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傳統的新聞行業已經不再獨具優勢,取而代之的是媒體融合后的新型新聞行業。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編輯獲取訊息的途徑和方法變得更加簡單和多樣,且新聞的受眾面和范圍也越來越廣泛,這就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能夠不斷完善和發展相應的素養。本文將在明確新聞編輯所需具備素養的基礎上,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媒體融合背景;新聞編輯;素養的提升
在媒體融合之后,新聞編輯只需打開手機或電腦,就可以在網絡上獲取或發表最新、最熱、最有價值的資訊。然而,這對其而言不僅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就是信息的準確性,網絡平臺推崇言論自由,這就使得信息的質量難以保證,需要新聞編輯能夠對其有基本的判斷。其次就是思想的轉變,為了吸引觀眾,新聞編輯往往會追求娛樂性質的新聞,或者為了新聞的熱度而刻意地去迎合觀眾。為了化挑戰為機遇,新聞編輯必須要明確并踐行其應具備的素養。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需要具備的素養
(一)政治素養
如今,新聞不僅更易被傳播,而且被接受的范圍也愈加廣泛,可以說其一旦被發表,就會對社會和人民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還會引導人民的思想。因此,新聞編輯必須要確保其發布的新聞符合黨的要求,且能對人民帶來正面的、積極的效應。這就是政治素養的最直觀表現。
(二)常識素養
在網絡的沖擊下,人人都可是新聞的傳播者,新聞開始變得良莠不齊,其內容和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所以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些新聞,其雖然貼著“重要、不看不可”的標簽,但是內容卻與常識相違背。為此,新聞編輯必須要有基本常識。
(三)專業素養
在競爭異常激烈和殘酷的新時代,任何企業都較為看重員工的專業能力,新聞行業受其自身性質的限制更是如此。新聞編輯只有專業能力過硬才能使新聞更具深度,更易被接受和認可,進而自身的價值和優勢才能得以表現。
(四)學習能力
現在,人們對新聞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屬性劃分,而是希望其能涉及多方位、多領域。加之新媒體的發展,新聞的搜集、發表的方式和形式已經變得多樣。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能夠有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進而使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技術操作都符合時代需求。
(五)掌握新媒體技術
在新形勢下,新聞不再局限于報紙和期刊,而是更多地向網頁、抖音、微博、公眾號、貼吧等現行的主流平臺上發展。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具備使用新技術的能力。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素養提升的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
任何素養的形成和提升都是建立在思想之上的,新聞編輯也是如此,為此其要首先端正自身的政治立場,完善職業素養。因而新聞編輯要不斷關注國家的最新政策和方向,緊跟其步伐;通過相關書籍的借閱或購買來擴充自身對法律的了解和理解;以法律來規劃工作和生活。只依靠新聞編輯自身的力量往往是不夠的,培訓機構也要在教育中通過正確的引導來使學員達到以上要求。
(二)加強對新聞編輯的培訓工作
外界的力量是強大的,對新聞編輯進行培訓使其提高相應素養,在目前來說是最科學且高效的方略。具備培訓職能的普遍是高校和企業,在高校里,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滲透和補充這些基本素養,使學生的相關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汲取和提高。而在企業中,企業就可以為新聞編輯準備相關的專業培訓活動。培訓工作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邀請專業人員對員工開展相應的講座;通過有關軟件對新聞編輯進行線上的專業講解和測試等。
(三)注重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
理論雖然是新聞編輯者的工作準則,但是實踐的價值也不容忽視,因為實踐不僅可以使新聞編輯的素養得到更高效地提升,而且可以對其素養是否提升進行檢測。對高校而言,可以選擇與企業進行合作,建立長期的伙伴關系,這樣不僅可以使將來從事新聞編輯的學生有實踐的機會,而且也使他們的素養得以完備和提高。在企業中也是如此,新聞編輯只有親自地參與新模式下的相關工作,才能真正地領會和提升相應素養。
(四)主動形成自學的能力
如果外界助力十足,但是新聞編輯自己毫無意識或能力,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只有內外一起發力,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新背景下,其可以自主地進行專業能力的提升、常識的完善、思想的提高,這些通過書籍的閱讀或是網絡的查詢就能高效地實現。另外其也要不斷地訓練自身對信息的提取和判斷能力,以及對新媒體的操作能力。
三、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的發展,新聞行業的改革已經成為時代的趨勢,而作為其核心的新聞編輯工作則成為時代的熱點,提高新聞編輯的素養就顯得非常必需且必要。為此其必須首先明確素養的內容,然后通過自己的力量、高校的力量、企業以及培訓機構力量來使相關素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小冰,王瑤.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編輯素養及提升策略[J].科技展望,2017(22):56-57.
[2]楊榜志.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素養與提高[J].新媒體研究,2016,2(13):175-176.
[3]朱明麗.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素養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6):154.
作者簡介:呂雨桐,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深圳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