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不同的時期,藝術樣式的產生都會受到社會環境與歷史背景的制約,并相應發展。平面化的繪畫語言形式在現代藝術中被許多畫家們接受與運用,并在當代中國畫壇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與吸引力,這反映出平面化的繪畫語言擁有極強的可塑性、適應性與永恒的魅力。
關鍵詞:時代審美;觀念;油畫語言;平面化風格
一、油畫語言風格由傳統到現代的逐漸轉變
縱觀歷史,油畫的發展歷程和其他門類的發展軌跡相似,會隨時代嬗變而不斷更新,在不同的人文背景下展現獨立風格,推動繪畫觀察與表現方法的改變和審美理念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期起,藝術家開始在平面的畫布上探索如何表現事物的空間感與深度,畫家們遵從科學的理性精神,追求完美的線條、比例和格調高雅的形象及莊嚴優美的整體氛圍,模仿自然、追求真實、尊重客觀成了繪畫的首要條件。19世紀末,印象主義率先打破傳統觀念,不再恪守陳規,新的繪畫體系登上歷史舞臺。畫家們以不同的經驗和主觀思考反映內心,使各現代藝術流派應運而生,大都強調表現主觀情感,崇尚想象與創造,注重運用夸張或抽象的造型方式,解構再重造具象形體,由此逐漸實現了油畫繪畫語言從追求立體形象與空間塑造的傳統向不斷平面化發展的現代藝術的轉變。
二、中外油畫平面化風格發展
日本浮世繪為西方畫家開辟了新道路,他們開始學習浮世繪的裝飾風格,畫面逐漸走向明顯平面化,不再有明確的光影變化,人物體積用輪廓線勾勒,畫面由色塊組成鮮明對比,藝術創造的思路得到啟發,繪畫空間也得到極大擴展。
“現代繪畫藝術之父”保羅·塞尚把形體歸納成幾何形狀的面,把三維的體積轉化為二維的構成因素,讓平面化風格煥發出更新的生命力。而后野獸派、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受其影響,放棄傳統透視,采用平面繪畫效果壓縮空間,強化視覺效果。馬蒂斯認為繪畫的價值在于線與色的純平面效果,幾乎放棄了造型因素,通過強烈對比解放色彩,用線條與結構驅動造型藝術平面化。荷蘭風格派蒙德里安則認為藝術應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以幾何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簡化為一種完全平面的“純粹抽象”。同為“冷抽象”的至上主義馬列維奇作品《白上白》則徹底規避了色彩的要素,空間、物體、造型……一切都消失無蹤,只有一個方形,是完全的形式主義平面作品。“熱抽象”康定斯基純粹用點、線、面、肌理構成視覺形式,追求用色彩和色塊的抽象形表現情感,重疊的形與形之間蘊含著一種律動。抽象表現主義羅斯科的色域繪畫更是完全平面化,由色彩明亮、邊緣模糊的幾何形構成畫面,創造了一種情緒化的抽象藝術,簡練、單純卻散發無窮魅力。
西方繪畫的變革理所當然地影響了中國油畫的發展。中國油畫與西方美術交接碰撞,摩擦出了嶄新火花,各流派團體也相應成立,通過一段時期對西方的“挪用”“模仿”,也逐漸意識到平面化不只是簡單平涂,雖形式自由,但其中仍然有千絲萬縷的造型關系,故而具有表現力,于是中國藝術家們學會將西方的觀念與中國的社會背景、人文情懷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帶有自己風格的平面性繪畫。
玩世現實主義的代表方力鈞、岳敏君用一種潑皮幽默的方式,解構了此前藝術的理想主義和英雄色彩,沒有復雜的敘事,只有夸張的動作表情、不露痕跡的筆觸、純凈明亮的色彩和簡介渾圓的人物形象。對這些形象的解讀各有千秋,可以認為是對無聊生活的反向表現,通過痞氣無賴的叛逆意味消解現實生活的壓力與煩惱。“新表現主義”代表曾梵志多采用平面化色彩弱化背景,加大主體與背景的反差,略帶卡通的色彩和假面具符號表象下的象征與隱喻使其作品在調侃中透著一絲沉重與壓抑的時代感。
綜上所述,油畫作為一種世界性的繪畫語言,在每個民族文化中都展現了不同的藝術形式與魅力,即使同是平面化的表現方法,反映出的情感與內涵卻截然不同。西方現代藝術家們打破傳統的桎梏,引進了新的藝術形式與審美觀念,藝術不再是為了具象地再現而存在,也可以通過藝術家自身的想象與創意,通過平面、抽象、扭曲等方式,再現一種觀念,使藝術語言更為豐富與個性化。平面化的繪畫風格以有限的筆墨表現了無限的空間。可見,繪畫的空間是流動的,繪畫的方式是多元的,平面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對傳統的解構,也代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一部分精髓。
讀圖時代下,平面化的當代油畫風格,迎合了觀者的閱讀習慣:重復的符號、簡易的形象,易于識記模仿……從平面化圖像中,更多地流露出藝術家們對時代的自我感知,在實現對繪畫本體再創造的同時,不拘泥于具象外觀,以自我審美觀念為指標,年輕、自由、個性成了平面化繪畫語言的代名詞,這種風格具有鮮明的當代性,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表現方法與形式,它掙脫了傳統觀念束縛,且不斷地推進油畫向前發展,值得人們更深入去挖掘、學習、發展與再創造。
參考文獻:
[1]弗蘭西斯·弗蘭契娜,查爾斯·哈里森.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2][法]約翰·利伏爾德.塞尚傳[M].付金柱,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3]郎少君.論中國現代美術[M].廣西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張藝,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