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軒宇

摘要:工筆人物畫重視裝飾美,它的表現以客觀對象為基礎,主觀地把各種物象進行概括、解析和歸納,創作出具有較強裝飾感的畫面。工筆人物畫以素描打稿起始,由生動的線條、嚴謹的造型與復雜的物象共同組成,以豐富的色彩與扎實的塑造功底進行描繪。創作題材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我們生活的各種環境因素都能激發創作靈感,再通過自己的情感主觀處理,營造出充滿創作想象和意象的畫面,讓觀眾產生審美和情感上的共鳴,這是超越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此文先分析工筆人物畫的裝飾美,再闡述其對我在創作中的啟發。在當今繪畫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工筆人物畫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形式美;創作;畫面
一、工筆人物畫中裝飾美的體現
(一)傳統工筆人物畫中的裝飾美
造型方面:傳統工筆人物畫是“以形寫神”造型特點,既有心似,又有神似,是傳統中國畫的審美觀念。當時的畫家創作多以大自然中的客觀事物為基礎,通過自身的想象進行適當的取舍、概括、夸張等創作方式,把自己的創作思想融進客觀對象本身,做到“意”與“象”的結合,描繪出獨特的意象造型。例如名畫《仕女圖》中,作者陳洪綬將所有的人物造型都夸張處理,將神態生動化、將人物圓潤化、頭大身小的形象充滿趣味性,是一種極高的藝術境界。
線條方面:傳統工筆人物畫是“以線造型”的形式,運用線條的粗細、輕重、深淺來表現對象,不同的線條使畫面充滿律動感,豐富了畫面,體現了形式美感。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當今工筆白描入門的重點課程,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是現在工筆畫專業學生的必學內容,他所描繪的線條極為獨特,十分有力,具有較強的節奏感,把線描的高度推進到一個更高的藝術領域。
色彩方面:傳統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多以平面化的效果為主,在創作過程中,描繪色彩的表現方法各式各樣,使畫面更具裝飾色彩。在《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唐代畫家張萱多以朱紅、石綠等礦物色去描繪畫面,衣服上朱紅色的運用艷麗而又沉穩,使畫面突出人物主體,具有重要作用,而石綠色的運用和朱紅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個互補色的碰撞,裝飾感極強,雖然色彩種類較少,但對色彩的深淺、濃淡進行了合理的運用,使畫面突出中心主題,體現了和諧而又穩定的裝飾效果。
(二)現代工筆人物畫中的裝飾美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工筆人物畫的藝術審美也在不斷提高,相較于傳統中國畫而言,畫面更追求裝飾感和平面化,加上畫壇新鮮血液的涌現,很多畫家把西方的繪畫語言引入國內,在創作過程中,結合西方的繪畫觀念,以中國畫的繪畫方式為基礎進行創作。而“中西融合”后,國內傳統的繪畫觀念也受到影響,畫家不再局限于以靜止的物體為創作對象,更多的畫家選擇了動態的對象為畫面主體,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性和動態美。
造型方面:現代工筆人物畫更加追求畫面的意象美,根據創作對象的特點合理地進行夸張化,使畫面充滿趣味性,打破了傳統中國畫單一、復古的繪畫風格。在作品《百合》中,畫家莊道靜把現實中人物的造型,進行主觀處理,借用人物來表達自己的繪畫意象,再將背景進行大膽而又細致地描繪,突出了以人物和花卉的中心,同時又為畫面增添了裝飾的美感。
線條方面:現代工筆人物畫中的具有多樣性,能以金線、銀線、各種色線進行繪畫,通過對線條的創新和歸納,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擅長的線條去表現畫面,將線條不斷重復、進行排列組合,也是為畫面營造裝飾美的一種獨特方式。
色彩方面:現代工筆人物花畫的表達方式更加的主觀、抽象,色彩冷暖的結合使用,讓畫面更加有沖擊力,色彩上從暗到亮、再從亮到暗的明度運用,使畫面令人震撼與回味無窮,觀眾可以通過作品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產生審美上的共鳴。
二、裝飾美對我創作的啟發
(一)對寫生的向往
之前本科時候有跟導師去陜北郭家溝寫生,看到大自然的景象充滿了生命力,花花草草各有它們可愛之處,我開始對寫生有了興趣,在寫生中,不但能夠收集詳細的素材,還能夠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創作能力。對于自己中意的事物,怎樣取景,怎樣把這復雜交織的物象提煉出來,怎樣表現出它的生動性,我進行思考,借鑒傳統中國畫中的構圖方式,學習現代工筆畫的表現手法,進行研究和分析,如何替換主題物象,將這些轉換到自己的畫面上。老師逐漸引導我們正確的創作方式,給我們示范和講解,加深了我對寫生的認識,整張畫面就像九宮格般,如何將主體對象在畫面中合理的構圖,然后擺放、朝向、取舍、概括等都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在創作過程中,又要考慮到畫面的疏與密、虛與實、前后的空間感,這些都可以為畫面增添裝飾感。寫生是一個提升自己繪畫觀念和創作能力的過程,也可以鍛煉構圖能力和畫面組織能力,還能讓自己處身大自然中,放松自我,盡情享受畫畫的樂趣,是我對寫生的向往。
(二)裝飾美在我創作中的應用
《中國畫之民族魂》 圖2.2.1
現代工筆人物畫更趨向平面化,看上去就具有裝飾性效果,是一種現代的審美。我的作品《中國畫之民族魂》(圖2.2.1),描繪的是少數民族與群山、國旗的 結合,對人的動態、山的大小、國旗的高低進行了主觀處理,使畫面更加豐富。
構圖方面:人是相對動態的感覺,朝向不一,有的在交談,有的在眺望遠方,人的站位采取的是“四聚一散”的構圖方式,“聚”和“散”即“密”與“疏”,將畫面主體人物進行了疏密的百分。而山的處理,則是絕對靜止的感覺,運用畫面中的動靜結合,體現出一種浪漫的氛圍。在國旗的處理上,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兩三面旗幟,我對此進行了加工,重復增添了數十面國旗,通過增加縱向的旗桿,來表現畫面的“豎構圖”的形式,并排的旗幟、并排的人、和人身后長長的磚塊墻,都是橫向元素,就是為了襯托畫面整體“豎構圖”的縱勢,同時也打破了單調的格局,使整張畫既干凈整齊,又有對比變化,從每個角度來看,都富有裝飾性的美感。從畫面中最前面的人物,到紅色的磚塊墻,到一片片國旗,最后是山,層層疊加,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使畫面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