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彬 徐海春
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對高中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而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與藝術感的培養似乎相得益彰。藝術感是一種藝術能力,與所有從事和藝術相關的工作或學習的人都息息相關,它包括藝術家的某種情感體驗,亦或對某種思想或觀念的表達。高中生藝術感的培養,能夠促進其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這是因為合理的藝術感有利于維護學生心理的平衡和身體的健康,使學生的身心在和諧的環境下協調健康地發展。
一、藝術感有助于學生全面參與藝術活動
加登納在《藝術與人的發展》中提出,在全球各地,藝術都是與人的發展有關,“確實,藝術的滲入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如此自然,如此必不可少,因而對這一過程的理解便會為有關人的發展的許多關鍵問題提供重要的線索”[1]。可見,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1.藝術感有助于學生進行藝術欣賞活動
藝術作品以一種感性的方式表現藝術創造者的內心世界,是一種內在情感的傾訴。正如黑格爾所認為的,藝術的目的就是深入到心靈深處,探索靈魂的旨趣[2]。藝術要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能接近人的心靈,其中所蘊含的“營養”也更容易被人們所吸收。藝術是人感知的一種體現,是一種心靈領悟。因此,一個擁有藝術感的人才更能領悟到藝術作品的深刻意蘊,這也是從藝術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的關鍵。
藝術創造者憑借自身敏銳的觀察能力發現生活中的美,成為各種藝術形式的發現者。很多藝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人們卻對此視若無睹。例如,達·芬奇用“教導人們學會觀看”這個說法來表達自己對繪畫與雕塑這兩種藝術形式的見解。在他的眼中,畫家與雕塑家是視覺領域中最富有創造性、最偉大的教師。這是因為藝術能夠彌補人們對事物形式認識上的不足[3]。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掌握藝術語言,了解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更好地進行藝術欣賞活動,并在各種藝術形式的契合之中汲取藝術營養。
2.藝術感有助于學生順利開展藝術創造活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因素會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藝術創作活動,但藝術創作動機通常是順利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關鍵因素,而合理的藝術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動機,讓學生對藝術產生無盡的向往。
藝術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體會藝術作品的深層意蘊,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藝術語言,提高其藝術表現力。一件藝術作品的完成需要藝術創造者具備強烈的創作動機,并能夠運用恰當的藝術形式。而個體如果缺乏藝術表現力,那么即便其創作動機再強烈,也難以通過藝術作品表達創想。這就是藝術表現力對于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也是藝術家與普通人的一個本質區別。但如果普通人能在平時的學習與積累中儲備豐富的藝術經驗,勢必也會為其藝術表現力的提高助力。筆者認為,學生的藝術經驗十分有限,這會為其藝術創作動機的產生和藝術表現力的提高產生很大阻礙。為此,教師要設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感受與認知能力,促進學生建構合理的藝術感,并豐富學生的藝術經驗。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把握視覺形象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能讓學生在今后的藝術創作中更好地布局與構圖,促進其藝術表現力的發展。
二、藝術感有助于學生塑造藝術化的生活
“在美術博物館呆上幾個小時后,我們再走出來,會發現眼前的世界不同于原先看到的世界。我們看到了過去沒有看到的東西,而且開始以一種新的眼光觀看。這表明我們學到了知識。”[4]這是提倡用一種新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觀點,是對藝術化生活的不同闡釋。
擁有合理的藝術感,有助于塑造藝術化的生活,而且對于練就一雙善于發現藝術的眼睛也大有裨益。培養藝術感,首先要轉變觀念,要從功利的主觀視野中走出,喚醒無功利的審美態度。因為若用功利的眼睛看待世界,只能看到與生存相關的事物,而無法注意到能夠豐富精神世界的事物。
擁有合理藝術感的人,不僅可以不局限于功利主義的視野,還可以形成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能夠及時、適時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從而讓枯燥的生活變得美麗而又富有詩意。所以,藝術感能夠讓學生的生活充滿藝術氣息,能夠幫助學生在充滿美的生活中消除自然與自我的對立矛盾,擺脫功利主義的束縛,讓心靈重獲新生。這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學生維護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關鍵所在。
三、藝術感有助于協調學生理性與感性的發展
以往人們總是強調培養學生的理性能力,但一味地發展理性能力就會使得學生的感性能力被強制性地弱化。事實上,人的成長并非只需要理性發展,人性的完整也需要感性的存在。因此 筆者認為,一個完整的人必然是理性與感性能夠互相平衡的。
英國詩人雪萊曾說:“我們缺少創造力來想象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我們缺少豪邁的沖動來實行我們的想象;我們缺少生活中的詩;我們的種種籌劃已超過我們的概念;我們已經吃下了多于我們所能消化的食物。科學已經擴大了人們統轄外在世界的范圍……限制了內在世界的領域。”[5]從詩人的口中,我們看到了人類理性的霸道,這也是在用另一種聲音為藝術與人的感性能力做辯護。
席勒曾說,人類的理性與感性并非本來就相互對立,教育就在于“看守”二者,“所以教育有責任對兩者同樣主持公道,不但要維護理性本能以對抗感性本能,而且要維護后者以對抗前者”[6]。但是縱觀當前教育,大多數教育者并沒有對感性與理性的發展持有正確的態度,導致過于注重學生的理性發展而忽略對學生感性的培養。長期處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理性與感性將會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難以實現真正的協調發展,由此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擁有良好藝術感的學生,其興趣和愛好會更為廣泛,性格會更為活潑,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也會更協調地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必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2][美]H·加登納.藝術與人的發展[M].蘭金仁,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3][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4][美]拉爾夫·史密斯.藝術感覺與美育[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6]章安祺編訂.繆靈珠美學譯文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