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劉學兵,江濤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 430012)
布南色林對多巴胺D2、D3受體和5-HT2A受體有較強的親和力,2018年在我國批準上市,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國外相關報道認為布南色林治療精神分裂癥效果好、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1],筆者尚未見國內相關研究報道,2018年6—10月,筆者采用布南色林治療精神分裂癥,并與利培酮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來自本院就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診斷標準》(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70分;③年齡18~65歲;④患者本人及其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或可能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或低血壓的患者(可能導致血壓暫時降低);②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可能導致錐體外系癥狀惡化);③癲等驚厥性疾病患者或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可能導致驚厥閾值降低);④有既往自殺未遂或者有自殺想法的患者(可能導致癥狀惡化);⑤肝臟疾病患者(可能導致血藥濃度升高);⑥糖尿病患者或有既往病史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糖、肥胖等糖尿病危險因素的患者(可能導致血糖升高);⑦ 藥物性超敏反應患者;⑧伴有脫水、營養不良癥狀等身體衰弱的患者(容易導致抗精神病藥惡性綜合征)。本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書獲得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共有75例符合標準入組完成研究,本研究為隨機對照研究,將入組患者1:1按數字隨機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7例完成研究,男18例,女19例,平均年齡(25.3±7.2)歲,病程(9.6±5.4)個月;對照組38例完成研究,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36.1±6.9)歲,病程(10.3±6.1)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給藥方法 治療組患者給予布南色林片[商品名:洛珊,住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9170059,規格:每片4 mg]8~16 mg·d-1,對照組患者給予利培酮2~6 mg·d-1。
1.3療效評價 分別于基線時、治療2周末、4周末及8周末評定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采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評定臨床療效。CGI是一份總體評定量表,臨床醫學上用于評定臨床療效,可適用于精神科各種疾病的臨床研究與療效觀察。其中療效總評(global improvement,GI)采用0~7分的8級計分法。根據被評者目前病情與入組時相比,作出評定。0分:未評;1分:顯著進步;2分:進步;3分:稍進步;4分:無變化;5分:稍惡化;6分:惡化;7分:嚴重惡化。在研究中將療效總評分為無效、稍進步、進步、顯著進步四項。其中0分、4分、5分、6分、7分合并為療效總評中無效一項。有效率(%)=(稍進步+進步+顯著進步)/總例數×100%。
1.4社會功能評價 基線期及8周末使用席漢殘疾量表(Sheehan disability scale,SDS)評估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狀況。SDS主要用于評定精神障礙患者的職業、社會和家庭功能受損程度。該量表由工作、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家庭責任3個自評項目組成,每個項目按照癥狀由輕到重評為0~10分。將3個項目相加評價總體功能缺陷情況。
1.5安全性評價 使用不良反應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記錄治療全過程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TESS作為精神藥物治療安全性評價工具,既包括常見的癥狀和體征,又包括若干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每項癥狀從嚴重度、癥狀和藥物的關系、采取的措施三個方面進行評定。

2.1總體療效比較 研究結束時,根據CGI-GI評定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91.89%和89.4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療效比較見表l。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PANSS各項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PANSS評分均顯著低于基線評分時,治療4周末及8周末時,PANSS各項評分較治療前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同一時點兩組間PANSS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SDS評分比較 基線時,治療組與對照組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DS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改善(P<0.01),社會功能均有明顯恢復。8周末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布南色林對社會功能恢復效果更加明顯。見表3。
2.4安全性評價 兩組均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2.43%(12/37,62例次);對照組39.47% (15/38,68例次)。兩組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Z=0.403,P=0.525)。治療組和對照組發生率≥5%不良反應見表4。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多病因造成的重性精神障礙,具有認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精神活動的顯著異常,并導致明顯的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害[2]。典型傳統抗精神病藥主要作用于腦內的多巴胺D2受體,為D2受體阻斷劑。其他藥理作用包括對α1、α2腎上腺素受體、毒蕈堿M受體、組胺H1受體具有阻斷作用[3-4]。臨床治療幻覺、妄想、思維障礙、行為紊亂、興奮、激越、緊張綜合征具有明顯療效。但其起效慢、安全性低、不良反應多、社會功能恢復效果不理想[5]。
布南色林為多巴胺受體及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6]。體外受體結合試驗結果顯示,布南色林對于多巴胺受體亞型(D2、D3)及5-HT2A受體表現出親和性[7]。其主要代謝產物N-脫乙基體對于多巴胺受體亞型(D2、D3)及5-HT2A受體也表現出親和性,但對多巴胺D2受體的親和性僅約為布南色林的1/10[8]。另外,N-脫乙基體對于5-HT2C受體及5-HT6受體也表現出親和性[9]。但布南色林及N-脫乙基體對于腎上腺素α1、組胺H1、毒蕈堿M1等受體的親和性較低[10]。以上機制決定布南色林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和陽性癥狀,在2周末就可以起效,8周末取得治療效果。
布南色林治療后SDS減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其可使患者在工作、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家庭責任方面得到顯著改善。社會功能的恢復是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傷殘,調整壽命的重要環節[11]。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社會功能、重歸社會,布南色林是抗精神分裂癥藥物研發的又一里程碑,開啟多模式作用機制、多維度全面改善癥狀的新時代[12-14]。
在安全性方面,布南色林治療過程中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不良反應多發生在治療初期(開始服藥的前兩周),主要不良反應有震顫、運動遲緩等帕金森綜合征、靜坐不能、失眠、催乳素升高、運動障礙、嗜睡、焦慮、煩躁、易激惹等。這些不良反應大都在患者可以耐受的范圍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降低復發風險,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減少由于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15-16]。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不同時點PANS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DS評分比較

表4 兩組患者常見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布南色林治療精神分裂癥在療效、安全性方面不劣于利培酮,可快速、有效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對社會功能恢復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