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浩,翁佳麗,吳小剛
(福建農林大學 園林學院,福州350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了建設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融合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1]。鄉村景觀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千村一面、地域特色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通過提升鄉村景觀意境營造對改善新農村建設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而中國古典園林發源于自然,從商周時期用于狩獵游樂的靈囿發展到明清時期的山水宮苑和江南私家園林,以獨特的意境營造方式居于世界園林頂端,其意境營造和鄉村景觀的意境營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2]。筆者通過總結分析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營造方式,進而探討鄉村景觀意境的營造方法,對美麗鄉村的建設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園林意境是造園者借助園林形象所表達的情感,使觀賞者觸景生情,產生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3]。它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象,而是外物引導產生的心理主觀意象。源于造園者將自身的主觀情感傾注于園林空間中,對園林空間尺度屬性等進行意境打造,生成真實存在的客體物象,刺激游客們大腦感觀的重塑,從而促成心理感知空間的形成[3](見圖1)。
圖1 心理感知過程分析圖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指出了詩的“三境”:只寫山水之形的為“物境”;能觸景生情的為“情境”;能托物言志的為“意境”[4]。中國古典園林造法自然,尊崇天人合一思想,通過花木、山水、建筑等要素的重新組合打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獨特意境,做到能從小空間中設計延伸出無限的空間可能性。正如計成所說造園有法無式——只有總的藝術規律,沒有固定的造園陣式[5]。在園林藝術的造詣上,與傳統山水畫的高度融合,形成的“畫中有園,因畫造景”的園林意境在藝術領域上產生眾多的影響。探究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營造手法,歸納總結為以下幾點:
1.2.1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1)筑山理水。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曾在《寶界山居記》中說過:“天下之山,得水而悅;天下之水,得山而止”[6]。水因山成形,山因水而活。造園者往往通過手工模擬山石形態達到“移天縮地”、“小中見大”的藝術境界。例如蘇州獅子林以假山營造為名,采用瘦、皺、破、漏等營造手法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東南部有眾峰羅依,曲廊伴繞;西北部以水生趣,青碧靜謐,湖壁疊石筑山,伴有瀑布流水,動靜結合,不乏生趣。據蘇州府志記載,建園初期,天如禪師曾邀倪云林等人一同設計[7],元代園林藝人倪云林也曾作有名的《獅子林圖卷》而傳世[5]。
2)花木生境。作為營造園林意境的軟化材料,花木在意境的營造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園林在“人化”的基礎上,植物配置營造出“生境”[8],并加以精神的升華,賦之“擬人化”處理,從而延伸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如種植梧桐有著“筑巢引鳳”之意;種植竹林有著“君子高風亮節”之意等。同時根據植物的色、味、氣、形等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散亂又有規律的配置,如窗前月下,幾竿修竹,……插柳沿堤,栽梅繞屋,結茅竹里,曉風楊柳[9]……營造出宜人如畫的園林空間。
3)建筑構建。中國古典建筑重在生活情感的感染熏陶[10],是集住、游、憩、觀等于一體的建筑模式[11],構成古典園林景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園林景觀亭的設計即可用于觀景又可用于點景,游客可在亭內享受清風徐來的清爽感,又可在亭內最佳視角觀賞園中不同的景色,如蘇州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見圖2),與清風?或是明月?營造出一種超越本體、提升精神層次的大自然意境。另外園林建筑的構建與書畫詩詞的組合也展現獨特的意境美,如私家園林匾額楹聯的題詞以及頤和園長廊的彩繪(見圖3)等無一不在與主客體產生對話。總之,建筑在整體的設計構建中,一貫遵循“順從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原生大自然的基質打造,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至高境界。
圖2 蘇州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
圖3 頤和園長廊彩繪
1.2.2 動靜結合,虛實相濟
1)動與靜。在古典園林造景中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的造園手法是讓人有著最為直接的聽覺意境體驗的表現,同時,動靜的對比表現形式也隨園子的規模大小改變,像山水大園可隨游覽路線進行動靜多層次變化,空間則更為豐富;而像江南私家園林以精、小為主,可直接沿水面四周打造景觀,或以人工假山瀑布的設計,結合周邊植物空間的配置以靜襯動達到不一樣的意境效果。
2)虛與實。實景,即構園中實實在在存在的景物;虛景,又可稱之為風月景,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自然界有規律的天氣變化,如太陽升落帶來的光影效果;另一方面是指氣象景觀,主要是指氣態的水在不同的條件下生成的云、霧、雨、雪以及雷、霞光等,結合園林實物構成美麗的景觀。靈活自由多變的景象給園林意境的營造增添更多的趣味,不論是園景的隔與圍,還是倒影中留白的跡象,只為進一步豐富了園林景觀空間的塑造。如為多數人所知的西湖十景:曉風殘月、曲院風荷、斷橋殘雪等均以湖、堤、橋、亭結合風月虛實相濟營造意境,逸趣橫生。
1.2.3 構園得體,巧于因借
1)構園。古人造園有“相地”一說,《園冶》更提出“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論斷[12]。造園設計遵循自然原有肌理,保留原有古木,在新院的構建上,合理規劃布局亭、臺、榭、廊等建筑的關系,使之融合成景,化無情之木為有情之景,融自然于一爐,自出意境。如清代屠隆所撰無錫《寄暢園記》中評價此園云:“數百年古木,上參層霄,下蔭數畝,雖有神力,不能摔致。茲園之勝,得之天者什七,成之人者什三……”[12]即合理巧用古樹名柯,組建園景,做到園中各景并非假以虛設,而是處處皆有深情。
2)借景 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是古典園林造園中遵循的重要藝術原則,對中國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巧于因借重在巧妙地將眾多園景加以延伸,并組入更多景物,形成得天獨厚的意境效果。借景手法又可延伸出多種手法,如遠借、近借、虛借、實借、因時而借等最為常用。像大型的皇家園林,如頤和園(見圖4),園址遼闊,巧用遠景最為合理,無論是泛舟湖上或是沿堤慢行,都可淡淡的看見西部的玉泉山和北部的紅石山,將遠處若隱若現的景組入畫中。除了借自然之景,可還借實物之景,如拙政園昔日婁門一帶的巍峨女墻,與如今園中借遠塔的景致(見圖5)也不為以饗后人。
園林意境的營造是造園者設計的初衷,從中寄托人們的情感、觀念和哲理體現理想審美境界[2]。而鄉村景觀是由自然環境、傳統格局、建筑特色、民俗文化和經濟條件等景觀因素共同構成的環境綜合體,是村民對居住生活改造的適應,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在鄉振興背景下,鄉村景觀意境的提升是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中國古典園林和鄉村景觀的意境營造方式在本質追求上是一脈相承的,都是以自然為本通過人與自然和諧對話,體現人美、生活美、社會美。但隨著美麗鄉村的大肆建設,千村一面、地域特色缺失、偏于城市化等鄉村景觀建設問題也相繼出現。所以結合中國古典園林意境造法,怎樣恢復和提升鄉村景觀的意境呢?
圖4 頤和園玉泉山
圖5 拙政園北寺塔借景
借景可從不同層次對鄉村進行景觀設計,從宏觀層面上說,鄉村景觀地域廣,可通過借遠處的青山郁林、花海梯田,又或是近處的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等,形如山川國畫般繪寫,詩中有畫,畫中有村之美景,再配以村中最佳觀景點打造景觀,足以駐足觀賞,領略不一樣的鄉村意境感受。從微觀層面上說,借景又可通過借聲、借形、借色、借味等細微的變化對空間意境的渲染,如村落夜景星星點燈般的景象、風景觀的應用案例、散發氣味的花木對景觀意境的體驗等。
鄉村景觀中的框景常利用門框,窗框,樹框,巖洞等,有選擇地捕捉空間的優美畫面,將周邊的田間景觀又或是庭園中人造景觀組入,以前后不同空間的視覺感觀營造出似真似假,收合自如,虛虛實實的鄉村一隅,遠觀又似一副山水畫,置身處于村中又似將村中片景聚于畫中,展現出一副“村中寫畫,畫中有村”的美麗景象。
“隱喻”本質是用一個概念去理解另一個概念。“象征”是指用具體事物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13]。二者均是基于人們日常經驗,用來表達人們情感的手法。鄉村景觀的設計中也不乏采用隱喻和象征的手法進行意境的營造。
2.2.1 村落選址
中國傳統鄉土聚落立村選址、營宅造院都離不開風水學這一學說,風水是中國的一門獨特文化,其本質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環境,達到趨利避害的精神追求。傳統村落的選址離不開風水學,基于人們長期建造累積的經驗,得出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坐南朝北的選址習慣,在連城縣培田古民居村落中體現的淋漓精致。“背山”在風水學中又稱為“少祖山、背靠祖山、主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靠山”,另外也希望能左輔右弼,即順常言“左青龍右白虎”之意[2]。“面水”即有沉積在村落基址前的水塘或者“玉帶水”,有著富貴財富的寓意。培田村落背有冠豸山、筆架山、武夷山南脈三道綠色屏障自北向南猶如三龍環抱,體現著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風水原理[14]。加之前又有玉帶水環繞相伴,是一處極佳的風水之地,種種選址風貌都是人們敬畏自然的體現,也是人們追求自然和諧的精神訴求。
2.2.2 空間格局
村落的空間格局也往往采用隱喻和象征的手法來進行意境的營造,通常用于鄉村傳統建筑的表達,以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為中心,連接各家各戶,形成一個具有向心力的空間格局。如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的四川鍵為羅城古鎮,以其似船非船的古街形態而得名,曾有傳言因鎮上缺水,有一秀繼而提四句口訣“羅城早碼頭、客商難久留,若要不缺水,羅城修成舟”遂在大家共同建造下,“大船”筑成[15]。又如傣族村落極具向心力的建筑空間格局,云南騰沖合順鄉在每一次活動中,新生的街巷與村北干道相交的丁字路口都會設置公共廣場月臺,根據風水,月臺可用于藏風納氣,為村落帶來生機,世代繁榮[16]。不同的空間格局在滿足居住生活的需求同時,也體現出人們敬畏自然,追求和諧融于自然一體的向往,是當今社會文化背景條件下的一種物化展現。
2.2.3 民俗風情
民俗風情是傳統村落區別與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的重要體現,是鄉村面貌原生態的生活意境。村民穿什么服飾、吃什么食物、住什么建筑、做什么事情、唱什么歌都賦予了這片土地獨一無二的生命力,大型的節日活動、獨特的民謠服飾正是鄉村景觀意境營造的源頭之一。如傣族人們的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尤以葫蘆絲樂器演奏為名,伴著月光下的鳳尾竹更是別有一番意境;如潑水節作為傣族傳統節日,有著趨利避害,追求美好生活的寓意;如統一指揮口令的苗族川江號子,在泛舟游湖時伴響,悠遠獨特的唱腔應是別有一番風味吧;如土家族的擺手舞是祈求幸福、酬謝先人的一種舞蹈,具有特色鮮明的產業、質樸的生活氣息以及原生態的特點,展現出來的亦是獨具特色的鄉土意境。
2.2.4 歷史傳說
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大多流傳著百年或千年的典故傳說,流經村巷發展,同村落共生長成為一本“史書”。同時這些歷史典故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往往以村中抽象化的鄉土元素加以書寫故事,從而成為鄉村景觀意境營造的重要節點。如三明市尤溪縣的桂峰村,素有“小福州”之美稱;入口石印橋因巨大如官印而得名,有著后代子孫升官發財的希冀;石橋周邊種有四株金桂、兩株紫荊,石橋前的石墩有砌成圓形、半圓形、長方形、方形狀,分別稱之為日、月、書、印,象征著美景如日月一樣永恒,寓意財富、權力源自于知識等等。
2.2.5 圖紋
傳統村落的民居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獨特的符號、文化特征在鄉村景觀的營造中隨處可見,這些圖案源自于最真實的生活或古老的傳說等,富有變化的圖紋是一個村莊的象征,也是最能令人難忘的展示。在這一基礎上,鄉村建筑的描繪修飾、服飾圖案的重復疊加都體現著強烈的場所精神。如傣族村寨中最為吸引眼球的孔雀元素,彝族村寨建筑上的牛頭彩繪、體現虎崇拜的圖騰柱,藏族的帳篷或門簾、窗簾上的吉祥八寶(八瑞相)[2]。另一方面,在服飾上的圖案修飾也是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繪有民族圖案的服飾往往反映了社會和宗教的文化背景,是當地自然氣候的繪寫,更是人們日常生活縮影的體現。
2.2.6 花木寄意
植物配置在鄉村景觀設計中不僅能起到調節小氣候、襯托主題、美化環境、凈化空氣等作用,其本身還附有各種獨特的寓意,是寄托人們精神的文化符號。如“梅蘭竹菊”凈化為更深含義隱喻四君子人格情操;桂峰村村口的四株金桂和兩株紫荊,也有著財富、權利源于知識的寓意;傣族村寨周邊有著一片被保護起來所謂的“神林”--鐵刀木,傳言有著砍不斷的神效,砍的越長其長的越長;另外有的村莊種植大片石榴,石榴果亦是象征著多子多福,財源滾滾等等。
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營造的手法與鄉村景觀的意境打造一脈相承。鄉村景觀正是有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才賦予鄉村靈魂活力,而不是散布著一片生硬的建筑,人們在這一片土地上生存,歷代勞動耕作、繁衍生息,這正是鄉村景觀意境營造的本源,更是當今社會盛行的鄉村旅游熱現象的催生劑,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