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建 曹麗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如何充分利用課上40分鐘,打造高效課堂對于學生的學習尤為重要。以下結合人教版全日制聾校數學實驗教材第七冊中“長方形的周長”的內容,討論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一、精心備課是前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課之前,教師應備好教材,確定重難點;備好學生,采用分組教學;備好教學的各個環節,有的放矢;同時預設學生的回答情況,并做好相應準備。
本節課,筆者設計了“復習舊知、激趣導入、精講點撥、拓展延伸”四個課堂環節,力求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例如,在“復習舊知”環節,筆者設計了三個有梯度的題目:一是復習圖形周長的定義;二是計算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三是復習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從復習圖形周長定義出發,再引導學生回顧三角形和四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最后由正方形的周長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長方形的周長。通過有梯度的課前導入,為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打好知識基礎。
二、激情教學是催化劑
俞敏洪認為,激情是貫穿整個授課過程的一種感染力,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所傳遞的精神,它通過教師的行動、語言、語調和發自內心的對教學的熱愛體現出來。教材是沒有生命的,教材所承載的知識也是枯燥的,只有教師在教學時飽含激情,寓理于情之中,讓知識“活”起來,讓課堂“動”起來,才能感染學生并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其真正體會到知識的魅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因此,筆者在上課過程中始終以飽滿的激情與學生進行互動,努力為其創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實現快樂學習、高效學習。
實踐證明,激情教學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既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又為學生發散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創造了條件。
三、課件輔助是利器
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文字較多的例題和練習題,以便將更多的課上時間用到學生學習、師生互動中。另一方面,直觀化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高效地認識事物,特別在聽障學生的教學中,課件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
筆者在“復習舊知”和“拓展延伸”兩個環節中運用了動畫教學。在“復習舊知”環節,以動畫演示的方式闡述了“小明和小紅分別沿長方形、正方形操場跑一圈,比較誰跑的路線長”的內容(見圖1);在“拓展延伸”環節,以動畫演示的方式向學生們展示了一個思考題:小明放學回家有兩條路線,請同學們幫助他選一下,哪一條路線比較近(見圖2)。動畫形象直觀,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在“拓展延伸”環節還加入了“人機交互”搶答題的選擇題設計,激勵學生又快又準地計算。學生在計算出來之后,直接到講臺前點擊鼠標選擇正確答案。在學生做出選擇之后,電腦會根據選擇情況發出語音“你太棒了”“再想一想”。人機交互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表現欲,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課件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人機互動”,還使學生擁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從而有助于打造高效課堂。
四、傳統教學是法寶
在“精講點撥”環節,筆者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根據周長的定義自制長方形學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長方形學具思考怎樣列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這一活動設計使學生切實地感受了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體驗了動手操作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滋味,同時也使學生成功地掌握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傳統教學手段——讓學生“爬”黑板,也是很有效的。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在練習本上做一道題的效果,遠不如在黑板上公開演示的效果。在黑板上計算能夠讓學生更集中注意力,也更能暴露學生的小“瑕疵”,幫助教師在最短時間內發現并矯正學生的問題。此外,糾正的過程也能使全班學生都有所提高。可見,傳統的教學手段依然有可取之處,不能全盤否定。
五、學以致用是根本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應逐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能力。例如,筆者在本課布置了一項實踐作業,要求學生放學回家后尋找家中長方形的物體,選擇其中兩個測量其長和寬并計算各自的周長。結果,學生興致盎然,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了生活中。
本節課通過以上環節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受到了專家和評委的贊賞,并取得了市優質課一等獎的好成績。概括而言,本節課既傳授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既完成了基礎知識的教學,又有課外實踐的拓展;既有智育的引領、合作交流的愉悅,又有“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浸潤……40分鐘的時間雖短,但容量卻很大,切實打造了一堂務實、高效的數學課!
綜上所述,打造高效課堂不是一種形式,更不是花架子。教師要善于研究,樂于反思,勇于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打造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