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玉蘭
摘要:我國在書畫方面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因此書畫作品對研究國內歷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進行體現,還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在藝術領域有著特別高的研究價值。文物作為文化遺產是不能再生也不可能再生的文化資源,由于時間、環境、氣候、人為破壞等因素都會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損傷,使其失去藝術價值,因此書畫的修復工作顯得非常重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數字技術也被應用在了書畫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中,本文就現代數字技術在書畫文物修復與保護中應用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書畫文物;現代數字技術;文物修復;文物保護
一、前言
文物是凝結在古代的不同質地、不同形式載體上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遺存,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悠久,具有豐富的科學文明和藝術文明,書畫文物資源豐富,但歷經千百年的變遷,一些書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對這些優秀的書畫文物資源進行修復與保護顯得很有必要。書畫等文物由于自身比較脆弱,所以在修復時容易出現差錯,為了修復工作能有效地進行,在修復時結合當前最先進的數字技術進行修復工作,并用多媒體加以輔助,這種書畫修復的方式使得對文物的修復進入了新的時代,是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發展的趨勢。
二、書畫文物數字修復模擬筆型系統在書畫文物修復中的應用
在傳統的書畫文物修復過程中,修復人員需要小心翼翼,避免由于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這項工作不僅需要修復者懂得色彩和技法的運用,而且還必須領會古人的思想精神,有了一定把握之后才可以動筆展開修復工作。因此,書畫文物的修復工作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這也為文物修復工作帶來了不確定性。 而現代數字技術的應用,以其科學先進的方式,為書畫文物的修復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也為書畫文物保護修復、學術研究、參觀鑒賞等提供了大量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對書畫文物的全方位保護在深度、廣度、精度上有著積極的學術價值及意義。
為了提高文物修復的效率和科學性,我國結合當今先進的數字技術和軟件應用平臺,組織開發了書畫文物數字修復模擬筆型系統,使書畫的修復工作進入了數字時代。書畫文物數字修復模擬筆型系統能夠將書畫文物以數字的形式進行存儲,并利用相關軟件模擬出修復環境,其優點在于可以充足操作、反復比對、多次修改以及優化,直到能夠達到書畫作品修復的要求。該系統屬于平臺工具,其主要作用就是為修復人員進行修復方案的選擇,且全程都是數字模擬的狀態,能夠更好地進行試錯研究,不至于對書畫作品造成損壞。如今書畫專業修復人員以及計算機操作人員,已經使用本系統對我國多幅書畫文物反復地進行了數字修復實驗。比如,唐代懷素的草書集、隸書的代表作、《孟姜女》、明代著名書法家的書法、清代著名的花鳥圖等等,從修復結果表明,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數字復制技術在書畫文物保護中的應用
(一)計算機圖像處理
在運用復制軟件進行圖像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先進行圖像采集工作,才能夠進行接下來的工作。在進行圖像采集的過程中,其采集設備為專業的固定式文物掃描器,該設備的分辨率為14000像素×26640像素,保障了書畫原件的采集精度。該掃描設備采用的是線性掃描原理,能夠有效地將書畫的原件細節進行清晰展現,然后以數字形式存儲在電腦設備之中,為接下來的圖像處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在圖像輸入后,若對文物進行了霉跡清洗,導致顏色稍淺,圖像軟件也可提供針對性的操作,一般這種情況可以和圖畫原件進行對比,通過調節亮度以及飽和度,完成對圖像的處理,使其能夠更好地進行色彩還原,保障計算機處理圖像的準確性。另外,在進行掃描的過程中,不接觸文物,也有效保護了脆弱的文物,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展開。
(二)控制精度
經過對數字圖像的各種調試,最后需要模擬噴繪效果,進行軟打樣。為了讓書畫復制品能夠滿足修復基本要求,應盡量減少色差,完成相應的精度控制。可先將復制品進行打印輸出,獲得第一次的復制樣本,由于人肉眼的錐體細胞在光譜能量過于接近時,可能感受到相同的顏色,這就需要用標準光源,在光源下與書畫文物原件進行比對,避免可能出現的“同色異譜”現象。為了能夠得到準確的還原度信息,避免可能出現的復制品的顏色與書畫文物的顏色不一致的情況,需要將復制品與色溫5000K的標準光源進行比較評估,并根據比較結果對數字圖形進行適當的調整。在進行打樣比較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樣本的輸出色彩進行調試,在經過反復的對比和調試后,最終獲得良好的輸出效果。
(三)選擇材料
在修復材料的選擇階段,需要選擇和被修復的書畫文物材質一致或者接近的材料,有助于對書畫原件的修復。在紙張的選擇過程之中,紙張年代不同,其特性也有著一定的差異,如材料構成、制作工藝、吸水性、耐久性、張力、紋理等。除此之外,還要對復印書畫的紙張進行適當的選擇,為了能夠獲得良好的打印效果,需要選擇兩層托合的夾宣紙作為書畫復印用紙,并確保繪墨盒能夠達到準確的色彩還原度。為了得到良好的材料,需要在紙上進行一定涂層設置。除此之外,還有對鑲料材質的選擇,如其材質、紋理、工藝等,都需要有合適的選擇。
(四)色彩還原
對于一些損壞較為嚴重的書畫作品,在修復的過程中,要注重修復材料的亮度、飽和度等,使其能夠與書畫原件完美契合,一旦有色差出現就需要重新進行校對。或者以薄膠、礬水以及花青、藤黃等顏色水,分次在補紙上輕涂,使其能夠獲得良好的顏色效果,得到和書畫背景相同的顏色。如果這些都無法獲得和書畫材料顏色相似的補紙,就需要利用計算機軟件對顏色進行深度修復。可以運用圖像處理軟件的修復筆型功能,如淡化、濃化筆,將背景顏色濃淡進行調整,如花草和葉片的濃淡變化等都可以進行調整。因此當色彩與書畫原件不匹配的時候,可以利用計算機圖形軟件進行調整,以獲得良好的色彩還原度。
(五)保存技術
書畫作品一般都是由宣紙、絹、帛等作底,比其他文物更為嬌貴,既怕潮濕又怕干燥,還極其容易被蟲蟻叮咬,為了讓它更長久的保存,保護工作極為重要。首先,展出時書畫不能被懸掛在潮濕和有污漬的墻壁上,掛畫要注意掛釘是否牢固,展閱時要注意桌案是否潔凈。其次書畫必須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存放,同時需要有流通性,每年晚秋拿出晾曬一次;一般按年代分出大類,以人物、山水等分科,根據作者姓名的筆畫或者首拼編號,再加以畫名、質地、尺寸等作以科學的記載。保存時可以借鑒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包裝手卷的襖子來存放,貼上題簽,十分講究且受用。
四、結語
隨著計算機科學和網絡的發展, 數字技術對于文物在保護修復和文化傳承方面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采用數字修復技術不僅有利于加速文物復原,而且也有利于文物的保存,拓展更深層次的文化傳承,從而推動對人類文化歷史和社會演化史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齊佳佳.基于現代數字技術的書畫文物修復與保護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106-107.
[2]何偉俊,鄭冬青,陳瀟俐,于書大,張諾.我國書畫文物裝裱修復的理念轉變與實踐[J].東南文化,2017(5):6-1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