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
摘要:鋼琴是現如今大眾普及程度較高的一門鍵盤樂器,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誕生了眾多的音樂家與音樂作品,柴可夫斯基較為具有影響力的音樂家,其創作的鋼琴套曲《四季》受到很多人喜愛,并能夠較好地展現音樂家的創作特點與風格,對于后世了解柴可夫斯基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鋼琴套曲《四季》進行詳細分析,進而深層次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風格,以期為今后的音樂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四季》;柴可夫斯基;創作風格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俄羅斯著名的音樂家,在各個領域的音樂創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四季》就是其創作作品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以套曲的形式出現將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構思、風格充分地表現出來,這對于后世的鋼琴音樂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結合鋼琴套曲《四季》對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風格進行詳細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四季》創作背景
在19世紀,俄羅斯正處于一個歷史發展與轉折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資本主義得到了快速發展,農奴制度受到沖擊,文化作為一種對政治最為敏感的元素,也受到了相應的重視,大量的有識之士利用自己的作品吹響推翻農奴制的號角,進入了一個文化創作繁榮時期。著名文學刊物主編貝納德,從俄羅斯著名詩人的詩作中挑選出了12首和12個月份相關的詩歌作品,希望柴可夫斯基創作出與之相配套的鋼琴作品,并且準備刊發在新創刊的音樂版上。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這一要求,結合詩歌特點、時間特點,采用分段式創作手法,要求仆人在出刊日前幾天進行提醒并創作,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終于創作完成[1]。
二、《四季》作品分析
《四季》套曲在創作的過程中主要是運用了民間歌曲、舞曲的音調節奏,從音樂內容、調性調式、和聲等等多個方面加以構建,進而形成了具體有民族特色與語言信號的音樂作品,凸顯出了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雙層特點。柴可夫斯基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從一年季節變化出發,創作音樂作品,每一部分內容都短小精悍、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使文字性的詩歌能夠用更為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借助優美的俄羅斯風格旋律,為人們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并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比如,《一月——爐邊》就是用柔和、抒情的旋律,表現1月的多變,同時展現出無償的精神狀態、交織著疑問與幻想,《十月——秋之歌》則是利用“如歌的行板”將柴可夫斯基內心的敏感、憂郁氣質充分表現出來,表達出悲秋情懷,帶給人無限的瞎想。在速度與節奏方面,柴可夫斯基在這一方面,主要是通過穩定旋律中增加適當、自由處理的部分,在變化中尋求發展,使得整首音樂作品更為靈活,將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特征充分表現出來[2]。
三、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創作風格
基于上述分析,《四季》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柴可夫斯基的創作風格,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相互融合
柴可夫斯基生活的時代經歷了浪漫主義的洗禮,而受到這一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會融入浪漫元素。由于當時的俄羅斯社會,農奴制度岌岌可危,有識之士也開始利用自己的創作作品,來傳遞情感,表現對農奴制度的不滿,文化作品、類型不斷增加?!端募尽愤@一音樂作品,能夠拉近高雅藝術與平民之間的距離,創造一種抒情的意境,既繪畫出了一副優美的畫卷,還包含了渴望、沉思、幻想等諸多情感,是一種期許,也是對未來的殷切期盼。柴可夫斯基本身就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同時也熱愛自己的國家,將市民階層的思想情感充分地表現出來。比如,在《二月,狂歡節》這一段中柴可夫斯基就運用靈活跳躍的節奏旋律,展現出人們歡慶節日的熱鬧景象,增強人們的情感感受。
(二)融入多種不同的創作風格
從整體角度《四季》套曲進行剖析,柴可夫斯基既保證了結構的簡潔性,同時也融入了多樣性題材。在結構方面,采用單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兩種結構形式,單三部曲式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曲式,結構簡單,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適用于多種體裁音樂作品的創作,《三月》《四月》《七月》《九月》都是屬于這種結構。復三部曲式相對復雜,能夠展現出更加豐富的內容。在體裁上,12首樂曲中,柴可夫斯基使用了多種不同的體裁,有安靜、柔美、溫情風格,同時也包含熱烈、激情、歡快、悲苦等諸多風格,可以說是整套音樂作品就是一部精彩且又分明的音樂盛宴,將不同月份、季節的特點都充分展現出來,這些多樣的形式,使得《四季》的特點、風格更加鮮明。比如,在《九月——狩獵》中采用了狩獵個的形式,利用四四拍子節奏表現浩浩蕩蕩的打獵隊伍,而在《十二月——圣誕歡歌》中,就是用圓舞曲營造了一種鄉村酒吧圣誕聚會的氛圍,改變強拍起,從弱拍進入旋律,使情境更加真實[3]。
(三)套曲標題富有詩意
標題性的鋼琴作品誕生于浪漫主義時期,舒伯特、肖邦、舒曼、利塞特等,為了更好地抒發情感、與聽眾產生共同,往往會將文學中的詩歌作為標題,與鋼琴音樂作品相互配合,使得聽眾可以通過標題進一步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強化情感傳遞,使得音樂作品更加具象。柴可夫斯基在繼承浪漫主義曲風的同時,還融入了民族旋律。就《四季》這一首作品而言,柴可夫斯基就設計了很多標題,由于音樂作品的原素材是詩歌,因此在創作時就將四季命名了各個小標題:《一月,爐邊》《二月,狂歡節》《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五月之歌》《六月,船歌》《七月,割草者之歌》《八月,收獲》《九月,狩獵》《十月,秋之歌》《十一月,三駕馬車》《十二月,圣誕歡歌》。從這些題目中就可以了解到音樂作品的內容,并勾勒出一幅一年四季俄羅斯的美麗畫卷,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人民的勞動生活,在內容上通過節奏、速度、旋律等的變化,為人們展現不同時間生活、景色大自然變化的情況,增強了鋼琴音樂作品的詩意,也為聆聽者創設了想象空間。
(四)善于使用模擬創作手法
在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善于使用各種模擬的手法來完成,提升音樂的表現力,能夠為聆聽者帶來更為、生動、真實的感受,有助于加深聆聽者的個人印象。比如,在《五月——五月之夜》中,主體就是柔和、純凈的音色與旋律,將夏夜的寂靜充分展示出來,旋律如豎琴一樣空靈,給人寧靜之感。再比如,《十一月——三駕馬車》中,就是用了大量的倚音和弦,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模擬馬車鈴鐺那種清脆悅耳、動聽的聲音,從而達到更好的聽覺效果。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為《四季》這一音樂作品增色不少,而這些與現實貼近的聲音,也能夠將高雅音樂與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使身處于底層的人民能夠從音樂中感受到對未來的憧憬、希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柴可夫斯基作為19世紀俄羅斯的代表音樂作家,在音樂領域取得了較大成就,《四季》就是以套曲的形式,最大程度上表現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創作風格,既能夠實現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相互融合,也能融入多種不同的創作風格,善于使用模擬創作手法,以富有詩意的標題為人們展示美好的音樂畫卷,使聆聽者可以在美妙的旋律中,盡情享受“四季”不同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林若瑜.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中的浪漫主義元素對二度創作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8.
[2]陽飄.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創作與演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
[3]蘭芳.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創作特色[J].大舞臺,2014(0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