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平

一、試驗目的
由于許多職工施肥仍然存在盲目性,認為高投入就會獲得高產量,長期投入高量化學肥料,施肥結構不合理,造成土壤養分不平衡,氮、磷、鉀比例失衡,限制了棉花產量效益的提高,造成了肥料浪費及環境污染。通過本試驗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對棉花產量效益及肥料效率的影響,明確庫塔墾區土壤養分限制因子及目前職工習慣施肥中存在的問題,以充分發揮土壤資源優勢,為庫塔墾區棉花優化施肥及棉花高、穩產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二、試驗地點及基本情況
1、試驗地點
34團農試站十棵樹5農西2條43畝,試驗地塊土壤肥力中等,產量水平在全團中上等水平的地塊。
(1)供試作物品種
新陸中59號。
(2)節水新技術
采用試驗地采用冬耕,播種方式為先鋪膜后春滴灌補水播種出苗,灌溉方式為一膜雙帶加壓滴灌,精量播種等新技術。
2、試驗地基本情況
(1)實驗地前茬基本情況
前茬棉花、產量445公斤,施肥:尿素90公斤,滴灌肥30公斤,磷酸二氫鉀9公斤,硫酸鉀硫5公斤。
(2)田間農事操作
整地施基肥3月30日、鋪膜4月1日、播種4有16日、重播4有25日、出苗4月30日,定苗5月4日,中耕4月28日,5月23日,7月10日打頂。全生育期中耕2次;防蟲6次,化調3次,灌水17次,施肥13次。
3、材料與方法
(1)試驗樣品
三料(粒狀重過磷酸鈣):昆明東昇治化有限責任公司;養分含量:總磷≥46%,有效磷≥43%凈含量:(50±0.5)kg;尿素:昆侖(烏魯木齊石化公司),總氮≥46.4%凈含量:(40±0.2)kg;硫酸鉀:(農業用硫酸鉀),總鉀≥50%凈含量:(50±0.5)kg
(2)試驗方法
試驗從出苗期開始定點連續10株,生育期結合田間施肥與滴水對植株生育性狀進行調查,播前、收獲后對各處理土樣進行采集及室內土壤養分測定(有機質、速效磷、速效鉀、速效氮、PH值)。收獲期實收小區產量,每小區取混合樣100朵棉鈴進行室內考種,測定單鈴重、衣分、絨長、籽指、衣指等,最終進行產量分析。
①試驗設計
小區設計:采用氮、磷、鉀3個因素,2個水平,6個處理,重復3次,隨機排列。小區走道1米,面積10*9.12=91.2m2,株行距(66+10)*9.5厘米。
②試驗處理
試驗設6個處理,即處理1優化施肥(OPT)、處理2不施氮肥(O-N)、處理3不施磷肥(O-P)、處理4不施鉀肥(O-K)、處理5不施肥(CK)、處理6職工習慣施肥(FP)。
其中OPT為推薦優化施肥處理,結合試驗地化驗結果,根據目標產量計算推薦施肥量,FP為當地職工習慣施肥處理,其他減素處理為計算肥料利用率的基礎。小區面積6*15.2*10=91.2m2,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磷肥100%、鉀肥80%做基肥,其余肥料在生育期滴施。
(3)施肥情況
(4)測定項目及方法
春季播種前按S點取樣采集0-20cm耕層土壤,進行土壤有機質及養分分析;秋季測產時采集小區有代表性的棉株10株,將植株和籽棉分開,植株通過105℃殺青30分鐘,70℃烘干,稱重,籽棉風干稱重。測定樣品中全氮、全磷、全鉀含量。
常規方法測定土壤有機質及養分含量;復合電極法測定pH值(水土比為2.5:1)。H2SO4-H2O2消煮棉株和籽棉,凱氏法測定全氮、釩鉬黃法測定全磷、火焰光度計法測定全鉀。
三、結果與分析
1、施肥對棉花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施肥對處理1(優化)與處理5(CK)相比較增產率提高27.6%、增收468.95元,投入產出比為1:1.98;處理6(常規)與處理5(CK)相比較增產率提高21.7%、增收303.65元,投入產出比為1: 1.2;優化施肥與常規施肥相比較優化施肥優勢明顯。
2、優化施肥對棉花品質的影響
鈴重處理2最重,絨長、衣指、籽指、衣分各理相差不大。品質影響不大。
苗期各處理差異不大,說明苗期需肥量少,土壤本身肥力能滿足棉花前期生長的需要;土壤基本肥力能滿足現蕾初期的長勢需要,株高、葉齡、果臺、蕾的多少與播種的早晚和土壤墑情有相關。建議適時早播,適時滴一水,促早發;花鈴期以后優化施肥長勢健壯,常規施肥由于氮肥過多株高偏高,節間長度拉長,生長旺盛,化調不當容易瘋長,蕾鈴脫落嚴重,導致減產。
(作者單位:841506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四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