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華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已經全面展開對農村現有集體產權制度進行改革。那么,在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如何才能保護每一位農民的正當權益呢?經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調研和總結,我認為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點工作。本文通過加大對農村集體產權的宣傳力度,使農民充分認清自己享有的所有的權利;搞好清產核資,為維護農民的權益打下堅實基礎。
1、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認清自已應享受的權益
加大宣傳,是確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順利實施的關鍵,也是維護農民權益的必要措施。只有讓農民對集體產權制度內容進行充分了解,才能認清自已享有的權利,農民才會去關注、去配合、去參與,才能更好的維護自身的權益。充分利用各種媒介,比如報紙、電視、微信公眾號等,對集體產權進行大力宣傳,還要通過村民大會、公示欄、網絡等方式,帶動農民積極性,時越來越都的農民參與法此次改革中,并進一步推進集體產權改革工作順利進行。各級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工作人員要深入基層群眾家中面對面宣講相關知識,并印發宣傳材料。各級組織應注重發揮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廣泛征求和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充分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確保改革工作有效推進。
2、搞好清產核資,為維護農民的權益打下堅實基礎
全面清產核資,摸清集體家底,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維護農民群眾權益的前提。在清查中要確保集體“三資(資源、資產、資金)”底數清、情況明、數字準。資源方面,要在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對農村集體耕地、養殖水面等進行現場實測集體資源性資產。資產清查方面,要對村(居)集體經營性資產臺賬、租賃合同及廠房門店產權等情況,進行逐項登記、拍照留影,保證核查全覆蓋、數據無差錯、臺賬無遺漏。資金方面,全面組織清查各村(居)集體財務往來賬目、現金賬面余額和庫存現金。各地要指導集體經濟組織逐一盤點實物,仔細核對賬簿,弄清資產情況,并將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確權到不同層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3、規范成員界定,為維護農民權益提供標準保障
在集體經濟組織中,每個成員都擁有分配享用集體經濟的權益,因此必須對其內部成員界定進行進一步規范。在實際界定成員過程中,各地要從實際出發,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因素,同時還要全局考慮各方利益,嚴格做到公平公正。只用通過對內部成員的身份進行進一步確認,并按照正規流程嚴格執行,才能確保組織內部利益分配的均衡。通過實行“一鎮一策、一村一法”,尊重和允許農民創造,從而讓更多農民認可集體經濟權益保護措施,尤其是一些弱勢群體,如婦女以及留守老人、小孩。首先是組織農民協商確認成員的時點。其次是明確確認成員的條件和標準,要制定成員身份界定標準,按照標準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嚴格審核界定,還要明確規定涉及外嫁女、入贅婿、喪偶和離婚婦女等特殊群體的成員界定辦法。對村級形成的明顯違背《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等相關法律的成員身份確認結果要予以糾正。第三是確定確認成員的程序。對于將來成員家庭的新增人口,按照相關條例,要對家庭原本擁有的機體資產進行重新分配、共享,使新成員按章程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集體成員身份。
4、量化資產到人,保障農民權益落到實處
資產量化到人是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落到實處的關鍵。按標準對集體成員進嚴格鑒定后,下一步要將集體經營性資產,合理劃分為股份或者份額,達成利用均衡。這個環節要重點理解和把握好三個問題。一是關于股權設置的問題。中央提出,在進行股權設置時最主要的是成員股,而集體股是由組織內部所有成員通過民主討論來決定。建議最好不要設置集體股,要以成員股為主。主要原因是:首先,從法理上講,如果再留集體股,權能與每個人的股權權能是否一致?誰又能代表成員集體行使權能?其次,留集體股也是激化干群矛盾的一個焦點。二是折股量化的問題。這個環節每個地方情況不一樣,有的地方資產不多,群眾同意,在確認成員后可以實行一人一股;有的地方集體資產較多,可按比例分,一部分按成員平均折股,一部分按成員的勞動貢獻折股,甚至還可以設計劃生育獎勵股、扶貧股等。三是股權管理的問題。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對股權管理提倡實行靜態管理模式,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方式,即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后,股權就不再調整了。
5、壯大集體經濟,拓寬農民群眾的收入渠道
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過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拓寬農民群眾的收入、保障農民權益的重要渠道。壯大集體經濟,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體要根據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成員結構、資產結構分別建立經濟合作社或股份經濟合作社,然后上級部門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詳細審核,通過后發放相關登記證書。最后由組織相關負責人憑借登記證書向合作銀行辦理相關業務,方便后期資金業務往來。二是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首先要在原有發展路徑上進行進一步的拓寬,大力開辟資產租賃、企業股份、農業開發、生產服務、聯合發展等路徑,逐漸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的規模,提升整體收益水平,進而實現產業融合,并有效促進農村持續發展。三是完善收益分配機制。要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明確收益分配范圍、順序,并對收益分配中集體公積公益金的提取比例、性質、用途等作出具體規定。
(作者單位:464400河南省淮濱縣農業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