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印度金奈特派記者 苑基榮 曹思琦 ●本報記者 趙雨笙 ●陳一 柳玉鵬
當地時間10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專機抵達印度金奈國際機場,出席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在習主席抵達前后,印度總理莫迪兩次用中文、英文以及金奈當地的泰米爾文三種文字在推特上發文對習主席到訪表示熱烈歡迎,希望“本次非正式會晤進一步加強印中關系”。莫迪還陪同習主席參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馬馬拉普拉姆海邊神廟群并親自為習主席進行講解。莫迪當晚將為習主席舉行晚宴,隨后雙方一起進行長達1小時的散步。這兩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市場大國領導人會晤,立即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針對西方媒體別有用心地放大中印之間的分歧,眾多中國和印度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都認為,中印領導人創設非正式會晤這種獨創性機制,正是為了超越這些具體的爭議,以塑造未來中印之間的戰略性關系。《印度時報》認為,這次金奈非正式會晤將為未來十年的中印關系設定路線圖。印度《論壇報》稱,印中領導人金奈非正式會晤將使中印關系像當地著名的斜坡上的克里希那巨石一樣穩定,無論怎么推都巋然不動。
“讓中印關系像克里希那巨石一樣穩定”
“歡迎習近平主席來印度。”習主席專機剛抵達金奈,莫迪總理就在推特上用中文、英文以及泰米爾文三種文字表示熱烈歡迎,并曬出習主席在飛機舷梯前揮手致意和當地官員迎接習主席的兩張圖片。莫迪當天一早抵達金奈,他在推特上用三種文字寫道:“我很高興來到泰米爾納德邦這片偉大的土地,泰米爾納德邦以其偉大的文化和熱情好客而聞名。泰米爾納德邦將接待習近平主席,這十分令人高興。愿本次非正式會晤進一步加強印中關系。”
印度各大網站和主要電視臺11日幾乎都是全程直播習主席下飛機之后的每一項活動行程。習近平走下專機,泰米爾納德邦邦長、首席部長等在舷梯旁迎接,向習近平敬獻鮮花。身著民族服裝的當地民眾載歌載舞,有的表演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婆羅多舞,有的踩高蹺、劃旱船,盛情歡迎中國貴賓到來。《環球時報》記者從機場到馬馬拉普拉姆鎮的道路沿途看到,當地大批民眾舉著中印兩國國旗歡呼,用熱情的歌舞來迎接習主席的到來。馬馬拉普拉姆小鎮更是裝扮一新,人們穿著鮮艷的服裝在道路兩邊等待迎接中國貴賓。據當地媒體報道,為表示對習主席的熱烈歡迎,當地學校約2000名學生穿著紅色衣服組成“習近平”三個大大的漢字,地上用英文寫著“HeartyWelcome(真誠的歡迎)”。一位當地居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為了舉行這次峰會,他們得到了幾天假期。一些當地居民表示很高興這次峰會為這座古老的沿海城市帶來改頭換面的機會。
新德里電視臺11日稱,莫迪與習近平兩天內將舉行多次會晤,兩人一對一的會談將長達7個多小時,其目的是為了加深友誼,并就印中關系的關鍵問題交換意見。莫迪11日晚還用當地特色的文藝表演和晚宴來招待習主席。
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莫迪希望在金奈重現去年武漢非正式會晤的友好氣氛。他非常關注迎接習主席的各種細節,莫迪毫無疑問會讓習近平主席感到賓至如歸。晚宴后兩人還要一起散步,兩位領導人在共享友誼的同時,也會非常坦誠地共商兩國關系的未來。
《今日印度》11日稱,據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選擇在馬馬拉普拉姆舉行這次非正式會晤是莫迪自己的決定,因為他熟悉金奈與中國的歷史,莫迪想強調印度和中國的歷史聯系。
《印度時報》10日為印中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出版了特刊,報紙通欄標題稱這次會晤為“不朽的峰會”。特刊中還特別提到一位曾經來過金奈和馬馬拉普拉姆小鎮的中國領導人:周恩來總理。報道稱,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曾多次訪問印度,其中最長的一次是在1956年,當時周總理在印訪問了12天,曾到過馬馬拉普拉姆小鎮。當年,周總理率領的中國代表團所到之處,受到印度群眾的歡迎,“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號響徹印度大地。
11日下午,莫迪總理一直陪同習主席參觀當地古跡和名勝,莫迪還親自為習主席講解。兩人還參觀了克里希那巨石。兩位領導人在巨石前合影,并手牽手高高舉起。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庫馬爾在推特上感慨:“站在一起,好高!”克里希那巨石是當地一個重達250多噸的巖石奇觀,它位于馬馬拉普拉姆一個幾乎45度的斜坡上,盡管成千上萬的游客試圖將其推動,但它紋絲不動。當地村民相信它是由神放在該處,稱其為天神之石。印度《論壇報》11日稱,讓中印關系像克里希那巨石一樣穩定,將是印中領導人在這次非正式會晤的最重大的成果。
金奈非正式會晤將引領中印關系發展
隨著習主席開始印度之行,世界媒體也將焦點聚集在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和發展最快的大國身上。但一些西方媒體卻別有用心地企圖放大中印之間的分歧和對立。CNN11日在網站頭條報道稱,“每當中印希望改善關系時,似乎喜馬拉雅山脈就會成為障礙。這次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前,喜馬拉雅山脈西北端的克什米爾可能會破壞改善中印關系的努力”。美國《紐約時報》11日稱,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數百億美元。報道引述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教授霍爾斯伯格的話稱,“如果中印之間的經濟鴻溝持續拉大,印度可能變成中國的墨西哥——一個廉價勞動力的蓄水池,而不是平等的力量。”有些印度媒體也擔憂中國在克什米爾等問題上的立場。在中國外交部近幾天的記者會上,印度記者不停追問“巴總理訪華和習主席將訪問印度之間有何聯系”。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8日表示,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兩國領導人有常來常往、密切溝通的傳統。耿爽同時強調,中印互為重要鄰國,同為發展中大國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中印兩國領導人有著保持高層交往的傳統。
“西方對中印關系一貫是挑撥,而一些印度媒體受西方影響較大,這些媒體的觀點不能代表印度政府和人民的看法。”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錢峰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印作為奉行獨立自主的兩個文明大國,沒有必要看西方的臉色或聽從這樣的觀點。錢峰說,雖然中印之間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兩國關系發展有起伏,主要原因是戰略互信的缺失。兩國領導人看到了這一點,希望把穩兩國關系這艘大船的舵,引領中印關系沿著主航道向前走,不被小風小浪干擾,這將是從武漢到金奈非正式會談的最大成果。
“中印簽署120多份大單”,印度商業在線網站11日稱,在印中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前,印度和中國公司10日在德里簽署了120多個諒解備忘錄,中國將從印度進口糖、礦產品、化工品、醫藥等印方優勢產品。報道稱,中國正努力解決雙方貿易不平衡問題。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主席薩尼在簽約儀式上表示:“中國是印度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對于印度來說,中國是機遇而不是威脅,這是印度業界的共識。”
“印度與中國必須展望未來”
“武漢會晤告訴我們馬馬拉普拉姆會晤(的前景)”,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教授辛格10日在《印度斯坦時報》發表評論稱,目前世界上現實主義盛行,但印中領導人通過非正式會晤,假以時日成果自然會逐漸顯現。這種兩國領導人不討論細節,不會為實現某種具體的結果,不受任何固定議程束縛,在觀點碰撞中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的新舉措,這是從武漢會晤告訴馬馬拉普拉姆的精髓。文章稱,非正式會晤將為兩國關系的發展提供戰略指引。
四川西華師范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龍興春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經濟發展是莫迪的核心政策。印度年輕一代和老一代不一樣,年輕人的世俗化比較高,智能手機普遍應用,他們看到了世界的發展和變化,想要過好日子,想要改變。印度要發展,更需要中國。
“印度與中國必須展望未來”,《印度快報》11日刊登評論稱,在動蕩的全球背景下,莫迪總理和習主席過去兩年中建立了更緊密聯系。評論稱,美國總統特朗普變幻莫測的“美國優先”政策不僅給北京和德里的決策者帶來了挑戰,也破壞了使兩國受益的世界自由秩序。中印和解并非只是臨時的權宜之計。亞洲將是21世紀故事的中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2020年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這是19世紀以來的首次。同時亞洲也日益成為全球治理的建設性力量。中國和印度在促進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
●本報赴印度金奈特派記者 苑基榮 曹思琦 ●本報記者 趙雨笙 ●陳一 柳玉鵬
當地時間10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專機抵達印度金奈國際機場,出席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在習主席抵達前后,印度總理莫迪兩次用中文、英文以及金奈當地的泰米爾文三種文字在推特上發文對習主席到訪表示熱烈歡迎,希望“本次非正式會晤進一步加強印中關系”。莫迪還陪同習主席參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馬馬拉普拉姆海邊神廟群并親自為習主席進行講解。莫迪當晚將為習主席舉行晚宴,隨后雙方一起進行長達1小時的散步。這兩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市場大國領導人會晤,立即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針對西方媒體別有用心地放大中印之間的分歧,眾多中國和印度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都認為,中印領導人創設非正式會晤這種獨創性機制,正是為了超越這些具體的爭議,以塑造未來中印之間的戰略性關系。《印度時報》認為,這次金奈非正式會晤將為未來十年的中印關系設定路線圖。印度《論壇報》稱,印中領導人金奈非正式會晤將使中印關系像當地著名的斜坡上的克里希那巨石一樣穩定,無論怎么推都巋然不動。
“讓中印關系像克里希那巨石一樣穩定”
“歡迎習近平主席來印度。”習主席專機剛抵達金奈,莫迪總理就在推特上用中文、英文以及泰米爾文三種文字表示熱烈歡迎,并曬出習主席在飛機舷梯前揮手致意和當地官員迎接習主席的兩張圖片。莫迪當天一早抵達金奈,他在推特上用三種文字寫道:“我很高興來到泰米爾納德邦這片偉大的土地,泰米爾納德邦以其偉大的文化和熱情好客而聞名。泰米爾納德邦將接待習近平主席,這十分令人高興。愿本次非正式會晤進一步加強印中關系。”
印度各大網站和主要電視臺11日幾乎都是全程直播習主席下飛機之后的每一項活動行程。習近平走下專機,泰米爾納德邦邦長、首席部長等在舷梯旁迎接,向習近平敬獻鮮花。身著民族服裝的當地民眾載歌載舞,有的表演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婆羅多舞,有的踩高蹺、劃旱船,盛情歡迎中國貴賓到來。《環球時報》記者從機場到馬馬拉普拉姆鎮的道路沿途看到,當地大批民眾舉著中印兩國國旗歡呼,用熱情的歌舞來迎接習主席的到來。馬馬拉普拉姆小鎮更是裝扮一新,人們穿著鮮艷的服裝在道路兩邊等待迎接中國貴賓。據當地媒體報道,為表示對習主席的熱烈歡迎,當地學校約2000名學生穿著紅色衣服組成“習近平”三個大大的漢字,地上用英文寫著“HeartyWelcome(真誠的歡迎)”。一位當地居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為了舉行這次峰會,他們得到了幾天假期。一些當地居民表示很高興這次峰會為這座古老的沿海城市帶來改頭換面的機會。
新德里電視臺11日稱,莫迪與習近平兩天內將舉行多次會晤,兩人一對一的會談將長達7個多小時,其目的是為了加深友誼,并就印中關系的關鍵問題交換意見。莫迪11日晚還用當地特色的文藝表演和晚宴來招待習主席。
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莫迪希望在金奈重現去年武漢非正式會晤的友好氣氛。他非常關注迎接習主席的各種細節,莫迪毫無疑問會讓習近平主席感到賓至如歸。晚宴后兩人還要一起散步,兩位領導人在共享友誼的同時,也會非常坦誠地共商兩國關系的未來。
《今日印度》11日稱,據政府消息人士透露,選擇在馬馬拉普拉姆舉行這次非正式會晤是莫迪自己的決定,因為他熟悉金奈與中國的歷史,莫迪想強調印度和中國的歷史聯系。
《印度時報》10日為印中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出版了特刊,報紙通欄標題稱這次會晤為“不朽的峰會”。特刊中還特別提到一位曾經來過金奈和馬馬拉普拉姆小鎮的中國領導人:周恩來總理。報道稱,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曾多次訪問印度,其中最長的一次是在1956年,當時周總理在印訪問了12天,曾到過馬馬拉普拉姆小鎮。當年,周總理率領的中國代表團所到之處,受到印度群眾的歡迎,“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號響徹印度大地。
11日下午,莫迪總理一直陪同習主席參觀當地古跡和名勝,莫迪還親自為習主席講解。兩人還參觀了克里希那巨石。兩位領導人在巨石前合影,并手牽手高高舉起。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庫馬爾在推特上感慨:“站在一起,好高!”克里希那巨石是當地一個重達250多噸的巖石奇觀,它位于馬馬拉普拉姆一個幾乎45度的斜坡上,盡管成千上萬的游客試圖將其推動,但它紋絲不動。當地村民相信它是由神放在該處,稱其為天神之石。印度《論壇報》11日稱,讓中印關系像克里希那巨石一樣穩定,將是印中領導人在這次非正式會晤的最重大的成果。
金奈非正式會晤將引領中印關系發展
隨著習主席開始印度之行,世界媒體也將焦點聚集在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和發展最快的大國身上。但一些西方媒體卻別有用心地企圖放大中印之間的分歧和對立。CNN11日在網站頭條報道稱,“每當中印希望改善關系時,似乎喜馬拉雅山脈就會成為障礙。這次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前,喜馬拉雅山脈西北端的克什米爾可能會破壞改善中印關系的努力”。美國《紐約時報》11日稱,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數百億美元。報道引述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教授霍爾斯伯格的話稱,“如果中印之間的經濟鴻溝持續拉大,印度可能變成中國的墨西哥——一個廉價勞動力的蓄水池,而不是平等的力量。”有些印度媒體也擔憂中國在克什米爾等問題上的立場。在中國外交部近幾天的記者會上,印度記者不停追問“巴總理訪華和習主席將訪問印度之間有何聯系”。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8日表示,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兩國領導人有常來常往、密切溝通的傳統。耿爽同時強調,中印互為重要鄰國,同為發展中大國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中印兩國領導人有著保持高層交往的傳統。
“西方對中印關系一貫是挑撥,而一些印度媒體受西方影響較大,這些媒體的觀點不能代表印度政府和人民的看法。”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錢峰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印作為奉行獨立自主的兩個文明大國,沒有必要看西方的臉色或聽從這樣的觀點。錢峰說,雖然中印之間存在一些問題和分歧,兩國關系發展有起伏,主要原因是戰略互信的缺失。兩國領導人看到了這一點,希望把穩兩國關系這艘大船的舵,引領中印關系沿著主航道向前走,不被小風小浪干擾,這將是從武漢到金奈非正式會談的最大成果。
“中印簽署120多份大單”,印度商業在線網站11日稱,在印中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前,印度和中國公司10日在德里簽署了120多個諒解備忘錄,中國將從印度進口糖、礦產品、化工品、醫藥等印方優勢產品。報道稱,中國正努力解決雙方貿易不平衡問題。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主席薩尼在簽約儀式上表示:“中國是印度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對于印度來說,中國是機遇而不是威脅,這是印度業界的共識。”
“印度與中國必須展望未來”
“武漢會晤告訴我們馬馬拉普拉姆會晤(的前景)”,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教授辛格10日在《印度斯坦時報》發表評論稱,目前世界上現實主義盛行,但印中領導人通過非正式會晤,假以時日成果自然會逐漸顯現。這種兩國領導人不討論細節,不會為實現某種具體的結果,不受任何固定議程束縛,在觀點碰撞中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的新舉措,這是從武漢會晤告訴馬馬拉普拉姆的精髓。文章稱,非正式會晤將為兩國關系的發展提供戰略指引。
四川西華師范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龍興春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經濟發展是莫迪的核心政策。印度年輕一代和老一代不一樣,年輕人的世俗化比較高,智能手機普遍應用,他們看到了世界的發展和變化,想要過好日子,想要改變。印度要發展,更需要中國。
“印度與中國必須展望未來”,《印度快報》11日刊登評論稱,在動蕩的全球背景下,莫迪總理和習主席過去兩年中建立了更緊密聯系。評論稱,美國總統特朗普變幻莫測的“美國優先”政策不僅給北京和德里的決策者帶來了挑戰,也破壞了使兩國受益的世界自由秩序。中印和解并非只是臨時的權宜之計。亞洲將是21世紀故事的中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2020年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這是19世紀以來的首次。同時亞洲也日益成為全球治理的建設性力量。中國和印度在促進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