志和情感發展的關鍵期,這一階段學生的主要特點是充滿成熟與幼稚、獨立與依賴、自覺與盲目的矛盾。此時,青少年的立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為了讓學生立下遠大志向,不斷審視自我、規劃人生,學校開設了中學生生涯教育課程。其中,七年級以自我認知為主,生涯認知為輔;八年級以生涯認知為主,側重生涯探索;九年級以生涯規劃為主。學校每年還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一流大學參觀學習,使學生近距離感知未來,為培養“浩然之氣”奠定基礎。
2.勇于踐行
(1)布置溫馨教室,于無聲處培養“浩然之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為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學校連續開展了十五屆溫馨教室評比活動。在活動中,各班級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每面墻壁,呈現了以“放飛夢想”“展翅翱翔”“英雄榜”“信念”“挑戰”等為主題的一系列設計。通過精心布置,班級環境中的圖畫、手工、獎狀和文章仿佛都在說話,都在講述著“浩然之氣”,也在孕育著“浩然之氣”。
(2)巧借教學安排,于活動中弘揚“浩然之氣”
活動是育人的有效載體。培養學生的“浩然之氣”需要借助各種活動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例如,學校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讓學生感知年度人物的光輝事跡和凜然正氣;帶領學生徒步十余公里開展勵志遠足活動,讓學生在艱苦跋涉中磨練意志;組織學生開展項目豐富的田徑運動會,讓學生在集體項目中創造班級傳奇,感受集體的力量。學校還要求班主任在各項活動中以身作則,用班主任的“氣”推動學生形成“氣勢”,最終讓“浩然之氣”感染學生,并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3)打造書香班級,于閱讀中滋養“浩然之氣”
著名學者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不僅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還能滋養學生的“浩然之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學校為每個班級設置了漂流書屋,在公共區域設置自助圖書角,并組織班級定期開展“書香班級”評比活動,努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閱讀文化體系。學校連續多年舉辦激情早讀展示活動,使學生暢享720讀書時光,放聲閱讀,體會閱讀之美;連續七年舉辦經典誦讀活動,鼓勵學生傳唱表演,誦讀經典,陶冶情操;同時組織學生開展好書推薦、中秋詩會、元旦書法展等活動,使學生在多彩的書香活動中得到浸潤,滋養“浩然之氣”。
3.弘揚正氣
班級文化建設重在培養學生的“浩然之氣”,養“浩然之氣”,留“浩然之氣”,亮“浩然之氣”,循環往復則氣勢如虹,不可阻遏。
弘揚“浩然之氣”,關鍵在于對“浩然之氣”的系統評價和推廣。例如,每天在班級點評學生的閃光點;每周班會課上,讓學生登上講臺講述自身對“浩然之氣”的感悟或相關經歷;每月評選“感動班級十大人物”;每學期評優評先,傳遞班級正能量;每學年評選“校園十佳少年”。系統的評價體系,為學生的成長指明了方向,促進了學生“浩然之氣”的形成。
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開展以培養學生“浩然之氣”為宗旨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提升。學校里有追求、敢擔當、一身正氣的學生隨處可見,有目標、有氛圍的班級也越來越多。可見,學校開展的這一班級文化建設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梁梅.試論儒家立志思想對中學生生涯發展教育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4(12):96-98.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