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要:現代服裝造型設計中,在滿足服裝基本功能性需求的同時,依據當下審美需求,服裝空間在設計中呈現出多種可能性。本文從服裝的內外空間以及服裝自在空間概念著手,探討當代服裝設計中空間應用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文章中對近年具有代表價值的秀場案例進行分析,展現作品存在的多樣服裝空間設計形態,并總結其為現代服裝造型設計提供豐富的創意思維。
關鍵詞:服裝;空間設計;內外空間
一、服裝空間的概述
服裝造型設計是以人為載體,借助人體以外的空間,利用當代設計理念、面料、制作工藝,塑造一個以人為中心,用面料構成具有功能性和審美性的立體服裝形象。“空間”一詞最早起源于哲學領域,是指“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延伸性,具有客觀性”。隨著對“空間”這一概念研究的深入,它在物理、數學、建筑等領域有著不同釋義和應用。現在對“空間”的籠統解釋是物與物的位置差異度稱之為“空間”。奧格爾曾經說過:“服裝是移動的建筑”。這一觀念形象地說明了服裝與建筑的同質性,它們都是介于人與外空間之間的第二層顯性物質存在。服裝空間指為了滿足人們生產生活需要,運用各種服裝元素、形式組合所構成服裝與人體之間的內空間和服裝與外環境之間構成的外空間,包括服裝本身的自在空間。
二、服裝空間的分類
服裝造型設計是大空間設計的范疇,它包含著服裝的內空間設計,外空間設計以及服裝本身的自在空間設計。內空間的塑造和各種構成造就了服裝的外空間形態,而外空間的構成則離不開內空間的各組成因素的合理配置。
(一)服裝的內空間
服裝當中的內空間指的是人體與服裝之間、服裝內部組成部分在人體穿著處于靜止或者運動時的空間。服裝的內空間造型設計是服裝造型設計中的核心,服裝是為人的設計,內空間設計必須要考慮到穿著的舒適性,功能性,在此基礎上,再考慮通過內空間的造型設計來滿足審美性、裝飾性需要。不同類型服裝的造型設計,對服裝內空間的造型需求也不同。在泳裝的內空間造型設計中,則需要減少內空間的量來使服裝貼合人體,利用面料的特性,減少在運動中的阻力,以此來保障功能性的需求。時裝類的內空間造型設計中,則需要增加內空間的量,來達到服裝整體造型設計的需要。現代時裝中流行的闊腿褲、羊腿袖等夸張造型的服裝款式,則需要通過增加局部的內空間量來達到服裝造型設計的需求。
(二)服裝的外空間
服裝中的外部空間借鑒建筑中對“外空間”的定義:“由建筑的‘外壁與周邊環境—‘地面共同組合而成‘虛空部分”。服裝的外空間指的是服裝外部組成部分與服裝之外的大環境形成的空間。服裝外空間的形成受到服裝外部造型設計的影響。服裝外部造型最直觀顯現的則是服裝的廓形,服裝的廓形也是服裝風格的體現,服裝的風格要求與外空間相適應協調,不同風格、廓型的服裝都會對服裝的外空間產生影響。A、H、O、X、T五大廓形對應的則是五種不同的外空間形態。
(三)服裝的自在空間
服裝的自在空間是隸屬于服裝的外空間之中,它表示的在服裝造型設計中,服裝與服裝之間,服裝局部與服裝整體之間形成的空間以及服裝本身存在的實空間。服裝的自在空間能夠提升服裝整體的層次感,通過強化夸張局部來強調它的功能性、趣味性以及裝飾性,提升服裝的設計感。在服裝設計中常用的大衣套小衣,局部口袋做立體造型,則是通過層疊穿搭,局部立體來增強服裝的層次感、空間感。
三、現代服裝造型中服裝空間設計的多種可能性
服飾藝術是引領時尚的坐標,是時代環境,社會人文的真實寫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眾審美的提升,對服裝的造型設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服裝造型設計中的面料、設計理念、裁剪技術的產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服裝造型設計多樣化發展讓服裝空間形態也衍生出多種可能性。
(一)服裝外空間設計的多種可能性
1.可變換的外空間
服裝的外空間受到服裝自在空間的影響,服裝的自在空間與服裝的廓形、自身服裝層次、配飾息息等相關。可變換的外空間是現代服裝造型設計中的靈活性、多變性的顯現,現代服裝造型設計中對服裝廓形的設計并不是固定不變,可以根據環境、穿著需要進行變換。同一套服裝,當正常穿戴在人體上時,所顯現的是一種常規的服裝外空間,當根據功能、環境、審美的需要,系或披掛在人體、服裝上時,服裝的外輪廓將會產生變化,衍生出另一形態的外空間。
2.單個空間到組合空間
二十一世紀人們對文化具有更迫切的需求,要求設計師在創新中孕育不同文化意味。隨著服裝設計師更多地關注社會、地域文化等方面,服裝造型設計中蘊含的理念、文化內涵也愈發重視,服裝的造型設計也產生了多種形式,相應服裝外空間也產生了多種可能。現代服裝造型設計不僅僅只限于單套服裝設計,多套組合設計也成為一種獨特的造型方式,服裝的外空間也由單個形成外空間到組合形成空間演變。單套服裝形成的自在空間小,所形成的外空間量大,體量小;組合服裝自在空間量大,形成的外空間量相較于單套服裝小,體量大。組合空間更能凸顯服裝自身的體量感,強烈的表達出獨特的文化內涵。ISSEY MIYAKE秋冬系列中,設計師近藤悟史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話題展開,在最后一個系列“hand in hand”中,模特們穿著多人毛衣和連衣裙,像人鏈一樣走走一起,語言、膚色、人種、信仰差異都不再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一線索存在,跨過語言與文化,分享彼此感受,來一場無障礙交流。設計師通過毛衣、連衣裙組合造型設計,由單個空間到組合空間,讓人更加深刻地對主題產生理解。
(二)服裝自在空間設計的多種可能性
可變換的自在空間:服裝的自在空間受到服裝本體造型設計的影響,可變換的自在空間強調的是服裝與服裝之間,服裝局部之間,配飾與服裝之間的相互變換組合搭配,所形成的多種空間形態。局部之間可變換的設計造型,讓服裝局部可以根據需要二次設計組合,不再拘泥于一次設計成型不可改變的現狀,提升人與服裝之間的互動感、趣味性。例如在現代服裝造型設計中,口袋在滿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時也是服裝二次設計的源點。口袋分類中的貼袋,通過紐扣或者魔術貼與服裝正身結合固定在口袋處滿足功能性需求,也可以根據設計審美的需要進行二次設計進行口袋疊加,轉移到后背,袖身等位置滿足裝飾性審美需要。貼袋中的立體口袋的造型設計,可以在滿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時轉化為配飾手拿或肩背表現在服裝上。
(三)服裝內空間設計的多種可能性
服裝的內空間形態主要受到人體、生理活動等功能性需求和裝飾性審美需要的影響。在現代服裝造型設計中,在滿足穿著者的生理活動和從事各種運動所需要的空間量等功能性、裝飾性造型設計基礎上,服裝的內空間形態擁有多種可能性。春夏巴黎時裝周Alexander McQueen開幕造型為一件鉸接式蓬松袖連衣裙,以月光象牙白色亞麻布呈現,并飾以對比色羽毛縫線。該系列服裝中,為了達到蓬松袖的造型效果,除了借助面料本身的特性外,還使用支撐物、堆疊布料縫制等的工藝技法,通過增加肩部及手臂部分的內空間量來到達蓬松袖的造型效果。在自行車公路賽騎行服中,多采用彈性萊卡面料緊貼皮膚,這種面料具有良好的排汗和透氣性,同時能夠減少身體與騎行服之間的摩擦,保障穿著的舒適性。騎行服通過壓縮身體與服裝之間的內空間量,在滿足運動所需的空間量同時有效降低競技中的風阻,提升競技水平。服裝的內空間形態在現代造型設計中,根據服裝的功能性、裝飾性的需求,在設計師的現代理念實踐下顯現出多樣的空間形態。
四、結語
服裝的內外空間設計直接影響到服裝的立體造型,對服裝內外空間形態的多樣性研究,也為服裝的立體造型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中通過對現代服裝造型設計中服裝內外空間、自在空間形態多種可能性的概述,目的在于拓展服裝造型設計的思維,改變拘泥于服裝廓形,結構的局限,了解多樣空間形態下造型設計的多種可能性,為服裝造型設計提供豐富的創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