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華 蔣韜
【摘 要】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框架中的重要環節。本文重點分析了當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利弊,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 F842.67;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2-024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2.113
國務院在2015年1月4日印發的《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明確,自2014年10月1日起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1]。2015年4月30日的《關于做好在京中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經辦準備工作的通知》,對北京市的養老保險改革進行了具體部署[2]。目前,北京市各高校正積極穩妥推進養老保險并軌工作并取得一定進展。
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于增強公平性、促進人才流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3]。但在改革開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阻力,存在著阻礙政策推行的不利因素。因此,借助對北京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行現狀的調研,提升教師對于改革的認識并提出可行建議,是一項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課題。
1 北京市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現狀
1.1 問卷調查
針對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50份,共收集有效問卷321份,有效回收率91.71%。
我們結合問卷對北京部分高校教師的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具體分析維度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對養老保險了解、職業年金等幾方面。
本次調查的高校教師共321人,其中男教師216人,占總人數的67.28%;女教師105人,占總人數的32.71%。
在社會保險相關知識方面,被調查教師對于養老保險政策了解程度一般,79.58%的被調查教師對于養老保險了解程度居于一般及以下水平。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目前北京市高校已經開展養老保險制度,但實際情況中,多數高校教師對養老保險相關知識了解不足,甚至有些教師簡單將其理解為“原來不需要交養老保險,而現在需要繳納”。對于養老保險改革采取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新模式,多數教師并不明確這種模式的具體操作辦法。同時,大多數教師對于繳費基數、以后待遇情況等具體信息更是知之甚少。
1.2 北京某高校養老保險現狀
北京某高校為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根據該校2018年底數據統計,該校在校學生達2.4萬余人,編制內在崗教職工為2658人,離休99人,退休2499人。
該校目前的退休教職工在職期間沒有參加養老保險,也沒有繳納相關的費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其退休后依據國家退休政策,享受相應的退休待遇,退休費用由國家與學校共同承擔,退休費用既包含國家工資和政策補貼,又包含學校自己的退休政策補貼部分,類似情況在北京高校中普遍存在。
目前,我國高校職工養老保險的待遇計發方式仍然采用工資關聯模式。退休人員的基本退休費根據在職期間的基本工資,即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等基礎項進行計算,同時依據個人工作年限來確定基本退休費的計發比例。
2 北京市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決定》自2015年1月4日出臺后[1],解決了較多養老保險歷史遺留問題,但是政策實施階段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2.1 推進時間較長,目前尚未完成清算期繳費
目前,北京市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較為緩慢。自2015年初政策出臺至今已四年多,尚未完成清算期(2014年10月至實際繳費當月)繳費工作和職業年金的扣繳工作,部分超編高校甚至未完成最初數據上報工作。可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時間較長,高校及教師尚不確定清算期如何繳費,不免暴露出基礎不牢、經驗不足的問題。
2.2 宣傳不足,教師對于改革了解甚少
針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宣傳不足,導致教師對于改革的基本措施了解不足。同時,由于事業單位的退休制度與企業的雙軌制之間的差異,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之間的差距也逐漸凸顯出矛盾。
2.3 “體制內”優越感被消減,影響教師隊伍穩定性
養老保險改革后,高校教師在職期間需要繳存養老保險、退休后領取養老金,該模式與非事業編制人員完全一致,勢必消減“體制內”優越感,最終可能導致一部分教師的離職。同時,部分教師認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終結了自己的“鐵飯碗”,改革降低了事業編制的優勢,影響高校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2.4 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師隊伍質量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后,依據新辦法計算公示可以看出,繳費年限、月均工資在養老金上有較大影響力,但目前同級別教師月均工資基本一致,部分教師格外看重工作年限,科研教學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教師隊伍質量。
2.5 事業單位財政壓力較大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緩解了高校支付較高退休費的經濟壓力,但清算期期間,高校在職教師按照新的養老保險制度扣繳養老保險費用,退休教師按照舊的養老保險制度領取退休金,導致當前高校財政壓力較大[5]。
3 對北京市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建議
3.1 加快政策落實,盡早完成清算期繳費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關系到高校、教師等多方切身利益。清算期基本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的正式扣繳、超編單位的正式入庫工作,對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著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
3.2 加強政策宣傳,提高教師對于改革的認識和了解
通過講座報告、學報講解、宣傳手冊、微信公眾號等全媒體平臺,加大對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宣傳工作,讓教師對于改革的意義和基本概念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依托各二級單位耐心細致的工作,讓教師對于自己退休后的養老金如何計算有明確的認識,逐步消除他們的恐慌及抵觸情緒。
3.3 強化身份認同,吸引優秀人才
針對改革后“體制內”優越感消減等問題,高校應賦予教師更多榮譽以便于強化身份認同,提升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度。首先,通過“我愛我師”“研師亦友”“優秀班導師”等榮譽稱號的評選,增強教師的自豪感與榮譽感。其次,結合“教師節”等特定時間節點,傳遞學生對教師的深深敬意與感謝,強化教師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最后,通過全媒體平臺大力宣傳優秀的教學科研教師,引領廣大教師向上成長;通過校友返校等契機,營造濃厚的師生之情。
3.4 緊扣分配制度,改進績效考核
穩步推進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科學實行績效考核。目前高校教職工工資計發項目,包括以下幾項:基本工資(崗位工資與薪級工資之和)、績效工資(崗位津貼與生活補貼等)、考核工資。每年的社會保險測算,將用高校教職工個人上年一度的工資作為保險繳費基數。而繳費基數的確定正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最主要的內容,這個數值的的確定則是以企業和事業等多各方面職工的工資為基礎的。因此,對現有工資制度進行改革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順利推行的必經之路。
3.5 拓展收入渠道,緩解過渡期經濟壓力
高校可以擴展經濟來源,以緩解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帶來的影響。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強科研工作,將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相結合,有效開展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等工作,進而提升收益金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及新媒體平臺,將英語、數學、計算機等熱門課程進行慕課制作,為校外人員提供便捷學習的同時也增加高校收益。
3.6 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法律法規
目前在有政策保障的前提下進行養老保險改革,立法機關也需要盡快結合養老保險改革的目標和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各級養老保險改革相應的法律法規。目前,因為沒有強制性的法律法規,這也導致了中央的地方的政策多樣性,缺乏統一性。所以,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明確指揮和統籌的機構,將會更好的領導北京市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將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真正納入法律保障的途徑之中。
因此,為了降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帶來的不利影響,高校首先應該加強宣傳力度,正面講解養老保險的各項政策及變化。其次,穩步推進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科學實行績效考核,提升教師的科研教學熱情。最后,多渠道增加高校收入,緩解過渡期經濟壓力,最終實現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合理過渡。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2]《關于做好在京中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經辦準備工作的通知》.
[3]陳培勇.通向老有所養之路[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4]強玫.淺論養老保險法律制度改革,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
[5]鄭桂云.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問題與對策,現代經濟信息,2017.06.
[6]王蕊.當前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問題及對策,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第32卷第2期,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