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洋
摘要:自1928年美國動畫片《威廉號汽艇》的出現,動畫藝術已經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漫漫長路。本文將借鑒“藝術矩陣”,并結合藝術創作主體的時代地域特征以及動畫創作手段的革新,對動畫藝術的表現風格進行創新與探索。
關鍵詞:動畫藝術;表現風格;“藝術矩陣”;丹托;創新
一、“藝術矩陣”的提出與說明
丹托作為一名杰出的藝術哲學家,在世界藝術史中享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傳統美學進行哲學詮釋并產生了決定性的突破,尤其是其建立的“藝術矩陣”學說(又名“風格矩陣”)。“藝術矩陣”出現在丹托的早年思想觀點中,這一概念被他兩次提到,第一次是概念產生的初衷,即為了解釋藝術內部風格的演變,所以矩陣圖在丹托看來,是一種解釋過去藝術發生,演示現今藝術風格蛻變,預見未來藝術發展的一個方法論。第二次提出是為了與“藝術的終結”理論產生思想關聯,證明“藝術的終結”學說是成立的。
丹托用“藝術矩陣”探討了藝術風格的演變原理,如圖1-1,在藝術矩陣中,“+”指代肯定或者增強,“—”指代否定或者減弱,“+”與“—”的橫向排列組合,代表著藝術成立的不同條件,不同條件的排列組合,如圖所示,F一列與G一列的不同條件的限定,形成不同的藝術定義H。如此做,“藝術矩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在不同條件,不同因素下,對于H這一變量結果的定義與總結歸納。
與其他藝術理論不同,丹托“藝術矩陣”,是一種列述藝術現象并嘗試進行歸納解釋的方法論,他將嚴謹的古典哲學思想引入到美學研究中,始終嘗試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定義不同語境下的藝術定義,如此做不僅為新藝術的誕生打開了大門,而且為藝術的嚴謹定義提供了例證。作為藝術門類中的一種,動畫藝術的表現風格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過“藝術矩陣”來進行詮釋,圖1-1中,陰影的不分是原F與G條件組合下的風格矩陣,當我們新增了H欄后,陰影部分之外的“+”和“—”就揭示了新的動畫藝術表現風格的可能性。例如,F下的“+”標志著該條件對于結果的影響正在增強,或者在F的包含范圍內增加了先前缺失的因素;反之,F下的“—”標志著該條件對于結果的影響正在減弱,或者在F的包含范圍內減少了先前具有的因素。因此,隨著條件列數n的增加,我們會得出當前的藝術風格的數量將以2n增加。
二、“藝術矩陣”與動畫藝術風格
丹托在The Artworld一文中,列舉了造型藝術風格之間的影響,即樣式主義,巴洛克與洛可可之間的聯系與演變。我們可以將對動畫藝術風格產生影響的因素都單獨列為一列,例如民族傳統藝術、市場因素、技術條件、動畫藝術風格等。當然這些因素的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動畫藝術進程的不斷演變,而不斷增加。如果從畫面的表現風格,角色的造型風格出發,進行探究,其中很多線索和規律可以用藝術發展與演變的一般規律進行較為客觀的解釋。當研究同一個動畫角色的表現風格時,需要將眾多的影響因素與技術條件進行劃分,對較為關鍵的因素形成條件隊列,并對不同時代下的藝術風格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對比上個時間點與下一個時間點,進行衡量,研判單一因素或條件的減弱或增強。
將藝術的界定為一種命名活動,“藝術矩陣”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藝術行為的邏輯性,以及在各種不同語境下的定義追認。不同語境下,所創作出的動畫藝術作品,其表現風格也是不盡相同的。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每個因素所發揮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同一因素在不同動畫藝術作品中所產生的意義也是不相同的。
三、動畫表現風格例證
例如在劇集動畫“哪吒傳奇”中,哪吒等動畫形象的表現風格屬于較為傳統的民族風格,其角色特征也與民族語境相貼切。然而,在十六年之后上映播出的動畫電影“哪吒傳奇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等動畫形象以一種顛覆傳統的表現風格示人。試想一下,如果將2019年的“哪吒傳奇之魔童降世”穿越時空到2003年播出,無論是劇情設置還是畫面的表現風格,都難以取得成功。綜上,動畫的藝術風格表現的成功與否必與藝術接受論不違背,藝術主體與作品才能在最后的藝術批評階段中,獲得受眾群的認可。
在上段所陳述的“哪吒”這一動畫角色的藝術風格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時代審美特征的烙印,也可以看到角色形象對于角色性格特征的塑造越來越明顯,當然這種塑造的演變之所能被觀眾接受,主要是因為每個階段造型特征漸進性的改變,如果從1964年直接躍進至2019年的“哪吒”形象,所帶來的的影響或許是顛覆性的,不會被觀眾接受。四部與“哪吒”有關的動畫作品中,在保有哪吒兩個發髻角以及主要道具的基礎上,每部作品都嘗試著在原先作品的基礎上進行突破,這種突破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有限”是指創意保留上,需遵循原作,不可任意違逆原作的創意;“無限”是指,隨著不同時代審美特征的演變,隨著受眾群接納程度的改變,依據“藝術矩陣”的特點,產生更多的條件陣列,以次方倍增更多的新的結果;在舊形式上不斷融入新觀念,產生源源不斷的新生的藝術表現風格。
四、源于“藝術矩陣”的新探索
將“藝術矩陣”運用到動畫藝術風格的創新與探索中,既可以對動畫的表現風格進行梳理與研究,也可以對動畫內部的一些表現類別進行研究(圖1-2),如此做,可以有效避免與現有的藝術風格產生同類化,并且清晰地整理出影響條件與演變路徑,促成符合時代需求的嶄新的藝術風格產生。
根據“藝術矩陣”的原理,我們同樣可以對動畫藝術的風格演變路徑進行梳理,其中F和G陣列下的約束條件不僅發生變化,而且條件對于風格類型的最終影響程度也在發生變化,因此這是一個伴隨著多個變量,以及因不同組合排列而形成的邏輯結果。以動畫藝術風格為例,我們會看到動畫藝術從民族藝術門類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進而形成了自身民族所特有的動畫藝術風格。
在動畫電影《小蝌蚪找媽媽》中,無論是角色設計風格還是場景設計風格,又或是動作設計風格,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影子。在早期水墨動畫片的制作過程中,技術條件既是促成該風格類型動畫片出現的必然條件,也是制約其大量攝制的重要原因。工序如此繁復,僅僅是用在攝制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就足夠拍成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動畫片。
在水墨動畫風格出現不久,通過對民間美術門類的借鑒,剪紙動畫孕育而生,初期的剪紙動畫的表現風格依循傳統的剪紙手法,角色的邊緣采用硬切的處理方式。在隨后出現的動畫短片《鷸蚌相爭》中,為了表現傳統水墨風格,并節省人力,借鑒剪紙動畫,將角色設計的硬切邊緣改為了毛邊緣,并在角色與場景設計環節,運用水墨畫風進行表現。以《鷸蚌相爭》為例,我們會發現一種新的動畫藝術風格的產生,從制作技法上來看,在原先的剪紙動畫上加以創新,從表現的風格上來看,實現了剪紙動畫與水墨動畫相結合的新的表現方式。隨著計算機圖形學的不斷發展,如今的藝術家們可以借助一些數字藝術軟件完成水墨動畫的制作,并在鏡頭設計上,融入更多的三維元素,使畫面的視覺風格更為飽滿。然而,動畫藝術風格的呈現不會止步于此,越來越多的新技術的出現與應用,必將使得動畫藝術風格在保有先進民族特性的基礎上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
將“藝術矩陣”運用到針對動畫藝術風格的研究中,既可以對現有的動畫藝術風格來源進行追溯,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對新的動畫藝術風格進行探究,從而為動畫藝術的未來發展啟發新思路,開拓新路徑。
參考文獻:
[1]The Art world,Arthur C Danto,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 61, No. 19,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Eastern Division Sixty-first Annual Meeting. 1964(15):?571-584.
[2]陳培培.創作、接受及其理論:國產動畫的外來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6.
[3]胡媛媛.日本與美國動畫藝術審美特征比較[J].美術觀察,2017(03):147-150.
[4]丁靜楠.國產動畫電影中的民族風格探討[J].音樂時空,2018(2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