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斯克里亞賓以“神秘和弦”為核心的獨特和聲體系,在音樂學中獨樹一幟,他創作晚期的音樂作品更是將其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將通過從“神秘和弦”中音高在泛音列中的位置分析角度展開研究審視,能夠使這一作曲理論充分的被我們認識。
關鍵詞:斯克里亞賓;神秘和弦;泛音列
一、前言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criabin,1871—1915),俄國鋼琴家、作曲家。《音樂大百科全書》條目對斯克里亞賓記錄道:“從他的OP.1(1885年)算起,到最后創作OP.74(1914年)止,他的創作生涯只有短暫的29年。”斯克里亞賓的初期創作傳承了浪漫主義的音樂創作風格,經過不斷的自我學習與嘗試,逐漸地建立起一套新的和聲與作曲原則,即以“神秘和弦”為核心來進行音樂的調式和聲的創作。
二、“神秘和弦”與泛音列
“神秘和弦”為核心的和聲體系的確立自然是因為其著名交響詩《普羅米修斯》(op.60)這一晚期作品。斯克里亞賓本人曾對該作品中所使用的屬七和弦做過這樣的表述:“這不是一個屬和弦,而是一個主和弦?!毕駛鹘y的大小調體系一樣,在斯克里亞賓的這一“神秘和弦”調性體系中,屬七和弦作為主和弦是作為一種既定的作曲原則使用的,所以斯克里亞賓的作品始終帶著未完的“漂浮神秘感”。初期的“神秘和弦”是四度疊置的和弦(C、升F、降B、E、A、D),隨之斯克里亞賓創作了“斯克里亞賓音階”,它將各音橫向排列而成“C、D、E、升F、G、A、降B、C”,屬于“人工音階”。
對斯克里亞賓“神秘和弦”的研究較權威的理論說明記錄在《簡明牛津音樂史》一書中,書中將“神秘和弦”稱其為“合成和聲”?!昂铣珊吐暋睘榛魳嫵傻暮拖遗c它們上方以四度排列所形成的音高是由泛音列中的第9、10、11、13、14分音的組成,應當是“完美的”聲音組合。但這樣的連續排列缺少第12音分,也未解釋其音響效果“完美的”原因。不難看到,斯克里亞賓晚期當作“主和弦”使用的“神秘和弦”及其結構特征,竟然與自然泛音列的物理屬性非常的一致。沒有準確的資料證明這種“巧合”到底存在哪種內在關系,也沒有相關的記錄證明作曲家有意以泛音列作為他建立晚期調性與和聲的依據,但事實上的這種相似性,使這位20世紀初期的俄羅斯作曲家在我們眼里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通過下面的譜例與分析,我們可以找到斯克里亞賓晚期“神秘和弦”與自然泛音列生成的音響基礎之間的一些內在的聯系。
譜例1左邊是以C為根音、由六個按增四度、減四度和純四度疊加起來的音構成的“神秘和弦”,斯克里亞賓晚期音樂作品中常常就是以此框架結構的和弦作為主和弦使用,由此便構成了“神秘和弦”的各種形態的變體。譜例右邊是從和弦內部解剖根音與上方各個音之間的音程關系,大三度與小七度的三個音是“神秘和弦”的三個骨架音(核心音),其余的則是和弦中可以改變的附加音。通過這個譜例,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神秘和弦”內部各音之間所具有的自然物理屬性。這個和弦所體現出的音程關系和音響特征與泛音列1~13泛音所提供的自然音響基礎不得不說是非常相似的。
斯克里亞賓的晚期音樂作品的特征具體就表現在以大三度、小七度框架為核心的“主和弦”上,任何和弦(包括“神秘和弦”)都建立在這三個核心音之上。首先,和弦根音上方大三度地位的確立排除了小調的本質特性;其次,小七度音成為和弦的骨架音又排除了傳統三和弦作為主和弦的可能,從而確立了以大三度和小七度為框架的“調中心”地位,更加表明了斯克里亞賓晚期調性與和聲在傳統調性碁礎上的進一步擴張;最后,將三全音音程納入主和弦結構中,則完全從本質上體現出斯克里亞賓打破了傳統大小調調性功能和聲體系。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以及闡述,我們對斯克里亞賓的“神秘和弦”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同的作曲家在創作的準備期是從選擇不同的創作材料開始的,所以反推一下,不同角度的認識方法在分析其最后的作品時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全面的認識作品。斯克里亞賓的“神秘和弦”所體現的作曲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在音樂的作曲和聲中增添了創造性的和聲色彩,還為我們后續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應用案例,我們需要結合不同的音樂分析方法去更深入的了解學習“神秘和弦”。
作者簡介:楊維佳(1994.7-),男,漢族,山東東營人,濟南大學音樂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科技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