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緣



摘要:本文將闡述清代馬頭明王唐卡保護修復的詳細過程,通過分析唐卡現有病害來制定修復方案,意在將現代科學手法和傳統工藝相結合,在最少干預原則的基礎上,恢復清代馬頭明王唐卡的精美原貌。
關鍵詞:清代馬頭明王唐卡;修復
唐卡是藏傳佛教中表現佛教思想的一種獨特的宗教繪畫藝術表現形式,通常使用明亮、鮮艷的色彩來表現佛教的世界,懸掛起來供信徒瞻仰的卷軸畫。據傳,唐卡出現最早時期是在公元7世紀的松贊干布時期,《巴協》上出現了唐卡的名稱。唐卡是宗教類的卷軸畫,在清代的宮廷唐卡繪畫中,繪畫的色彩表現形式多為“青綠山水”的技藝。唐卡的種類一般有兩種,一是絲絹制成的,又細分為刺繡、緙絲、織錦、堆繡、絲貼五種。另一種是顏料繪制的,細分為彩唐(各色顏料背景)、金唐(金色背景)、紅唐(朱紅色背景)、黑唐(墨色畫背景)。清代唐卡的畫派主要有三個派別。一是新勉塘畫派,起源于17世紀時期中葉,著名大師藏巴·曲英嘉措在吸收了勉唐畫派精華的基礎上,融合了嘎赤派、青孜派畫派漢地繪畫的部分特點開創的新畫風。二是欽孜畫派,欽孜欽莫大師于15世紀創立的西藏歷史上重要的畫派,最擅長表現藏傳佛教密宗的佛、菩薩、護法神以及雙喜密修、天葬內容等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多為憤怒、恐怖等氣氛,以通過此種形式來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三是嘎瑪嘎智畫派,這一畫派受山水畫的影響,其表現形式常描繪山木花草瀑布等場景,人文主義濃厚。
我館所修復的此件清代馬頭明王唐卡則為織錦,用墨色畫作為背景的唐卡。
一、基本信息
清代馬頭明王唐卡(下圖),修復前的畫芯寬37cm長47cm,唐卡整體寬43.5cm,長52.5cm。
此副唐卡為三壇式,畫芯的正中央是“主尊”——馬頭明王,尊身赤紅色。三面六臂四足,在發際線正上方有一個馬頭;主尊的最上方為空界,是主尊的“本尊”,正如畫芯天頭的正中央描繪的——菩薩觀音像,從而體現處馬頭明王是菩薩的另一種化身;主尊的下方為其護法,圍繞在馬頭明王的四周。
明王的明有“光明”的意思,本尊面部威猛顯示怒氣,形象很特異,他頭戴白馬頭作為裝飾物,牙外露,頭發雖然飄散,背后的裝飾為威猛火焰,但是不失一點威嚴,猶如發怒的雄獅一樣,擁明妃多羅菩薩(度母)。
馬頭明王主要是用于教化眾生,尤其是眾生中貪婪愚笨之人,又稱馬頭觀音、馬頭金剛。馬頭明王神通廣大,可以消除眾生的一切災難,使眾生脫離恐怖的境遇。正是要以憤怒威猛身形降伏眾生因無明而引起的貪、瞋、癡等魔障。明王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對于沉溺三毒中的眾生即如當頭棒喝,能令其猛醒,明王獨特的法力就在于此。馬頭明王的主要功德為:降伏羅剎、鬼神、天龍八部之一切魔障、消無明業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惡咒邪法等,尤其遇到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的時候,西藏的僧人或者牧民們便會聚集一起,修誦這位本尊的儀軌,來禳解災難。在佛教中認為修持此本尊法,可獲無痛苦之大樂空性成就果位。
二、修復前期信息分析
(一)清代馬頭明王唐卡修復前基本信息
(二)修復方案
一是準備修復材料,接著采集圖像信息,在此基礎上記錄唐卡的基本信息,之后利用儀器對唐卡的病害部分進行檢測分析,上述步驟完成后,正式開始唐卡修復。拆分唐卡裱料,清理裱料,清理畫芯,之后復原裱料,清理和復原步驟完成后,進行畫芯和裱料的縫合,縫合完成后,將整個唐卡進行壓平整形,最后完成修復檔案。
前期準備文物修復所需的材料,對每件文物的病害情況再次進行詳細的檢查研究,制定每件待修復文物的具體技術路線和操作步驟。按照保護修復方案設計的要求,修復中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良好穩定性、環保無害和可再處理性。在保護過程中堅持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保護與修復,尊重歷史、尊重文物原貌。使文物保護修復后在展廳及庫房保存環境中可以長期展覽及存放。通過對這件唐卡文物進行科學的修復保護,減緩了文物的老化速度,利于博物館藏品保管、展出、收藏和研究。
(三)病害記錄分析
1.藏品保存環境:
清代馬頭明王唐卡保存于中國海關博物館珍寶文物庫房中,置于無酸紙中室內自然存放,無特殊保護處理。庫房平均的溫度在19.8攝氏度,相對濕度在45%。
2.病害情況:
整體:唐卡整體煙熏情況嚴重,污漬和油漬感較重,整體有浮塵,用手觸摸感覺整體濕度較大,推測是入館前長期懸掛廟中。
裱料:四周局部有糟朽、殘缺、褪色、生物破壞等病害。根據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在裱料四周滋生,對唐卡產生傷害,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表面產生霉斑。
唐卡畫芯處有褶皺、折痕、印繪(顏料)脫落較嚴重,推測是長期暴露在自然光照之下,導致褪色嚴重。因為唐卡的顏料大多是織物染料,因此長時間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光照度極強,導致此件唐卡的褪色情況嚴重。
內部機理:根據顯微鏡觀察,唐卡內部的線織機理有一些老化,強度和韌性減弱。唐卡整體有歪斜,推測是入館前長期懸掛導致。
3.病害圖(如下)
三、修復過程
(一)使用材料
1.工具: 鑷子、手術刀、小刷子、毛筆、木尺、鎮尺、宣紙、過濾紙、清潔泥、針、剪刀、量杯、盆子。
2.化學試劑:使用采用低氧法(充氮)對紡織品文物消毒。再用蒸餾水、乙醇對唐卡的表面進行清理。
3.儀器:電子顯微照相機、光澤度儀、酸堿度檢測儀。
(二)修復步驟
1.采集圖像信息。
2.文物基本信息記錄:建立檔案、病害圖示記錄、病害圖像記錄。
3.分析檢測:
光澤度是利用材料表面反光的能力,來測量唐卡表面光澤程度的情況。選擇唐卡三個不同的區域,按照角度20°高光澤度儀、60°中光澤度儀、85°低光澤度儀分別測量表面光澤情況,根據上述表格得出,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唐卡背面畫芯部分和唐卡畫芯正面,角度越大,數值越大;而唐卡裱料彩緞部分在60°的時候,數值最大。
(5)顯微照片
(6)對唐卡進行整體的消毒:紡織品消毒的常用方法較多,根據這批紡織品的實際情況,選用低氧法,即將唐卡放入特制的密封袋,向內部充入氮氣,以降低氧氣含量,從而達到滅蟲的目的。消毒時,將低壓容器連接一旋片式真空泵和一個三通活塞,三通的一路直接連接氮氣鋼瓶,另一路經過一個水浴與氮氣鋼瓶連接。1m3容器可選擇抽氣速率 4L/sec 的真空泵,氮氣純度 99.99%。
具體操作如下: 開啟真空泵,使容器內壓力降至 0.5mmHg左右(約60Pa); 打開容器與氮氣鋼瓶的通路,將一路氮氣緩緩充入容器內,另一路氮氣經過水浴后充入容器內,調節兩路充氮閥可以使低壓容器內的相對濕度控制在 50~ 60%,當容器壓力上升至3~5KPa 時停止輸送氮氣,關閉閥門,保持壓力,持續處理300~350h; 打開低壓容器與大氣的通路,使容器內壓力降至常壓,然后打開容器門,取出文物。
(7)拆分唐卡裱料:為方便清洗與整形,唐卡畫芯和裱料進行拆分,從唐卡背面找到畫芯與裱料縫制在一起的接縫處,逐一進行拆分,直至分離。
(8)除塵清理裱料:對拆分下來的裱料用博物館專用吸塵器進行除塵,再用小刷子清理浮塵。在清洗之前,在裱料上進行小范圍的清洗試驗,判斷了“濕洗”不會造成裱料的纖維丟失,裱料褪色等情況。清洗試驗結束后,使用蒸餾水對裱料進行大規模的清洗,之后用宣紙迅速取多余水分并在陰涼處風干,最后放置于干凈宣紙上待整形。
(9)清理畫芯:第一步對唐卡局部進行了可溶性和絲織品強度進行了實驗,確保唐卡修復中對唐卡可進行的清理強度不會對文物本身造成二次傷害。第二步進行除塵處理,使用小羊毛刷和毛筆對畫芯進行浮塵清理。第三步用文物清潔泥在畫芯的表面滾動進一步清潔畫芯,從畫面下方至上方按順序滾動清理,在清理過程中不斷更換清潔泥,保持清潔泥始終有清潔性能,清理完成后把畫芯平放于兩張宣紙中并用鎮尺壓平整形。第四步在清洗槽內部放上高低不等的亞克力鎮紙,上面傾斜擺放帶有漏孔的清洗板,將唐卡傾斜鋪在清洗板上。擺放完畢后,進行清洗試驗,將蒸餾水局部涂抹在畫芯的表面,確保染料不會褪色后在進行大規模的浸泡清洗。用蒸餾水浸泡沒過唐卡,浸泡時長在10分鐘以內,在浸泡時還需要隨時觀察唐卡的表面的變化情況。10分鐘過后將浸泡后的唐卡放置在傾斜的清洗板上,并在下方墊上吸水紙,在表面先涂一些表面活性劑,再用棉簽蘸取清洗油漬的溶劑,按照經緯線的脈絡去除污漬。污漬去除后再使用毛筆蘸取清洗溶液,按照經緯線的順序進行清洗,因為是傾斜的擺放,所以清洗的溶液會斜著留出。最后再用蒸餾水將清洗溶液去除,取出后用吸水紙輕輕按壓,吸收水分。清洗步驟完成后,將唐卡自然晾干。
(10)復原裱料:將清理完的裱料平放在毛氈布上,并將電熨斗調至合適的溫濕度將裱料熨燙平整,將原來因為絲線脫落而崩開變形的邊角重新熨燙平整,使唐卡的經緯線變平整。在裱料濕潤的情況下使用熨燙的方式,能夠使裱料恢復平直。之后在上面放置壓物進行進一步的壓平。
(11)縫合畫芯與裱料:首先將畫芯平放在宣紙上,將畫芯使用大頭針進行固定,將畫芯擺正,唐卡畫芯和裱料按順序對齊,選取和原料縫合接近的絲線將清理整形完成的畫芯和裱料用針線按原來的縫合方式縫合,盡可能地在原來針眼處進行縫合,在縫合的過程中不要破壞畫芯本身。在縫合過程前不斷調整裱料畫芯接縫位置,位置準確后用針固定位置后縫合。最后放于宣紙中進行壓平整形。
(12)壓平整形:縫合完的唐卡還并沒有完全平整,平整工作是判定修復項目是否完成的重要一部分。將縫合完成的唐卡放于兩張宣紙中固定好,再上面放5個鎮尺,鎮尺上再放上押鐵施加更大的壓力將唐卡壓平整形。在整形一晚之后觀察唐卡的整形狀況,后確認達到整形的要求,唐卡取出,放于新的無酸紙中并入庫進行保存。
(13)完成修復檔案:根據修復步驟和修復記錄完成修復檔案,記錄唐卡修復后的圖像資料。
四、保存方式
修復完成后,要在裝具、拿取方式、大環境控制等幾個方面進行嚴格的控制。
一是根據唐卡尺寸制作無酸包裝紙盒,便于以后的展覽、運輸及保存。二是將唐卡存放于庫房時,將其平攤存放,避免長期存放產生折痕。三是如果需要疊放也應盡量減少折疊次數,以免損害彩緞。三是包裝盒內放置調濕材料,以控制微環境。庫房的保存環境控制溫度為 16~20°C之間,相對濕度 55~65%之間。
五、結語
唐卡是我國佛教藝術的一種宗教藝術表現。保護修復后的唐卡更易于研究唐卡所繪制的內容,同時對于展覽教育也有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