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祥
1、基本情況
廣南縣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最高海拔2035米(珠街)、最低海拔420米(板蚌)。平均海拔高1240米,年均氣溫17.9℃,年均總降雨量為1091.4毫米,全年無霜期351天。
廣南縣屬云南滇東南花生主產區,花生是廣南縣大春生產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4萬余畝,多數種植于旱地。面積占全州30萬畝的15%,占全省100萬畝的4.5%。占全縣大春經濟作物(烤煙除外)的8~10%,平均單產150~200公斤,總產量達6000余噸。本縣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落后,對花生生產管理認識不足,也不重視病蟲害對花生的危害,往往種下去以后就不再做過多管理。農戶在生產管理方面,隨意性較大。同時,田間管理粗放也導致病蟲害發生嚴重,造成部分地區產量很低。在農藥和肥料的施用方面,缺乏完善的科學指導,且較隨意。
2、主要花生品種
廣南縣主要以種植當地小粒花生(地方原有品種占90%)為主,近年來從省、州農科院云花生系列品種和從廣西引進的桂花17號等品種進行推廣種植。當地種植戶對自己種植花生品種的信息了解甚少,種子多是自留互換或從本地市場購買,也有部分從縣外購買的,但也不清楚相關品種信息,總體性狀均差異不大。由于當地農技推廣部門沒有專門的花生生產科研推廣經費,也沒有花生生產專業技術人員,對花生新品種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工作還相對滯后。當地農技人員缺乏專業的技術知識,人員少,基層工作繁雜,經費缺乏,對花生生產的培訓及指導不到位,嚴重影響了花生產業的發展。
3、主要生產方式以及花生生育期信息
當地花生種植主要以人工為主。多采用露地種植方式,甚少采用覆膜種植,種植方式受當地的種植習慣所主導。
花生生育期: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7月底~9月初(110~125天左右)150~250kg/畝。
花生種植方式主要存在以下2種:
40~50cm耕牛拉溝單行種植(95%),150~250kg/畝9000~13000株/畝;
70~80cm人工起壟雙行點播(5%),250~300kg/畝12000~15000株/畝。
4、主要病蟲害
病蟲害主要為:葉斑病、根莖腐病、銹病、青枯病、斜紋夜蛾、蠐螬、地老虎、花生小菜蛾、蚜蟲等。其中以葉斑病和斜紋夜蛾最為突出。
葉斑病主要以褐斑病、黑斑病和枯斑病為主網斑病為輔,生長后期花生葉斑病隨處可見,同時花生病蟲害的嚴重程度與生產過程中的氣候、人工管理、作物輪作換茬及間套種有很大關系。
5、生產管理
當地花生生產管理的流程:耕地→施底肥→耕牛拉溝或人工打塘→播種→噴施除草劑(芽前除草)→中耕松土(結合第一次人工除草)→團棵期施追肥、中耕培土(結合第一次人工除草)→針對病蟲害發生情況施用農藥防治病蟲害→收獲。
本縣中十八個鄉鎮均有花生種植,種植面積較多的鄉鎮大多以種植旱地作物為主。由于戶均旱地在15~20畝,同時部分農戶還承包其他外出務工人員的田地,輕壯勞動力不足,前期投入精力較多一點,后期勞力投入不足;再是種植花生,前期雜草的防除是大事,所以多數采用“芽前除草”的方法節省勞動力(但也加大了農藥的使用量),后期由于兼顧其它農事活動往往對花生生長就疏于管理,導致病、蟲、草的危害較重,損失較大。
主要使用的農藥:精喹禾靈、乙草胺、撲草凈、多菌靈、代森錳鋅、吡蟲啉、百克威、辛硫磷、毒死蜱、菊酯類等。
主要使用肥料:NPK復合肥、鈣鎂磷肥、尿素、生物有機肥、農家肥等。
6、花生收獲后儲藏與銷售
可以采取邊收獲邊摘果的方式,收獲后在田間或懸掛于房屋內外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后。摘取后的花生莢果則主要在農戶家中堆放或出售鮮食花生,天氣晴朗的時晾曬,待完全晾曬干后直接運到市場上出售。一部分由當地人購買食用或加工花生油食用;一部分由經銷商收購銷往外地或經脫殼加工后壓榨花生油出售;再是由土榨油坊收購加工花生油銷售,也存在從外地購買花生的情況,一般而言,當地花生油土榨坊榨油時間段為10月中旬至次年1~2月。因此,花生收獲后至榨油期間存在1~3個月的儲藏期,在此期間農戶依次排隊在榨油坊榨油,同時,在花生收獲前期雨水較少會影響收獲進度,而在收獲后期陣雨天氣情況較多而影響花生的晾曬。因此花生在儲藏期內存在發生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風險。
當地土榨油坊的榨油流程:曬干花生→人工粗略篩選→烘焙→碾磨→上甑→過蒸→摶餅→榨油。
土榨油坊衛生狀況令人擔憂:
土榨油坊分為傳統的機械榨油和高壓榨油機器,后者僅僅只是配備有過濾裝置,兩者的生產環境均十分惡劣,榨油機器、榨油場地環境衛生均十分臟。
7、主要存在的問題
①優良品種種植面積較小
本地存在花生優良品種短缺、缺乏專用型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研究滯后等問題,仍以本地小粒花生為主要種植品種,但由于種植時間過長,品種退化嚴重,病蟲害多發,增產潛力不明顯,在產量上難以有較多突破;
②科技投入不足,種植方式不合理
當地在花生種植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科技支撐不足,農技人員缺乏專業的技術知識,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不到位,農戶沒有科學合理的輪作換茬,連茬情況時常發生;
③田間管理和儲藏管理粗放
由于多數農戶疏于后期花生病蟲草害的防治和儲藏管理,造成花生品質較差、產量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在儲藏方式上較為隨意未采取科學的儲藏措施以防止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發生;
④肥料使用不科學
當地品種均有根瘤產生,在施肥上農民仍較為隨意,缺乏科學理論指導,重氮而輕磷鉀,造成肥料的浪費;
⑤病蟲害防治不及時
葉斑病發病率高達70%,地下害蟲發生率高達60%,葉斑病發生嚴重地塊,葉片出現脫落以及出現嚴重的早衰和早死現象,極大的影響了花生的產量和品質;
⑥加工方式原始
當地花生榨油坊的加工工藝粗糙以及惡劣的衛生條件,易造成黃曲霉毒素污染和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污染風險。
(作者單位:663300云南省廣南縣經濟作物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