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 楊傳中
摘要:淮南民歌是淮南區域音樂文化的重要品類。是中華民族歷史形成的傳統文化的構成部分。對淮南民歌進行人文地理學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構建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學術視野,是進行學術研究的首要之義,本文的主旨擬從學理基礎、文化概念梳理、學術視野構想等視角,對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研究做出前期理論探索。
關鍵詞:淮南民歌;人文地理學;學術視野;學理基礎
以人文地理學視野關注淮南民歌的學術研究,在淮南民歌研究的進程中尚屬首次。研究思路的創新,一定意義上有助于拓寬研究論域,對研究對象的多科視角進行深入,理所當然可以改變過去基于某一個學科視野的平面化描述。從這個意義出發,本文作為“人文地理學視野中的淮南民歌研究”階段性成果,首要作用是關注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學術視野問題。
一、音樂文化的人文地理學學理基礎
音樂是歷史形成時間的藝術、聲音的藝術、情感的藝術,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音樂行為及音樂事項因“人”而異。無論是對音樂做歷時性考察還是共時性的闡釋,都不能回避音樂的文化身份,不能忽視音樂行為及音樂事項中與生俱來的人文性。
音樂作為人類憑借其生物學需求和社會學需求而創造的文化,其發生發展的本質基礎不僅僅是對音樂本體做功能性或表現性的數理結構解析與描述,而更多的是對音樂作為人類創造的文化,對人類本身具有怎樣的意義的追問,這個追問的過程與結論,恰好構成音樂文化的哲學基礎。音樂如何實現對世界的邏輯結構的表達,如何實現對人的自生自發秩序的表達,如何實現對人的社會情感契約的表達,共同構成音樂的哲學性法則。這些法則時刻規范著作為文化的音樂的人文性研究的哲學方向。
音樂作為一門基于人類審美需求而生發的藝術品類,從其誕生之初,就被思想家們認定為可以進行科學真理與神話真理的表達。音樂作為藝術符號被賦予溝通科學真理與神話真理的橋梁。因而在人類追尋科學真理與神話真理的過程中,音樂行為和音樂事項,對于人類自身而言具有了舉足輕重的特殊文化意義。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為理論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無論是音樂文化的社會情感表達、音—地關系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的構建及其意義表達,還是作為文化地理學學科實證的個案表達,打開音樂文化人文地理學的學術視野都是必要的,具有符合邏輯自洽原則的深厚的學理基礎。
正是基于以上學理基礎的分析,無論是作為文化的音樂,還是作為音樂的文化,淮南民歌基于淮南文化的地域性生發的文化符號,對于淮南人民而言,其音樂文化行為與事項的哲學意義和文化意義,是學術層面上不能回避的當然意義。
二、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概念分析
淮南民歌,概念的提出實際上并不在今朝。課題組選擇這一概念之前,已經有了“中華民國”時期作曲家黃自《淮南民歌》作品一首,臺灣學者臺靜農先生《淮南民歌集》113首,及源于臺靜農先生的田野調查獲得的2000余首淮南民歌作品的客觀存在(其實更多)。然而從概念上界定淮南民歌,至今沒有學者做過類似的學術工作。因此課題組僅僅能做的是基于本課題研究需要的概念梳理。
首先看淮南民歌之“淮南”,按照行政區劃的淮南,今天特指安徽省地級淮南市,轄縣級區劃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潘集、鳳臺縣、壽縣、毛集綜合改革實驗區。轄區跨淮河兩岸。從泛地理意義而言,淮南,淮河以南地區。在中國具有南北地理分界意義的淮南,所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有學者提出泛指江南地區。
然而就淮南民歌流布的文化區域表達習慣而言,無論是淮南人還是淮南文化學者,更大意義的表達訴求,并不局限于對淮南行政區劃的表述,而是帶有特殊文化心理認同意義的歷史文化區劃的“淮南”。今天的淮南人引為自豪的文化認同是淮南文化中的先秦楚文化、秦漢時期的英布治下首次獲封的淮南國,西漢淮南王劉長、淮南王劉安治下的淮南古國及其從屬的漢文化。楚漢文化浸淫下的淮南,歷史上的地理區劃南達江西,即歷史上的九江郡、治所壽州,即今天的淮南市壽縣;東達江蘇蘇中,即歷史上的淮南道治下區域。淮南道在隋唐屬于監察區名稱,在唐前期是監察機構而非正式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并伴隨各地節度使,成為藩鎮割據的開始。淮南道是唐貞觀置。領揚州、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滁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光州(今河南市潢川縣)、申州(今河南市信陽市)、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共計10州、57縣。從這個視角上看,淮南文化區域,已經不是如今的淮南地級行政區劃所能同日而語了。作為音樂文化研究者們,耳熟能詳的皖南民歌、大別山民歌、江西民歌、江蘇民歌中的一部分,鳳陽民歌、巢湖民歌的。皖淮流域花鼓燈燈歌的全部。均可視作具有淮南地域文化意義的淮南民歌。這種泛文化意義的淮南民歌概念的界定,盡管尚未形成學術定論,但作為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淮南民歌的歷史文化、政治學、經濟學、民俗學、人口與民族學的人文內涵的解構與文化景觀構成的關照,顯然也難以回避這樣一個“淮南民歌”文化概念。
三、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意義及學術視野
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本著邏輯自洽原則,主要依托狹義人文地理學的學科背景,即從社會文化地理學視角切入,交叉運用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音樂社會學、文化生態學學科研究方法,聚焦泛文化區域內的淮南民歌事項,進行淮南民歌音—關系梳理,歷史文化追述、文化景觀地理構成、文化結構解析和文化內涵挖掘、文化生態機制構成要素研究,文化生態環境優化的學術建議等論域進行深入的學術探討,具有多科協同進行音樂學學術研究的理論探索意義。同時立足淮南進行區域文化研究,對淮南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區域文化生態再生機制的形成,文化景觀與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策略研究論域進行拓展,具有當下區域文化戰略意義。
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研究視野,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學術話題,本課題組關注的學術視野,集中于以下幾個維度:
(一)淮南民歌的音樂文化身份認同
無論是歷史意義上的還是當下現實意義,包括淮南民歌在內的淮南區域音樂文化行為和音樂文化事項,在相關區域的族群、文化地理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均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它們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文化地理空間里的獨立藝術門類,同時也是帶有區域標簽的特殊文化符號。對于這類文化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的意義的尋求,音樂事項的文化身份的揭示與認同,是整個人文地理學視野下淮南民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鏈條。
(二)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學術路徑探索
關于人文地理學視野下淮南民歌的研究,當下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學術路徑,對音樂文化的多科協同機制的形成和實踐運用,尚處在學術探索階段。淮南民歌的學術路徑的選擇,是達到學術研究縱深的不可忽視的一環。本身即是研究者應該予以高度關注和實踐探索一個維度。
(三)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景觀構成研究
作為區域音樂文化的發生發展、無論是歷時性展開,還是共時性的共生關系的搭建,都離不開文化生態系統的形成與再生機制的形成,否則作為活態的文化,其生存的時間的可持續性和空間的包容性都將大大縮水,進而呈現出荒漠化,甚至消亡。對淮南民歌進行文化生態調查,文化生態系統中人文地理景觀的描述與干預構建,有利于文化生態的優化和作為地域文化活態傳承的再生機制的建設。
淮南民歌,有哪些人文要素構成,這些要素在整個人文地理學框架下的坐標和作用。各層面上的景觀構成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相互依存規律,都是值得進行學術關注的視野。
(四)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書寫方式
作為藝術形態和文化形態的淮南民歌研究,最終的學術視野將會聚焦并遵循文化地理學學術書寫方式。除了基于對淮南民歌做文化本體的文本呈現,平面化的音樂學書寫方式的運用。借鑒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個案研究、音樂民族志的闡釋與深描的方式,自然地理學的景觀模型構建等書寫方式,可能是進行淮南民歌研究人文地理學書寫方式的最佳選擇。
以上維度共同勾勒出淮南民歌的人文地理學學術視野,但不僅限與這些視野,隨著本課題的持續研究和不斷深入,關于淮南民歌文化地理學學術視野將會不斷拓寬,這也符合學術研究的一般規律,寄希望于同一課題持續的學術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1]薛藝兵.作為文化的音樂[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楊曦帆.音樂的文化身份[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