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蓮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8-185-02
摘 要 德州市陵城區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帶動作用,凝聚社會資源、倡導文明新風,破解基層黨組織服務水平低的問題,創新工作思路,于2017年9月啟動實施了“文明新風公益基金”,組織凝聚群眾,破解基層黨組織無錢辦事的冷局面,有效拓寬村級組織為民服務的渠道。
關鍵詞 陵城區 基層黨組織 文明新風
一、陵城區設立“文明新風公益基金”的主要目的
(一)破解難題,強基固本
目前陵城區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全區990個村,收入3萬元以下的村有702個,占比70.91%,其中空殼村(村集體年收入為零)335個,占比33.84%,無錢辦事的問題非常突出,無力興辦公益性事業,一些涉及群眾根本的熱點、難點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公益基金”的實施,既能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又能緩解村級無錢辦事、缺錢辦事的壓力,拓寬村級組織為民服務的渠道,真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二)順應民意,聚力聚才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率先富裕起來的民營企業家、經商大戶、種養殖大戶等,有能力、也有意愿通過一定的渠道反哺家鄉,愿意力所能及地為村里興辦一些公益性事業,促進家鄉村風民風轉變、村容村貌改善。設立“文明新風公益基金”,既是對群眾意愿的積極回應,也是充分整合民間愛心人士力量和資源的有效途徑。
(三)弘揚正氣,倡樹新風
當前,現代化社會生活方式向農村逐步延伸,但農村群眾的文化素質、法律素養、價值觀念與現代文明的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設立“文明新風公益基金”,廣泛深入地開展文明新風評選表彰活動,對各村評選出的“好婆媳”、“孝賢之家”、“節儉之家”、“美麗之家”、“重教之家”等進行表彰獎勵,能夠正確引導積極向上的文明新風,引領廣大群眾逐步摒棄陋習,樹立和諧、團結的新風尚、新風氣,助推鄉風文明。
二、陵城區實施“文明新風公益基金”的主要做法
(一)試點先行,壓茬推進,做好“點”上示范
堅持試點先行,按照“從高立桿、從嚴選點、從實指導”的要求,精選一批群眾基礎好,班子能力強,在外能人較多的村,在廣泛宣傳發動的基礎上,先行先試,由點及面逐步推開。積極總結試點工作開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在各項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層層推進,壓茬開展,充分發揮黨支部在推動新風公益基金工作順利進行的主導作用,將“文明新風公益基金”與基層黨建各項工作統籌把握,在選樹配強村級班子、發揮黨員先進模范作用、構建和諧穩定社會上做結合、求突破。
(二)過程管控、規范運行,做好“線”上監督
強化制度建設,緊盯重點環節,著眼于流程明、責任清、程序全,健全完善使用管理辦法,聯合農業農村局出臺《陵城區文明新風公益金管理使用指導意見》,從基金的來源、適用范圍、基金的管理、使用程序、基金核算、基金公開、基金運轉7個方面細化15項標準,著重強化對基金管理機構、基金賬目設置、憑證手續、結轉入賬等重點環節的指導,使每個基層黨組織有方向、有標尺、有遵循,用標準化制度促進規范化管理。
(三)倡導新風,注重實效,做好“面”上使用
以“花小錢辦大事”為基本原則,以倡樹新風為基本目的,嚴格規定基金使用范疇,主要用于尚德類、典范類評選、助困、敬老等公益事業開展,堅持“將錢用在刀刃”上。創新活動載體,有效把握標準化建設和創新活動形式之間的關系,鼓勵鄉鎮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丁莊鎮利用年底務工人員返鄉之際組織開展文明先進評選活動,嚴格把關,層層篩選,共評選出13種類型79個典型代表;義渡口鎮舉行“義渡好人”表彰大會,對在“文明新風公益基金”工作中為家鄉作出顯著貢獻的優秀鄉賢代表及各村表現突出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擴大鄉賢和先進典型人物的影響力和知曉率;滋鎮舉行“滋鎮好人”網絡評選,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擴大先進典型的影響力。于集鄉、臨齊街道、神頭鎮組織開展“重孝敬老、扶危助困”愛心公益活動,在85歲以上老人生日當天送上生日蛋糕與祝福,讓公益基金轉化為社會正能量,激發黨員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認同感。截至目前,14個鄉鎮(街區)共977個村設立“文明新風公益基金”,占總村數的98.69%,共募捐資金674.9萬余萬元,共使用132.63萬元,開展表彰獎勵、關心關愛3300余人次,開展民生公益事業52次,有效的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服務群眾水平。
三、目前在實施“文明新風公益基金”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認識參差不齊,氛圍不濃厚,導致作用發揮不理想
黨員干部群眾思想認識參差不齊,在認識上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態勢,即上級認識高,但少數管區、村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偏差,將其看成是負擔,擔心發展過多、過快,反而會給黨委政府出難題、找麻煩。另外,目前全區“文明新風公益基金”表彰獎勵、關心關愛近23000余人次,多數為鎮、村兩級自發宣傳,且大多通過微信、網絡進行報道,區級尤其是區級以上宣傳報道相對較少,還沒有形成濃厚的宣傳氛圍,公益基金在倡導文明新風上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完全發揮。
(二)資金使用形式單一,重形式輕質量,導致群眾認知度參與度較低
活動開展以來,主要通過召開動員會議、懸掛宣傳條幅、發放倡議書,錄制宣傳磁帶等形式,在全區廣泛宣傳動員,經過宣傳發動,村民普遍認為該項基金適用范圍僅限于表彰獎勵、救助資助、村容村貌提升等公益活動,受益面較窄,基金使用范圍未涉及大部分群眾,導致群眾的認識程度和參與度較低。個別鄉鎮(街區)在工作開展上存在形式主義,單純追求基金設立的全覆蓋,忽視和降低了對基金募集質量上的要求,導致村均募集基金數額在2000元以下,與村均募集基金數額最高的丁莊鎮薛莊社區(17.55萬)差距明顯,黨支部凝聚群眾、發動群眾的戰斗堡壘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容易損害“文明新風公益基金”的公信力。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導致資金管理不規范
目前,全區已有98.69%的村莊設立“文明新風公益基金”,但使用金額只占募集金額的19.65%,且使用大多以表彰先進典型、幫扶困難家庭為主,開展民生公益事業較少。部分鄉鎮(街區)沒有在經管站為村級“文明新風公益基金”設立單獨賬戶,導致資金由村“兩委”干部代管,鄉鎮(街區)黨委(黨工委)在資金監督管理上作用發揮不到位,資金管理不規范。
四、進一步推進“文明新風公益基金”,促進其“常態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陵城區的“文明新風公益基金”在繼續推進,但設立公益基金本身不是目的,不是擺設,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用民間熱心公益的優良傳統,助推農村和諧文明向上的新風尚,讓文明新風滲透每一個角落,根植每一位黨員群眾的內心,成為自覺,蔚然成風。
(一)推進“文明新風公益基金”“常態化”發展,要在“引”上開拓渠道,造濃厚氛圍
1.加強媒體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專欄,網絡媒體和微博、微信、手機報等新媒體,將收集的文明新風的事情、做法、經驗及收獲,及時宣傳出去,展示陵城區各鄉鎮文明新風的新思路、新舉措、新進展、新成效,形成開展倡導文明新風的強大聲勢。
2.加強典型引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把發揮典型優勢作為深入倡導文明新風的重要載體,通過挖典型、樹標桿、抓輻射、促提高等舉措,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形成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用先進典型的力量激發廣大群眾逐步摒棄陋習,樹立和諧、團結的新風尚、新風氣,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的精神面貌,助推鄉風文明。
3.加強陣地引導。廣泛深入地開展文明新風評選表彰活動,對各村評選出的“好婆媳”、“孝賢之家”、“節儉之家”、“美麗之家”、“重教之家”等進行表彰獎勵,各鄉鎮要利用廣告牌、宣傳欄、廣場大屏幕、黑板報、張貼標語、懸掛橫幅等普及性強、受眾面廣、傳播性快的宣傳陣地,不斷對她們進行宣傳。
(二)推進“文明新風公益基金”“常態化”發展,要在“管”上細化制度,促責任落實
雖然陵城區出臺了《關于加強和規范“文明新風公益基金”管理的指導意見(試行)》,但仍需進一步建立完善管理考核評價體系,這是實現公益基金日常管理精細化、科學化、規范化的重要載體和創新舉措,旨在引導各村莊形成文明鄉風、淳樸民風。一要建立基金管理制度。各村分別設立“文明新風公益基金明細賬”專賬核算,建立“其他收入—公益基金收入”、“其他支出—公益基金支出”和“公積公益金—公益基金積累”二級賬戶。公益基金收入和支出入賬須提供合法、有效、規范的原始憑證。收款要當場以村民委員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名義開具蓋章票據,使用記賬聯入賬;支出原則上要提供正式發票,涉及向個人發放的慰問金、救助金等,須提供銀行轉賬憑證和由本人簽字摁手印的收據。二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公信力是公益基金持續運轉的重要因素,缺少公信力的基金捐贈資金會越來越少以至于最后進入惡性循環。為了提高公信力,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會計信息透明度才能使得公益基金持續發展下去。因此公益基金需要定期向公眾披露其會計信息,實現良好的社會公開制度,真實有效的披露其會計、財務、管理、運營等相關信息,并逐漸建立全信息披露的治理制度。三要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社會監督機制。公益基金既需要基金內部完善制度也需要多角度多層次的外部監督。合理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可以有效的促進基金的透明程度。
(三)推進“文明新風公益基金”“常態化”發展,要在“常”上鍥而不舍,保持久久有效
常言道: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在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方面的總體要求中,鄉風文明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堅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以優秀文化引領鄉村文化的前進方向,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群眾的思想問題,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靈魂,抓住鄉風文明建設,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關鍵。推進“文明新風公益基金”“常態化”發展關鍵是促進鄉風文明的建設,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鍥而不舍常抓、馳而不息推進,只有把鄉風文明行動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各個村莊就會形成文明和諧、熱心公益、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新時代文明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