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韋榮錄 黃艷春
中圖分類號:F244.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8-178-01
摘 要 在當下市場經濟處于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教育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民辦院校利用其靈活的競爭機制,合理利用教育服務市場的基本原則,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但高校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特別是在發展初期,更應當積極吸引高層次人才,助力學校發展。民辦院校人才引進工作如何有效開展?本文結合對廣西培賢國際職業技術學院的調研,對民辦院校發展初期的人才引進情況展開探討,并提出供參考的引進策略。
關鍵詞 民辦院校發展初期 人才引進 人力資源規劃 引育并舉 勝任力評價機制
基于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民辦院校如何能夠頂得住壓力,并在競爭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屬于民辦院校管理人員應當注重的問題。高層次高素質的人才是學校的綜合實力進行衡量的標準。因此,許多民辦院校都紛紛開出了各類優惠條件,主要就是為了在多變的市場競爭中搶占更多的人才。有些民辦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隨波逐流,在引進高層次人才中急功近利,盲目隨從,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民辦高校的人力與財力流失。針對這一問題,本文結合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的調研結果,對民辦院校發展初期的人才引進情況展開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人才引進工作策略,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
一、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的人才引進現狀
(一)教師隊伍概況
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自2013年成立以來,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各專業建設蓬勃發展,教師需求明顯增加,人才引進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學校現有教師479人,其中專任教師342人,雙肩挑教師137人;男教師192人,占40%,女教師287人,占60%;高級職稱教師72人,占14.9%,中級職稱教師137人,占28.63%,初級及以下職稱教師270人,占56.5%;學士學位教師397人,占82.9%,碩士學位教師82人,占17.1%;“雙師型”教師2人,占0.4%。學校設有4個二級學院,15個教研室,共有專業負責人22人。
(二)人才引進情況
2019年上半年,學校計劃招聘88人,應聘人數為298人,錄用73人,其中高職稱4人,碩士研究生8人,合格轉正69人,新員工離職33人。從招聘數量上看,應聘比達339%,招聘完成比達83%,錄用比為24%;從招聘質量上看,錄用合格比為達95%,錄用穩定性(新員工離職率)為45%。
二、人才引進工作的不足
(一)長期的人力資源規劃缺失
人才引進以解決短期教學、學生管理、行政工作為導向,沒有結合學校長期規劃及戰略發展目標制定長期人力資源規劃。
(二)缺乏合理穩定的教師結構
教師結構不合理,人員流動性大,結構不穩定。教師團隊年輕化,教師的學歷與職稱不夠高,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新員工離職率高。
(三)人才測評技術多樣性不足
利用傳統簡歷篩查、面試、教師試講的方式,對應聘者的職稱、學歷與論文等條件進行評價,技術較為單一,對應聘教師的了解不全面。
三、人才引進的策略
(一)開展合理的人才資源規劃工作
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圍繞學校的戰略性發展規劃,制定長期的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對內部的組織架構進行梳理,還要及時優化與調整,開展系統、全面的工作分析,明確各個崗位的基本職責,實行定崗定編。
(二)優化人才結構,推行“引育并舉”
隨著學校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就要積極開展外延人才,合理利用互聯網+平臺,利用論壇、網站等方式發現更多的人才,進而解決民辦院校師資隊伍力量不足的問題。另外應當提升現有教師的內涵建設,合理利用各界的人力資源,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通過制定骨干教師培養計劃的方式,鼓勵人才的發展與進步,進而優化人才結構。
(三)創設教師勝任力評價機制,引進高素質人才
通過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真正突破獎項、學歷與職稱的局限,構建由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價值觀組成,包含知識、能力、自我認知、特質、動機、態度、心理、性格等多項評價要素的勝任力模型,堅持道德品質共同發展,保證評價機制的公平性與有效性。啟用專業人才測評系統,通過將先進的科技技術優勢發揮到最大化,將教師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中,并引進最合適的人才。
(四)明確人才差異化引進政策,創設良好環境
在引進人才的時候要秉承實用性的特點,注重以用為本,將人才分成不同的層次,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管理政策。從提升學歷、優化辦公環境,提高薪酬等不同的方面入手,營造和諧的生活環境、政治環境、學術環境,以優惠政策引才,依托資源聚才,創造環境納才,為民辦院校的發展做出自身的一份貢獻。
四、結語
綜上,在民辦院校的發展過程中,人才引進是培養高素質師資隊伍的重要內容,是學校發展的基礎目標。樹立人才是辦學的第一理念,利用科學化的管理方式與創新思想,進而開展人才引進的工作,不斷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將人才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促進民辦院校各項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斌.地方民辦高校人才引進現實困境與改善對策[J].國際公關,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