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觀感受是人面對事物時內心所產生的直覺,即直觀感。每個人都有直觀感受,直觀感受時刻影響著人們對生活行為的選擇判斷,直觀感受主要受個人生活閱歷和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亦是如此,因此如何在創作中把握直觀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直觀感;中國畫;創作;時代;作用
一、引言
什么是直觀感?直觀感是在接觸到事物后所引起的一種直接感受,即最初的感受,這是一種心理狀態。直觀感帶有明顯的感性因素,但又暗含著理性認識。應該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直觀,直觀是人面對事物的第一感覺。而且每個不同的時代人的直觀感都不一樣,它受社會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制約影響。那么直觀感在中國畫創作中又有什么作用?在中國畫創作中如去更準確地把握直觀感的作用?我覺得有幾個問題得先談談。
二、不同時期社會的直觀感與創作的關系
(一)原始社會人的直觀感與創作
在中國畫創作中,表現自然即表現人的直觀感受。彭吉象先生說:“克羅齊生活在19世紀、20世紀初,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直覺即表現。從這一美學思想出發,克羅齊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直覺,直覺的來源是情感,直覺即表現,因而藝術歸根結底是情感的表現。”原始人類最初在制造器物中繪制了許多圖案,這種圖案多是直接表現自然 界的形象,比如魚尾紋、鳥獸紋等。這些圖案多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直觀感受的藝術表現,表達了先民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盆》內側繪制了人臉和魚的圖案,特征非常明顯,有魚頭、魚身、魚尾等。這說明了當時人們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與直觀感受。
(二)唐朝時期人的直觀感與創作
直觀感作為一種普遍的體驗感覺,它在根源上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生命的境界廣大,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藝里。”社會環境影響著中國畫創作的內容方向,而這最根本最直接的就是創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直觀感受。唐朝的人物畫與唐詩一樣成為那個時代共同的特征,而這使后人無法超越。眾所周知,盛唐是繁榮的,大唐盛世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它容納了世界上一切友好的國家和民族,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正是這個時候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以肥為美”是唐朝人所追求的美的重要標準之一,女性穿著也多是不拘小節,非常性感。那么在這個時期的畫家在繪畫創作中有什么樣的直觀感呢?我們可以在《搗練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作品中找到答案。畫面中的人物多是衣帶寬松,袒胸露乳,可以看得出這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這與時代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這個時代給了這個時代畫家最直觀的感受,畫家也創作出了屬于這個時代獨有的作品。
(三)明末清初時期人的直觀感與創作
明末清初,社會動蕩,與太平盛世相比這個時期卻是許多人國破家亡。清初四僧生活在這個時期也是無一幸免,他們的共同身份都是明朝宗室遺民,深受社會動蕩之害,國破家亡后他們感覺無力回天,于是遁入空門,可是深深的民族仇恨始終無法消除,寄情于山水之間成為他們最好的選擇,托物言志成為他們發泄情緒的最好方式。比如八大山人幾乎所有作品中的飛禽走獸都是憤世嫉俗翻著白眼,他對世界的直觀感受是他作品形成的關鍵因素。
三、寫生中的直觀感
中國畫在創作中很重視直觀感的作用,在如何獲取這種感覺的問題上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其峰打草稿”,近現代畫家黃賓虹所言“入蜀方知畫意濃”,都強調了寫生的重要性。寫生的過程是深入體驗感受的過程,從中獲得最直觀的感受。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一書中提出“中國畫不注重從固定的角度刻畫空間幻景和透視法。由于中國陸地廣深大遠,蒼蒼茫茫,中國人多喜歡登高望遠,不是站在固定角度透視,而是從高處把握全面。”北宋畫家范寬在《溪山行旅圖》中表現了一座高大巍峨的山,營造出一種山勢逼人的壓迫感,這大致是范寬在創作這幅作品時面對自然景物所產生的直觀感受,因為觀者也從畫中間接獲得了這種感覺。因為中國人的視點就是站在高處把握全局,從而獲取最直觀的感受,這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
四、總結
人類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生活,也在生活中獲得直觀感受,直觀感受影響著生活行為,也影響著中國畫的創作,中國畫創作在實踐中獲取直觀感受。楊辛、甘霖所著《美學原理》中提到“美的事物引起人們的喜悅雖然離不開感性形式,但是這種喜悅的根源并不在于感性形式的本身,研究美的本質,就是要探索是什么因素決定這些感性形式成為美的。”因此在中國畫創作中是什么因素決定感性因素需要準確把握。我們應該有我們這個時代有與其他不同時代不同的直觀感受。如果能深入生活去實踐,獲取并充分利用我們這個時代的直觀感受,就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楊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李唯一,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