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沃爾夫林形式分析,不僅在西方的美術研究歷史中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的淵源出處,更是西方美術史研究中最為持久的研究潮流。這樣的成因與沃爾夫林對于藝術風格發展的完美解釋也有著重要的聯系,沃爾夫林通過形式分析,讓巴洛克這一藝術風格成功獲得了藝術學者們的重新評價。
關鍵詞:沃爾夫林;形勢分析;美術史
沃爾夫林在其《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一書中,首先強調了風格及形式在研究藝術史中的重要性與其重要原因。沃爾夫林認為:“作為一部藝術史的研究,在描述過程中應該注意到不涉及任何的價值評判。”因此,沃爾夫林在其形式分析的范疇中,也始終力求尋找一種更具有普遍性的研究范疇,將研究的焦點逐漸轉變為以視覺形式為主的分析。線描和涂繪、平面和縱深、封閉的和開放的形式、多樣性和統一性、清晰性和模糊性,是沃爾夫林提出的著名“五組范疇”觀點具體內容,其理論觀點也在整個西方美術史的發展中開創了一種先進的形式歸納。
一、沃爾夫林的形式主義理論來源
作為“現代藝術之父”的Heinrich Wolflin,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所構建的完整藝術史批評方法,在整個瑞士的藝術史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重大的影響,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形式主義理論熱潮[1]。在《 Renaissance and Baroque》一書中,可以看出沃爾夫林最早所研究的內容方向是針對建筑學的心理研究,隨著其對于論著內容的不斷擴充,沃爾夫林于1889年正式出版了《古典藝術》一書,主要內容則是對于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的觀察與分析,也是隨著這本書的不斷深入性研究,沃爾夫林也將自身更為系統化的成熟理論,集中發表在了1915年出版的《《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一書中。
二、沃爾夫林“五組范疇”形式分析
在沃爾夫林“五組范疇”形式分析中,線描和涂繪是最為重要的一組觀念。在人的五感方面,則可以將線描稱之為觸覺;將涂繪稱之視覺。這樣的換稱原因也與其內涵有著作為直接的關系。首先,線描是對于具體事物實情的客觀性線條表現,這樣的表現方法與人通過觸覺認識事物的過程是幾乎一致的;其次則是通過場景來變現場面的主動性表達,即人通過視覺對呈現在眼前的事物樣貌進行主觀性的認知。這也是兩種重要的世界認知觀念,其內在的審美觀念也與外界的理解方式截然不同。在線描與涂繪的過程中,都能夠產生出可視化的事物圖像,并且各自都有著不同的特殊代表性。
縱觀整個西方美術史的形式闡述階段,主要可以將其劃分為:文藝復興傳記體階段、啟蒙主義系統體階段、形式主義階段以及上世界70年代的批評體系階段,而線描便是文藝復興傳記體階段的主要代表形式。而在涂繪這一方面中,倫勃朗、委拉斯開茲、威尼斯畫派、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建筑雕塑方面的印象主義精神先驅大師,則基本上都是以涂繪形式為主的杰出藝術家[2]。
相較于線描和涂繪是最為重要的一組觀念,其他四組范疇形式在沃爾夫林“五組范疇”形式分析中,則都居于次要的位置,并且與線描和涂繪這一組重要的觀念之間,也都存在著對體的大概關系,其余四組概念中的第一概念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與古典時期的形式風格,而這些形式到了最后也都被稱之為巴洛克風格。
三、沃爾夫林形式分析對于西方美術史的發展影響
西方藝術學者對巴洛克藝術進行重新評價分析的起始點,與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沃爾夫林形式分析的理論觀點,不僅以獨到的見解與研究方法,開拓了新的藝術史發展格局,對于同時期的文學史、音樂史、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不同領域,也產生了深遠的發展影響。
在沃爾夫林形式分析中,沃爾夫林始終試圖將藝術的發展過程歸結為一個更為規范的概念演變過程。與此同時,沃爾夫林形式分析中對于描繪與分析等現象也不斷堅持進行強調,從而力求排除批判的價值系統。雖然在理論意義上,描繪與分析始終處于是兩種不同的矛盾體系,但是在相互接觸的過程中,也不斷呈現出西方學術思想的更迭交替?;谶@一基礎,而后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也逐漸形成了諸多以沃爾夫林形式分析為主的理論學派,這些學派在不斷地后續研究中,也逐漸與心理、人文、社會、經濟等學術領域相互結合,從而也逐漸形成了更多完善的沃爾夫林形式分析體系,過程中所獲成果也頗為豐厚。
四、結語
綜上所述,沃爾夫林形式分析是西方藝術史領域中的重要理論成果。作為現代美術史中的重大突破點,沃爾夫林對于藝術形式的具體范疇,也提出了著名的“五組范疇”觀點。沃爾夫林的形式主義美術史理論,不僅開創了藝術分析的形式主義的藝術先河,更讓西方藝術史的焦點,逐漸回歸于藝術作品之上。以沃爾夫林為代表的形式主義美術史理論的主要功績在于使現代藝術史的關注點集中在藝術作品上,這一觀點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藝術界傾向新實證主義之時頗受歡迎。
參考文獻:
[1]蘇丹.沃爾夫林形式分析美術史研究簡評[J].美術教育研究,2019(16):41-42.
[2]張藝.現代主義的分野——從1933年《藝術旬刊》新年討論看中國現代主義美術運動的兩種流變[J].美術研究,2018(4):78-80.
作者簡介:汪凌曦,宣城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