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會云
紅小豆又名赤小豆,屬于豆科豇豆屬一年生草本,無毛,種子顏色主要為暗紅色,形狀為長圓形。我國紅小豆主要種植區域分布廣泛,由于生育期相對較短的優勢特點,多用作倒茬以及接茬。隨著紅小豆種植面積的增加,病蟲害不斷出現且情況愈加嚴重,近些年通過不斷分析調查,了解的紅小豆病蟲害較多,在很多種植區域均有出現。基于此,本文對紅小豆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技術淺要分析,為相關人員提供幫助與參考。
一、紅小豆主要病害
1、銹病
(1)發病癥狀與危害
通過豇豆單細胞銹菌產生的銹病,在紅小豆全部生長發育階段均有出現。銹病菌夏孢子處于合適環境條件下,能夠快速萌發并產生芽管,芽管通過氣孔侵入寄主,發病開始階段,葉片背面位置產生淡黃色不均勻大小的少量斑點,病斑相鄰葉片組織受到影響,則發生褪綠現象。發病中期階段,斑點變化為黃褐色夏孢子堆。隨著銹病的情況加重,則會在葉片產生密集孢子堆,導致葉片光合與呼吸作用衰減并喪失,致使產生顆粒癟瘦的情況,銹病大面積出現則可對整體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2)發生規律與條件
陰雨或是大霧天氣情況下,會導致銹病菌出現快速大量傳播與侵染。位于我國北方地區,夏秋季節成為銹病較為嚴重時期,田間環境溫度保持在范圍區間內,環境濕度超過,陰雨天或是葉片表面位置存在大量水滴時,會使銹病菌夏孢子成功侵入寄主。且播種時期提前,銹病出現更加嚴重,氮肥使用量較大,田間種植密度較大,地勢較低與排水不暢等情況均可能使病害更加嚴重。
(3)防治方法
第一,農業防治。生產環節采用輪作種植方法,防止連作,對氮肥進行嚴格控制,以此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使用帶有抗病基因、優質的品種成為防治銹病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種子選擇需嚴格把關,選擇優質種子,對于種植區域需保持地勢較為平整,排水順暢且為沙性土壤為宜,從而降低銹病的出現幾率;第二,化學防治。病害出現初期,使用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濃度為,并采取稀釋倍處理,或是使用代森鋅可濕性粉劑,濃度為,采取稀釋倍處理,進行全面徹底的噴灑防治,單次噴灑時間控制在范圍區間內,并連續噴灑次。防止銹病快速擴散傳播造成重復侵染,亦能夠搭配葉面肥進行防治。
2、白粉病
(1)發病病癥與危害
白粉病通常是對葉片以及莖與莢果造成嚴重危害。葉片感染發病,葉片產生少量霉斑,并出現白色粉狀物。處于發病后期階段,病斑明顯增多且面積擴大,將葉面完全覆蓋。致使葉片發生干枯提早掉落,對光合與呼吸作用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植株生長發育不良出現早衰現象。莖與莢開始發病之后,產生粉色小斑點,處于發病后期階段,病斑明顯增多且面積擴大,將莖與莢完全覆蓋,致使莖與莢發生枯黃與干縮現象,對紅小豆整體產量與品質造成不利影響。
(2)發生規律與條件
處于環境溫度范圍區間內,白粉病均能夠出現。田間濕度嚴重,會使白粉病分生孢子大量萌發并侵入,從而使得白粉病快速傳播擴散。高溫干燥環境情況下,分生孢子位于葉片部位定殖與擴展,特別是處于高溫干旱以及濕度過大條件共存時,存在白粉病菌源與感病寄主,白粉病則能夠快速擴散傳播。除此之外,重茬與連茬、氮肥過量以及不合理密植等情況均會導致白粉病的產生。
(3)防治方法
第一,農業防治。選取優質抗病品種,生產種植采取輪茬間作,確保密植的科學合理性,重視田間排水。建議使用腐熟的有機肥,均衡施肥,避免氮肥使用量較大。紅小豆收獲技術,需對田間殘留的病殘體進行及時徹底的全面清理,采取集中焚燒或是掩埋,從而降低翌年病害的頻發出現;第二,化學防治。播種之前,對種子采取徹底的全面消毒,并使用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處理,粉劑濃度為,能夠有效減小白粉病的出現幾率。白粉病出現初期階段,使用粉銹寧,濃度為15%,采取稀釋倍處理,或是硫磺懸浮劑,濃度為,采取稀釋倍處理,進行全面徹底的噴霧防治,單次噴灑時間控制在范圍區間內,并連續噴灑次。
二、紅小豆主要蟲害
1、蚜蟲
(1)發生病癥與危害
蚜蟲普遍出現在頂葉以及幼嫩葉背面位置,大面積出現則可集中在豆莢位置。蚜蟲通過吸食葉片汁液,致使葉片出現卷曲等現象,對光合與呼吸作用產生不利影響,植株變矮。還可能對豆莢造成危害,致使子粒發生干癟現象,對產量與品質造成不利影響。
(2)發生規律與條件
蚜蟲成由分為有翅和無翅兩種體型。有翅蚜蟲可以遷飛。在平均溫度達到22以上,田間溫度達到78%以上以及高溫干旱環境下蚜蟲則會大面積出現。
(3)防止方法
蚜蟲大面積出現務必采取噴發農藥的防治措施,生產方面使用3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溴氟菊酯乳油,抗蚜威可濕性粉劑,兌水水進行全面徹底的噴霧防治。
2、豆莢螟
(1)發生癥狀與危害
豆莢螟屬于螟蛾科。豆莢螟幼蟲引起的危害,導致出現落花以及落莢現象等。幼蟲通過對豆粒進行蛀食,致使子粒出現缺顆以及蛀空現象。此外,還可導致子粒內部帶有大量蟲糞,使豆粒出現發苦現象,無法進行使用,對整體產量與品質造成不利影響。
(2)防身規律與條件
豆莢螟通過老熟幼蟲結繭越冬。第二年春天,位于豆莢位置產卵,并產生危害,被卵幼蟲位于豆莢表面位置爬行,并形成白繭或是私囊藏于其中,之后進入豆莢內部,為豆粒造成危害。齡幼蟲存在轉莢危害性,通常轉莢次。
(3)防治方法
使用早熟或是結莢期較短以及產量較高的抗病優質品種;防止豆科類作物連作,采取間作方法降低豆莢螟危害。合適時期進行播種,避免結莢鼓粒期同成蟲產卵期相同;豆莢螟幼蟲為進入豆莢,需對其采取藥劑防治處理,使用殺螟松乳劑稀釋倍液,三唑磷乳油稀釋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稀釋800~1000倍液進行全面徹底噴霧防治。為周期進行噴霧,按照發病實際情況噴次,能夠起到良好防治效果。
(作者單位:024076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農牧局農技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