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畫面中影響畫面平衡的因素很多。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都會帶來不同的作用力大小。不同的相互作用力都會影響著畫面均衡。在一件優秀的繪畫作品中平衡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關鍵詞:平衡;藝術;畫面
一、平衡的重要性
在談論藝術與設計作品中的平衡之前,首先談談藝術與設計作品為什么需要平衡。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人類的動機是追求快樂避免不快樂”。依據“快樂說”平衡的藝術可以帶給人愉悅舒服的心情。追求平衡,是因為平衡帶來的快樂是人類自身的需求。也有動機學家這樣解釋 “由有機體內的不平衡所引起的恢復穩定狀態的活動”。對于平衡活動的趨向和“快樂說”有著相似的地方。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得出過一個這樣的結論:每一個心理活動領域都趨向于一種最簡單、最平衡和最規則的組織狀態。
這不免讓我想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理論。事物內部之間的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把一張畫描述為一個事物,畫由畫中的各個構成部分,這些構成之間相互存在著矛盾,但是卻又統一于畫面這一物體中。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源泉,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共同推動事物的發展。所以平衡仍然是任何自我實現者所要達到的目標。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將藝術作品中的平衡建立在一種力的感受中。任何一個出現在紙上的東西,都會使整個空間運動起來,并且所有的視覺式樣都會受到這種“力場”的影響。也就是說畫面中的任何構成都會發出“力場”。而每一種“力場”與都周圍的物體發出的“力場”互相影響,這些相互作用力都會影響畫面的平衡。但是如果一個藝術家創造一件藝術品的主要意圖就是獲取平來衡的形式關系,而不顧及究竟這種平衡要傳達什么意義他就會陷入無目的的形式之中。不管一件藝術品是再現的還是抽象的,只有它傳達的內容才能最終決定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式樣去進行組織和構造。因此,只有當平衡幫助顯示某種意義時,它的功能才算是真正地發揮出來了。
二、影響畫面的平衡因素
那么這些因素是如何在平衡中起到作用的,從西畫中我們能夠很容易能分析出來這些因素。
我們將畫面中的每一單體都用特定的形狀來表示。用單一變量的方法進行對比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當畫面只有唯一物體且形狀位置顏色不變,改變物體大小時,面積大的要比面積小的給人感覺更穩定平衡。第二,當畫面只有唯一物體且大小顏色形狀不變,改變物體擺放位置時,居于畫面中心的物體更給人穩定平衡感、擺放于左側的物體比擺放于右側的物體跟給人穩定平衡感、擺放于下側的物體比擺放于上側的物體更平衡穩定。第三,當畫面只有唯一物體且大小位置顏色不變,改變物體形狀時,規則的形狀更容易帶給人穩定平衡感。第四,當畫面只有唯一物體且位置大小形狀不變,改變顏色時更趨向灰暗的顏色更給人帶來平衡穩定感。
從阿恩海姆的理論中可以得到平衡往往都集中于那些具有重力優勢的一個或多個集結點上。我們在對比物體大小帶來平衡區別的時候,由于常識的慣性就會直接的感覺大的物體會更加穩重。做出這樣的選擇和重力的感知有很大的關系。其實這樣的選擇也不無道理。相比較,體積大的東西質量更重,更給人穩重的感覺。同時,在一張畫面中,一個形狀會向畫面的四面八方發出“力場”,而畫框也會對這個圖形產生作用。形狀大就會散發出更多的力來抵抗邊框對他的吸引,那它就在此處就相對的穩定趨于平衡。由于畫的邊緣會產生一定的力影響畫面中物體,所以當物體在畫面中心是受到的邊框帶來的力是均勻的那他就是穩定的。當此物體的位置靠某一邊緣很近時那他收到的力就不均勻,更偏向離得最近的那一邊。所以居于畫面中心的物體要比邊緣的更穩定。
人們在觀賞一幅畫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從左向右依次掃描過去,當把畫的左半部與右半部互換時,也就等于把觀賞畫的習慣順序顛倒了。當觀賞者意識到自己是面對著畫的左半部時,也就意味著在左半部已經產生出了整幅畫的第二個中心。這個中心像整個畫框的中心一樣,是觀賞者主觀經驗中的中心。這就是說,在一幅畫中,位于右半部的那些物體看起來總是比左半部的“重”一些。就好比如圍繞著畫框中心部分的區域能承擔更多的重力一樣,在畫的左半部這個主觀的中心也同樣能夠承擔更大的重力。如果人們首先將注意力集中與左方出現的物體時,就會出現不對稱的感覺,這是眼睛會從首先注意的地方轉移到最清晰的地方。對于上下就更好解讀。物質輕,會飄雨天空。物質重,會沉于地。
而對于顏色上的平衡區別。除了色相,明度,純度得出來的結論與被采訪的人看到顏色之后的感受有很大的關系。灰黑色給人陰沉的感覺,明亮的顏色給人活潑輕松歡悅的感覺,所以趨向于灰暗的顏色更穩。
作者簡介:宋凱,男,漢族,山西省呂梁市人,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