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卷草紋指以“S”形植物枝藤為骨架,兩邊分別生長出雙葉或單葉有相背或相向的植物紋樣。該紋樣自魏晉便廣泛流行于中國藝術中,至明清更是成為陶瓷中最重要的裝飾紋樣之一。然而,卷草文并非我國原產,而是在東西文化交流之中逐漸傳入并本土化,成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紋樣,并隨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隨青花貿易影響周邊及西方國家。
關鍵詞:卷草紋;東西交流;流變
一、卷草紋的起源
有學者認為卷草紋起源于古希臘的“忍冬紋”等植物紋樣。然而,在更古老的埃及以及西亞文明中亦可看到類似圖案。由于特殊的宗教內涵,蓮花紋樣被廣泛運用于古埃及壁畫之中,西亞的亞述帝國則進一步發展出了各式植物紋樣。此后希臘也逐漸接受了此類紋飾,并與自身酒文化相結合,發展出葡萄唐草文等富有地中海風格的卷草紋飾。地中海地區發展出來的卷草紋在隨著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進入印度后,最終傳入我國。
卷草紋傳入我國似乎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雖然中國彩陶文化中已經大量出現類似組織形式的裝飾紋樣,但是真正的同類紋樣似乎并非中國“原產”:漢代以前我國的青銅器紋樣以及漢代漆器紋樣似乎都與卷草紋有所區別。隨著佛教傳入,漢代出現了與犍陀羅葡萄唐草紋類似的以動物為主題的連續波狀紋樣,卷草紋在唐宋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集中用于佛教相關的建筑及造像之中。似乎可以確定卷草紋是伴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
二、卷草紋的中國化
由于與佛教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卷草紋在南北朝時期開始大量應用。其中又以石窟藝術中的應用最為典型,響堂山石窟中就出現了大量卷草紋裝飾,而敦煌莫高窟的藻井中亦出現了眾多卷草紋裝飾。在陶瓷裝飾上,雖然在越窯系青瓷中偶有出現,但尚不成熟,且并非當時之主流。另外,此時卷草紋就已經自我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開始影響兩地藝術。
卷草紋大量應用于陶瓷裝飾之中應自宋元始。隨著唐代金銀器的發展,工匠開始以其他材料表現金銀器中常用的器型及裝飾紋樣。而自宋代以來陶瓷制作技術,尤其是釉下彩技術得到長足進步更是為卷草紋在陶瓷上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此時的卷草紋已脫離了宗教的局限,并構成了二方連續的基本骨架,在陶瓷裝飾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現存的大量磁州窯,耀州窯的作品中留有各種形式,各類的卷草紋。隨著宋朝的海外貿易以及文化交流,經由傳法僧之手,該類型的陶瓷產品流轉至朝鮮半島及日本,深刻地影響了朝鮮與日本的裝飾風格。而到了元朝以后,卷草紋的應用更加廣泛,并從此成為元明清三朝最重要的陶瓷裝飾紋樣之一。明清卷草紋所涉及的花卉種類更加豐富,變化更加復雜,相比最初傳入的形式產生鮮明的中國特色。
三、卷草紋中的中西交流
卷草紋在傳入中國之后,不僅僅對于周邊國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更加遙遠的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卷草紋自西域傳入我國,經過了千年演變后開始重新影響西方。公元十世紀以來,阿拉伯與中國的制瓷技術都進入了高度發達的黃金時代,二者互相影響,學習,而卷草紋作為兩地共有的傳統紋樣,在交流中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元。隨著蒙古帝國的擴張,青花瓷貿易開始遍及西亞,由于穆斯林尚青,白二色,使得此類產品迅速走紅。土耳其托普卡帕宮收集了大量的元代青花瓷,而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加之本身具有的卷草紋裝飾傳統,使得土耳其陶器中也融入了大量卷草紋圖案,并大量應用于建筑材料中。同時,十四世紀以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大量仿制中國瓷器,形成具有土耳其本地風格的“中國風”陶器。除了古代地中海及西亞地區的卷草紋,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地區發現極為類似的紋樣。16世紀建造的俄羅斯圣瓦西里教堂墻壁上裝飾有大量的纏枝蓮紋及其他各類卷草紋紋樣,這其中除了來自拜占庭等文化的影響之外,亦有可能受到了蒙元的影響。
自馬可波羅將中國的瓷器介紹到歐洲以后,西歐各國便將其奉若“神器”,卷草紋也隨著這些瓷器出現在表現諸神饗宴的油畫中,而美弟奇家族也開始仿制青花瓷,其紋樣即以卷草紋為主。十七世紀后,海上貿易快速發展,西歐各國開始大量購入中國瓷器。對青花瓷的熱愛,加之奧斯曼帝國阻斷航路,和昂貴的成本,荷蘭為代表的歐洲各國開始仿制青花瓷,中。而卷草紋也自然受到了歐洲陶工的關注,被大量仿制和學習。而卷草紋也被作為“中國風”的代表,在洛可可藝術以及維多利亞時期藝術中廣泛使用。而日后“日本風”在西歐的流行,亦將自我國學習改良的卷草紋進一步在西歐推廣,使之成了當時歐洲的流行紋樣之一。
近代以后歐洲諸國及日本開始向我國大量輸入西洋文化。這些文化與傳統文化交融,構成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其中就包括運用改良卷草紋的建筑裝飾。這些近代化的西式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追求。而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大會堂等重大國家工程則是將取自我國敦煌壁畫中的卷草紋紋樣與蘇式建筑相結合,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建筑與裝飾形式。
作者簡介:劉清華,大連市手工藝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