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霞 張吉軍 萬霖 李慶達
【摘 要】文章針對我國農業院校機械類專業創業教育開展的現狀,提出了農業院校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措施。為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在正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加速師資隊伍的建設,強化實踐環節訓練,調改進教學方法,加大創新創業大賽的投入比例等具體措施,為農業院校機械類專業創新類人才的培養提供思路。
【關鍵詞】機械類;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2-015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2.072
1 農業高校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
創新創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強勁動力,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相關文件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創業中來。2011年教育部副部長陳希在《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需要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是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一種模式。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高等學校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自身發展需要,把創新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教育模式。高校是人才成長的主要途徑之一,是我國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保障。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1.1 創新和創業的由來及定義
早在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創業教育”——“第三本護照”的理念;中國早在1996年6月就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重要文件,在國內形成一股“創新教育”的思潮。在國外,美、英、德、日等很多發達國家先后都將創業教育列為本國未來富有挑戰性的人才培養戰略。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伴隨創業活動而興起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對傳統教育的一次革新。其主旨是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投身于創業活動,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
創新在舒新城主編的《辭海》中這樣定義:“創”是“創造之也”,創始、首創之意;“新”是“初次出現的”。它包含更新、創造改變三層含義。就過程而言著眼于“創”,就結果而言著眼于“新”。創業則是指創立基業或創辦事業。通過整合資源,挖掘商機將其轉換為盈利模式的過程。大學生是創新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大學生創新創業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新的開拓和發展,實現改良舊技術,融入新思維。
1.2 機械類專業創新教育模式的探討
目前我國各個行業不缺少人,缺少的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高等院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通過改善課程設置的教學體系,改變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新性。一般課程體系的設置都是從基礎理論知識逐步過渡到專業知識,然后與實際相結合,這樣有助于培養具有基礎知識扎實和實踐能力強的人才。
1.3 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機械類專業應用性很強,側重實際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擁有知識儲備,實踐能力,還要具備創新能力,能夠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就要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入手,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深層次的認知,通過實際課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為學生配備專業的教師團隊,傳授創業理念,并鼓勵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學校專業活動和技術研發,并加強校企聯合培養的力度。
1.4 塑造學生實踐能力
理論知識與實驗課有機融合,避免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機械的模仿。實驗過程中通過安排綜合性的實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帶動創新意識的發展,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實驗內容。為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提升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2 存在問題
2.1 教材內容陳舊
實踐性及綜合性不統一,與時代發展相脫離。
我國現有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內容更新速度與時代發展脫離。現存教材以理論知識為主,輕實踐,枯燥、抽象的專業知識不利于學生理解與運用。此外,現存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基本都是被動學習,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不能熟練掌握,自然無法進行技術創新。
2.2 實踐教學環節有待完善
目前國內高校的實踐環節多半只是輔助理論教學,沒有達到其開設實驗課程的目的。導致學生實驗課程懈怠,沒有主動學習的樂趣,在實驗過程中變成了應付了事。目前傳統的課堂教學已滿足不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了現代大學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
2.3 師資隊伍建設落后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綜合性的教育體系,它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素養、創新理念、創業能力,當前的現狀是創新創業專任教師缺乏,多以兼職教師為主體;專業結構不平衡,以講師、助教或者輔導員為主,這些人一般不具備創業基礎。要知道創新創業教育其實踐性較強。還有一部分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是企業家或創業成功者,這部分人因受到時間、資金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很少能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交流僅限于少數的幾次講座;師資沒有系統的培訓。如何彌補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的缺口,是開展創業教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2.4 與專業教育脫節
創業教育不同于專業教育,其課堂教育模式和學習環境是開放、自主的綜合性教學,意在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社會,參與實踐,與現存的專業教育管理理念相背離;另外,創業教育在開展時很多高校都是不分專業的,這就失去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農業院校機械類專業創業教育往往照搬工科類大學專業的教育模式,缺少對特色和對應性,導致學生背離行業需要的創新創業能力。
3 培養農業院校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措施
3.1 以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目標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強勁動力,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因材施教是根本,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夢想為索引,課堂教學與實踐基地學習雙向并進,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學校現有的科研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到科研實踐,實現實踐教學的目的——即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創業思維及創業能力。
3.2 合理安排實踐環節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靠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理論教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拓寬實踐內容,課程實驗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增加綜合實驗,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3.3 改進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資源,增強學生們的感官意識,彌補機械專業知識的枯燥而引起的乏味感。同時學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打開眼界,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的深度。
3.4 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業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創業教育課程的開設應包括創業心理學、創業關系學、創業法規、企業家精神等,其課程的培養目標應該與其專業特點相結合。也應與時代發展需求相結合。其的核心內容,應該高度結合實踐,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實踐教育活動,充分開發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為達到的預期教育教學效果,需將創新創業意識合理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實施過程中,各高校均會遇到諸多阻力,其根源在于我國現行的教育管理模式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管理模式相矛盾。農業院校的機械類專業更有其自身的特色。這就需要將機械、農機及創新創業三者進行有機融合。顯然其難度高于其他類院校的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專業自身的學科特點、學校特點和課程特點,適時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教育中去。
3.5 增加大學生創新設計大賽的扶持力度
高校應本著“以賽促學,培養創新創業生力軍;以賽促教,探索創新教育新路徑;以賽促創,搭建成果轉化新平臺”原則,積極組織創新類大賽,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全國各類學科相關的大賽的支持力度。
4 結束語
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創新創業教育對機械類專業學生的發展尤為重要。只有努力克服現有課程教學所存在的不足,加速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校間合作與交流,搭建創新平臺,積極展開創新創業教育,才能真正建立適合農業院校發展的機械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慶達,胡軍,董曉威,等.農業高校工科類專業創業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9(3):56-57.
[2]何康,賈民平,鄧曉,胡學青.基于“三螺旋”的機械專業創新創業改革實踐與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9):195-197.
[3]李郁,史儀凱,田衛軍,等.應用型高校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和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9):53-54.
[4]金鑫,李良軍,杜靜,等.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基礎課程體系構建[J].機械設計,2018(7)114-118.
[5]李慶達,韓霞,胡軍.農業院校工科類專業“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J].機電教育創新,2019(2):77-78.
[6]陳少雄,劉月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院校創業教育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7(8):117-120.
[7]蔡代平,蔣浪,李春苗,等.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類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8(9):221-222.
[8]陳穎,李永能,葛長榮,等.地方農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創建與實踐[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5):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