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菊
摘要:基層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進一步提高了對文化的需求,而開展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有利于強化基層群眾的精神文明體系建設。本文首先對公益文化和基層群眾文化進行描述,然后就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的措施。
關鍵詞: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基層群眾文化
一、引言
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是基層群眾獲取文化知識最重要的平臺,通過公益性文化對基層群眾進行文化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政府文化部門或是文化館通過這一形式宣傳文化,既能提高基層群眾文化藝術培訓的積極性,也能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藝素養,是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正確文化導向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繁榮,不同民族文化互相借鑒,相互交流,基層群眾文化在融合中不斷發展,但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其發展受到限制,而公益性藝術培訓這一方式可以彌補這些缺陷,免費給基層群眾輸入優秀文化,體驗不同文化。因此,有必要繼續發揮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對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作用。
二、公益性文化
公益性文化是人民群眾最直觀獲取的大眾文化,從宏觀理論的角度,總結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公益性和重要性。從社會的現實生活來看,文化事業的公益性十分顯著。文化中心協助群眾演練出色的戲劇,圖書館借出好書,劇院放映優秀的電影,這些形式都可以以微妙而無聲的方式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培養具有健康積極的民族特色文化,同時,可以激勵人們并鼓勵他們以更大的熱情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
利用文化藝術形象對公眾教育的影響是任何其他方法都無法替代的。例如,要解決尊老愛幼的社會道德問題,使用法律手段是行不通的,因為只能解決違法行為,如果在達不到犯罪性質的前提下不尊重老人或者愛護小孩,那么法律是無能為力的。只能通過道德來約束其行為。因為通過優秀文化藝術形象培訓,可以在社會上形成隱形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標準。
一部優秀的電影、電視劇或是一首好歌對人們的教育程度有多大?在這種文化藝術培訓的微妙教育下,有多少人糾正了道德行為?通過文化活動建立良好的社交氛圍,文化道德的教育效果檢驗方式不能用金錢等物質形態來衡量,甚至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家也非常重視文化活動的公共福利性。
文化是一種非物質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財富,是精神產品的寄托地,豐富了精神世界,并具有其獨特的人文氣息,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們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統一文明國家,正是這種優秀的中國文化一脈相承,成了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永久動力,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中,并未因經濟政治的變化而消失,而是日益豐富多彩。
近年來,中華兒女面對困難,毫不畏懼,互幫互助。各個省或者地區的各種形式的救災活動聯系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不管從法律、哲學或是社會實踐來說,文化的公共性特征是十分明確的。但是,如何鞏固其公益性呢?在某些地區文化活動開展較少,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文化認知仍然存在。他們認為文化事業是經濟建設的負擔。文化藝術工作者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精神,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促進國家的公共性文化藝術工作。
三、基層群眾文化
基層群眾文化主要是指基層群眾具有普適性,是我國大多數人民所接觸的文化形式,是指在工群眾作之余,休閑娛樂,享受生活等。主要對象是基層群眾,通過文化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傳輸自我價值,真正的基層群眾文化離不開廣大基層群眾。專業藝術文化通常以文化作品為核心和媒介,主要通過文藝作品發現和挖掘人的本質。但是,基層群眾文化的核心是人,主要是教育和培養人。
另外,兩者在實施范圍和目的上有所不同,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受眾是廣大人民群眾,而基層群眾的適應范圍是基層人民群眾,兩者所涵蓋的范圍不一樣,基層群眾文化是基層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加以組織演變而來,并通俗易懂的文化。公益性文化培訓是某些組織或者機構為了樹立其企業形象或者宣傳其樂于奉獻的精神文化而自發組織的一些文藝培訓。經濟發展使一些文化產業不斷進入商品經濟領域,用于市場營銷,在市場中流通,是文化交流的方式。基層群眾文化不以盈利為目的,而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的背后是一種商業化經濟模式,是市場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基層群眾文化不應該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文化的起源是人類智慧和生活的體現。現階段,基層群眾逐漸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所以提高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對于整個國家人民的素質教育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但同時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帶來新的機遇是指發展基層文化有利于帶動群體經濟發展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分析,而政府的正確文化導向是基層群眾文化正確方向。因此,不僅需要發揮其公益性,必須堅持正確的領導方向,把握時局,就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來說,培養優秀骨干,強化優秀文藝隊伍選拔,重視人才培育,爭取培養出一批積極向上、勤奮努力的新時代接班人。
四、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對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作用
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分析
(一)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是提升基層群眾文化服務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與基層群眾文化不同的是其不僅具有公益性特征,同時也具有商業屬性,公益性和基層群眾文化差別不大,都是向群眾輸出文化。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對基層群眾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重要的支撐作用,文化藝術培訓的商業性決定了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質量,是人們體驗文化的方式,能夠很好地感受文藝培訓中的樂趣,享受文化熏陶,不斷鞏固和提高基層群眾文化素養。二是提高文化交流的質量。就基層群眾文化來說,弘揚優秀文化的實質在于其反映著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體現基層群眾的文化素質,而群眾通過公益性文化培訓進行交流,能夠提高文化素養,從而促進民族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公益性活動使人民群眾免費享受文化,更能夠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從而提高文化交流質量,達到公益性藝術培訓的目的。
(二)公益文化藝術培訓決定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發展基層群眾文化具有娛樂性和公益性雙重屬性,一方面,獨有的宣傳和教育意義不僅體現著民族團結和強大的生命力,與開展公益文化藝術培訓相適應。另一方面,基層群眾文化是基層群眾自娛自樂的閑暇方式,也包括部分商業性質的文藝活動,這類活動以盈利性為目的,為了使利潤最大化,開展商業活動的數量有質量存在些許差異,但由于其商業性,商家在承辦文藝活動時更注重觀眾體驗感,其運作方式與管理手段與文化建設的本質沒有沖突,基層群眾在接受文化藝術培訓中獲取優秀文化視覺體驗,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有利于未來構建基層群眾文化體系,提高人民群眾整體文化素養。
(三)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開展有利于融合不同文化
群眾文化建設的特點是與其他優秀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實現創新發展,在不同文化交流中吸取精華部分,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的內涵。公益性藝術培訓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文化輸出模式,對于文化之間的融合起著重要作用,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基層群眾文化更具有時代意義。企業通過這一形式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宣傳了自身企業文化,加強了與群眾,也就是廣大消費者的聯系,使自身形象得以提高。基層群眾直接接收的公益性文化培訓使這種文化體驗感更加強烈,與企業達成共識。
五、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的措施
(一)完善基層文化機制
經濟是基礎,而文化屬于上層建筑。只有與經濟基礎相結合,文化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基層群眾的精神文明。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是基層群眾接受文化熏陶的平臺,有利于提高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方面政府文化部門強化宏觀管理,加強文化意識形態傳輸,另一方面需要設計并制定經濟文化建設新方案。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同進步,互相交融,完善我國的基層文化機制,促進我國文化自信,是群眾獲取文化的基本權利。因此,開展基層群眾喜歡的公益性文化培訓有利于進一步落實經濟文化保障措施,落實經濟文化政策,滿足基層群眾需求。
(二)優化公益性文化資源
公益性文化資源豐富,在當今社會,文化向現代化、全面化、多元化等方向綜合發展,而在其中提供文化輸出場所的地方是文化服務中心,文化中心通過系統將各類資源進行融合,充分利用橫縱向聯系將優質文化資源整合。當今社會信息發達,各種群眾性活動開辦得如火如荼,層出不窮,各種公益性文藝培訓在各地開展,由于不同地區存在經濟政治的差異性,也具有各自的特征。通過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不同地區共享優質文化資源,使各地區群眾的日常生活得以豐富多彩。雖然各種文藝活動演出各具特色,但正是這種差異性能夠使基層群眾感受其他地區的優質文化,但同時,公益性文化的外在需求也十分重要,包括經濟物質、政策手段等,更能夠發揮文化的作用。
(三)堅持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
首先,堅持先進與廣泛度相結合。基層組織是我國大多數人民信賴的組織形式,文化藝術培訓離不開廣大基層群眾的支持,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公益性文化健康發展,凈化群眾心靈。同時,良好的文化環境對于群眾的文化素養十分重要,因此,文化的意識形態需要與現實社會相協調,公益性文化需要深入了解基層群眾的生活,需要反映基層群眾的心聲,以基層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其次,以人為本,一切出發點最終的目的是滿足基層群眾的需求。政府文化部門需要協調基層群眾組織,做好規劃,提供優質的基層文化活動,加強市場化運作,積極引導基層群眾做一個有素質、有文化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曉靜.加強公益性文化建設,滿足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N].中國藝術報,2019-03-06(003).
[2]李芳.文化館如何開展公益性培訓[J].大眾文藝,2019(01):2.
[3]海濤.有效利用公益性文化資源促進群眾文化發展繁榮[J].大眾文藝,2012(7):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