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珍 姬云菲
摘要:手工藝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在樸素特質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下,夏布有了新的時代意義。夏布扎染的彩墨系列重在非遺工藝夏布和扎染與大千先生的彩墨藝術相結合,體現中國畫作中主觀與客觀和諧統一為一體的傳統思想。既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和物質需求,也進一步發揮高校對地方文化產業的研發和探尋作用。
關鍵詞:傳統工藝結合;非遺傳承;彩墨藝術
為了滿足現代人們對傳統手工技藝的欣賞與喜愛,傳統工藝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改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同時,商品的內容和形式也逐漸增多,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因此不僅有了先進的生產模式,也有了更加現代化的元素與設計,豐富的產品也相應產生。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商品巧妙地結合起來,商品提升了檔次,有了更深的文化內涵,展現了獨特的民族個性。尋常的家居生活用品——抱枕、桌布,旅游可用——文創包裝、圍巾,或是服裝等等,都是研究開發的可行范疇。純手工制作的手工藝品和裝飾品可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也可以融合現代元素,具有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一、夏布的新時代意義
夏布是一種歷史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紡織品,其特點是輕柔勝于絲,是避暑爽身及夏天衣料的不二之選。隨著現代人審美價值觀念和社會的變化,也因為夏布工藝的原材料無法用機械加工,現如今夏布僅在少數地域里生產。從長遠來看,傳統手工技藝的制作研究是值得的,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其制作的市場前景也是十分廣闊。越來越多的人崇尚綠色自然,倡導生態和諧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夏布的創意產品也開始多元化起來。時尚與環保共存,在樸素特質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下,產品的面貌更具時代性,產品的樣式多樣化,產品的生產逐漸產業化。夏布有了新的時代意義,因此國內外都較為容易打開市場,實現經濟效益,也保護了傳統工藝。
二、夏布扎染與彩墨結合
(一)非遺文化——扎染
夏布與另一傳統工藝——扎染的結合制作,是我們制作的主要市場。現代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國際市場帶來的盛大機遇,使得民間傳統手工藝保護的思想浪潮,文化產業競爭的意識潮涌而至,兩者之間相互排斥的同時也是輔車相依。扎染是中國所特有的非遺文化,織物染色時,即使是同樣一種花型,也做不出相同花色。其有一無二的藝術效果,是現代機械工藝也難以達到的。更能體現出這一工藝是一代代勤勞的人民留下的寶貴財富,它的存在也展示了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的卓越輝煌。
(二)張大千先生——彩墨藝術
中國畫的潑墨手法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南朝沒骨畫法,唐代潑墨于娟,上無筆跡可循,抑或是南宋在此基礎上的發展,都為潑墨畫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張大千先生集其大成,精心學習傳統繪畫而后又擺脫傳統的桎梏,之后將傳統山水畫中的各式筆法綜合運用,以東方傳統的審美藝術觀來強調主觀情緒,將其與西方藝術和現代藝術相結合,逐漸便創造出了點線成面、墨色相容、亦工亦寫的潑墨潑彩。在大千先生的筆下,一花一木、山川水石都是自由的,大片的潑墨潑彩亦真亦幻、似晴似雨,皆有獨具一格的綺麗形態。夏布扎染的彩墨系列重在非遺工藝夏布和扎染與大千先生的彩墨藝術相結合,展現張大千彩墨藝術。
(三)融合碰撞
扎染藝術與大千先生彩墨藝術的融合碰撞,在夏布中將其展現得淋漓盡致。形態和內涵的統一是扎染與彩墨在夏布中展現的主要路徑。將彩墨畫以扎染的手法繪制在夏布上,夏布呈現出的色彩紋理,大塊的青色與大塊的墨藍,抽象或是具象的圖案,無一不美。展現出彩墨畫的云水朦朧、山水幽靜、柔情與奔放共存的藝術特色,體現出大千先生創作時的“天人合一”思想,既表達了其主觀情緒,又很好地保留了傳統繪畫的特色,符合中國畫作中主觀與客觀和諧統一為一體的傳統思想。
三、傳統工藝創意設計的意義
對傳統工藝藝術進行創意設計,并且精心制作成為成品,把圖紙上的設計變為現實。制作的夏布工藝品中含有張大千彩墨藝術的特色元素,也有傳統的扎染元素,在不少重要場所,都能發現明凈質樸而不失典雅內涵的傳統工藝品,令人悅目娛心。夏布是傳統服裝面料的一種,它具有很高的實用性。扎染因其特點也是變化豐富有趣,銜色自然,有極好的藝術欣賞作用。因此無論是居家用品亦或是工藝觀賞品,都能很好地展現。既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和物質需求,也是對我國非遺文化的承繼,和對傳統技藝的闡揚光大。同時也進一步發揮高校對地方文化產業的研發和探尋作用,發揮調動大學生推陳出新、創新創業能力,并為之躬體力行,盡最大的努力為地域經濟的繁榮發展做出卓越功勛。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僅是文化之根更是民族之魂。夏布工藝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之一。與張大千彩墨文化相結合,意在通過文創產品設計宣傳和提倡傳承傳統文化,創新現代設計。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發展、共享的發展觀念,并將傳統文化發展作為發展的重點。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了發展本地方旅游業的相關政策,從中可以看出發展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產品也愈發重要。傳統特色文化是創意產業的根基,是地方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的缺失和無人傳承繼承傳統文化對社會文化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傳承并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中國傳統文化迫在眉睫。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尤其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和書法對文化產品創作的影響。結合內江特有的張大千彩墨和書畫藝術。中國書法這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以它特有的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
談到扎染的工藝與技巧,我們一定要做到兩者同步進行。既沒有脫離工藝的技巧,也沒有脫離技巧的工藝。首先,需要進行最早期的創作步驟,立意和表現,根據作品的創作目的來選擇主題,然后進行有目的畫面意象選擇,隨后將意象在畫面上進行整合與調整, 逐步形成完整和諧的構圖,之后進行描紅,確定畫面表現的意象和形態。這一步就相當于繪畫的創作,圖稿并非工藝的組成部分,但是卻決定了工藝技巧的選擇形式和復雜程度,其內容和構圖彰顯了藝術家對于生活和美學的態度與認知,是藝術品位的展現,也是扎染藝術創作的重點。之后則是進入扎染階段。
“扎”和“染”兩個字就如同設計方案和完成設計方案的手段。扎染的方法多樣,如針縫法、捆扎法、自由扎法。針縫法是圖案拷貝好后,選用普通的縫衣針,按照圖案的紋路穿 線打結即可。捆扎法表現手法比較靈活多變,可以將面料隨意折疊成細窄的長條形,用捆扎線從上到下細密地捆扎,也可以運用橡皮筋分段,有距離地捆扎,捆扎得要緊密,捆扎后再染色。在未拆線之前用清水洗去浮色,用固色劑進行固色處理。自由扎法是指在面料上隨意扎出大小不同,長短不一的各種自然形狀,捆扎時依然采用捆扎的基本方法,先從捆扎部位開始向上扎結,然后再從上向下扎線固定,雖然是自由扎法,也要注意圖案的美觀性和諧性。
為了在日益全球化的環境中保留傳統藝術的本土性,應在設計時更多地尋找其在現代 生活中的新的適應人們需求的表現手法,也可以將相近性質的傳統藝術相融合,通過組合設計探尋兩者之間的共性,以開發設計出具有傳統底蘊又可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產品。唯有走進生活,走入大眾,才能讓我們的本土傳統藝術得以傳承與延續。
參考文獻:
[1]張晨.扎染藝術與包裝設計融合的藝術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5):185-186+189.
[2]王艷.夏布——舊材料帶來新設計[J].科技與創新,2014(18):124.
[3]陳瀅竹.夏布的創新性研究[J].包裝工程,2016,037(01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