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更加關注精神文明的建設,尤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更加的強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建立在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的基礎上。在進行小康社會建設的道路上,非遺保護的工作得到了相關的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非遺保護以及群眾文化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分析,從而推動了非遺傳承走向更高領域,豐富群眾文化。
關鍵詞:非遺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相結合;遇到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一、前言
在發展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對于非物質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能有效地提升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促進民族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保護民族獨有的文化魅力,這對我國保護傳統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之間的關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發揚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
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保護以及發揚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這需要建立在群眾文化的基礎進行相關的活動,由于其涉及古代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貫穿于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彰顯出民族文化其獨特之處,顯示出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精華以及文化的輝煌歷史[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群眾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基于群眾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其中各個民族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為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豐富。就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人其熱愛長調以及新疆的木卡姆藝術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都展現出了獨具魅力的民族群眾特色,群眾文化活動的核心。
(三)群眾文化發展離不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對于群眾文化其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是建立在人民群眾文化發展的基礎之下,同時也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而不斷地發展,同時也是以文化娛樂為主要的內容。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非遺工作的普查力度不夠
在進行非遺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非 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在全國各個地區,并且數量極多,因此在進行普查的過程中對于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由于很多政府機構的不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整體狀況以及數量等認識不清,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普查工作的難度,致使我們失去了很多寶貴的非遺文化財產。
(二)對于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很多文化單位在進行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過程中忽視了其重要的作用,單純地文化保護與自身利益無關,沒有看到非遺保護工作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從而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這種發展趨勢成了必然的、是被時代所淘汰的無關緊要的文化[1]。
(三)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方式不夠科學
在進行非遺傳承以及保護的過程中,人們對其保護意識不夠嚴謹和重視,使得非遺工作的效率降低,同時也極有可能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2]。 在實際的保護過程中,大多數的單位僅僅進行淺層的保護和繼承,然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等沒有繼承,導致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的不全面。
四、如何將非遺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相結合
(一)引導群眾樹立保護意識
為了有效保護非遺文化,則一定是建立在發展群眾文化的基礎之上,讓群眾參與其中,帶領群眾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保護工作。在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所產生的傳統文化是不勝枚舉,因此,加大群眾對非遺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是非常關鍵的。
(二)立足群眾需求,進行文化創新
在進行非遺物質文化保護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歷史的機遇,將人們所喜愛的大眾文化保存起來,再以人民所喜愛的方式呈現出來。結合創新文化理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從而真正提高繼承的質量。
(三)運用互聯網技術,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互聯網的各項技術對于文化繼承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此,可以建立專門的網上宣傳平臺,通過這個宣傳窗口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民俗特點等等全部記錄下來,有效將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快速擴展,真正實現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快速了解到非物質文化的相關信息[2]。
五、結語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活動是當下人們生活的一種形式,在進行非遺物質保護工作是當下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進行非遺保護工作時融入群眾文化不僅僅能豐富群眾文化的內容,同時也能進行非遺保護工作的有效宣傳,使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與延續。
參考文獻:
[1]張雙果.群眾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問題探析[J].文史月刊,2012(S3):25.
[2]孔雷.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見[J].大眾文藝,2019(18):16-17.
作者簡介:周春松,銅陵市義安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