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錄生

在遮陰塑料拱棚條件下,針對不同覆蓋模式淫羊藿成活率、生長勢、有效含量情況試驗統計,最后得出影響人工馴化栽培技術關鍵制約因子結論。
一、試驗目的方法
淫羊藿人工馴化栽培研究目前仍處在試驗研究階段,大田人工規模化生產栽培仍屬空白。究其原因主要是移栽成活率很低,生產勢弱、產量和有效含量無法保證,嚴重制約了產業開發和資源保護。為探索提高淫羊藿野生苗大田移栽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和技術方法,對淫羊藿的移栽技術,栽培后的生長勢變化進行研究,為這一野生資源的馴化栽培和產業開發提供理論依據。本試驗采用不同覆蓋物覆蓋栽培對比試驗,本著低投入及高產、優質、高效的原則,研究最佳覆蓋栽培模式、有效含量規律。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二、試驗品種
淫羊藿(小檗科植物淫羊藿)
三、試驗設計與方法
1、試驗地要求
(1)試驗地點:隴西縣首陽鎮董家堡村,海拔1912米,年平均降水量440mm,年平均氣溫7℃。供試地塊為水澆地,地塊平坦,土壤肥力狀況均勻,土壤肥力中等,供試地為黃綿土,肥力中上、土質疏松、透水透氣性良好,土壤PH值8.1,堿解氮143mg/kg,有效磷29.7mg/kg,速效鉀266.8mg/kg,有機質12.97g/kg。前茬作物為蕃茄。移栽前用毒.辛處理土壤。
(2)供試肥料與材料:①材料:試驗材料為野生淫羊藿苗,每株3個宿芽以上。②試驗安排:2016年春季(5月6日)引種移栽,株行距為20cm×25cm。
(3)試驗設計:本試驗設計8個處理,2次重復,每個小區3m×1.5m,共16個小區。覆蓋物厚2cm,分別為腐葉土(松針)、鋸沫(松柏)、黑膜、河砂、秸桿、基質6種,田園土(ck)及聚丙稀酰胺處理。小區面積3m×1.5m=4.5m2。總面積72m2。
2、田間管理
搭設遮陽網,要求移栽成活后視需要進行澆水、除草和病蟲害防治。
3、試驗調查
2016年9月5日調查淫羊藿移栽成活率,2017年9月21日調查生產勢。調查數據采用EXCEL和DPSS軟件進行分析。
4、結果分析
(1)成活率調查結果見表1
從表1可見,淫羊藿移栽成活的土壤條件十分重要,松柏類覆蓋模式成活率最高。
(2)不同覆蓋栽培模式類型對淫羊藿生長勢的影響
松柏類覆蓋物對淫羊藿株高及圍徑生長促進作用達極顯著水平,不僅提高了表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同時對土壤PH值的調節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是產量形成的關鍵。
通過綜合研究分析,得出試驗結果:土壤類型對淫羊藿移栽成活率及有效含量的影響試驗研究。當地自然野生淫羊藿生長PH值環境在6.45左右,有機質含量在2.66%左右。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對移栽成活率的試驗分析,土壤類型及PH值對移栽成活率、株高、生長圍徑影響極大,是移栽成敗決定性因子。試驗分別在大田定植后設備腐葉土(松針)、鋸沫(松柏)、黑膜、河砂、秸桿、基質、田園土覆蓋及聚丙稀酰胺處理,在遮陰棚栽培模式下,定植當年9月統計成活率分別是86.3%、84.4%、55%、54.4%、45%、44.4%、15.6。株高分別是9.1cm、11cm、7.2cm、6.6cm、7cm、4.6cm、4.3cm。生長圍徑分別是14cm、17cm、12cm、12cm、10cm、8cm、4.9cm。第二年9月田園土、基質、秸桿覆蓋處理植株生長僵化,河砂、黑膜覆蓋處理生長勢弱,腐葉土、鋸沫覆蓋處理植株生長勢強,株高均值26.6cm、生長圍徑均值31.6cm、穗長均值29.1cm。試驗結果表明,淫羊藿移栽成活的關鍵是土壤有機質含量及,PH值必須調節為微酸性,即ph值6.5為宜,有機質含量2%以上為宜。
(作者單位:748100甘肅省隴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