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活動內容的豐富性、開展活動的長期性、活動方式的獨創性和表現方式的藝術性等特征,群眾文化藝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群眾基礎,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群眾文化工作進行發展和建設是文化工作能夠開展的基礎,也是文化事業進行建設的一個重點,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是新形勢下開展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談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開展的特點展開論述。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開展的特點
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今,群眾文化已逐漸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方向的確定和措施施行工作勢在必行。
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概述
現階段,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類型多樣化。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人們的藝術文化生活觀念也在不斷轉變,由之前的相對保守模式逐步轉變為內容豐富、形式和類型多樣化的群眾文藝活動。第二,公益性突出。大部分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基本上是由不同的社會群體組成,他們都是根據一定社會主體和共同的發展目標來進行文藝性的活動,因此具有較強的公益性特點。第三,內容大眾化。目前,大多數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都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比較注重對群眾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素養的培養教育,所以其內容也更加大眾化。群眾文化的重要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區域性、地方性特點突出。大部分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區域內開展的,這對于推動地方文化藝術的發展、將更多積極向上的地方文化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群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有助于更好地維護地方政府形象。在實際的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推動過程中,政府部門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和組織各項文化藝術活動開展、推廣的重要角色,因此政府部門通過開展多樣化的群眾藝術文化活動,對于提高政府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提升政府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模式
公共文化設施與場館所展示的文化產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展示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的成果、謳歌勞動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創造力,并借此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與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這是開展展示型群眾文化活動模式的主要目的。由于現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文化設施與場所及其所展示的內容,一般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體的展示形式、明確的展示主題和展示目標,是當地傳統文化和人們精神的載體,其主要內容和形式以各類字畫、攝影、雕塑、書法、美術作品、手工文化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科普作品展覽展示為主,采取多樣式、多手段相結合的辦展模式,將圖片、實物、模型、投影、舞美、燈光、真人演示等有機融合,這些展示作品是群眾藝術家藝術與文化思想的結晶,具有豐富的民俗性,能夠使群眾審美情趣、文化素質和鑒賞力得到提高,大大提升文化軟實力。這些展館發揮民間藝術的教育功能、傳承功能和文化交流功能,使過去分散、自發、個別的民間藝術活動走上有組織、有規模的展示平臺,逐步形成了農民畫、剪紙、攝影等群眾性、地方性、民俗性的特色文化品牌。如浙江這類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群眾展示文化活動品牌不勝枚舉:創建于1999年的杭州市“風,雅,頌”民俗藝術展示,杭州江干區的“團隊展示月”活動,寧波江東區的“阿拉寧波攝影節”,寧波江北區的“基層文化特色展示月”,余姚市的“‘舜江之夏藝術博覽月”等,全省各地文化館館辦刊物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匯集戲劇、音樂、舞蹈、曲藝、詩歌、群文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各個門類的優秀作品展示,為社會各界和基層文化單位提供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素材,也是群眾文化展示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針對普及隊伍人才管理機制進行創新
群眾文化藝術普及工作的開展需要良好的人才資源作支撐,這就需要建立健全普及隊伍人才管理機制。新形勢下,文化館以及相關部門應當針對人才培訓機制進行創新,深入調研基層文化干部培訓需求,并且深入到群眾之中,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在這個基礎上制定合理的人才培訓計劃,并做到因材施教,不斷創新培訓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除此之外,新形勢下還要針對人才使用機制進行創新,并且加大推行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的力度,給高素質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條件,優化隊伍結構,推動群眾文化藝術普及工作的高效開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效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有利于建構和諧、團結、安定的社會局面,提升國民綜合素質。新形勢下,文化工作者應當扮演“耕耘者”角色,積極創新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機制,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文化藝術,喚醒人們的參與熱情,促進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推動社會持續進步。
參考文獻:
[1]郭悅.群眾文化藝術的先進性與引導性作用發揮[J].大眾文藝,2019(22):13.
[2]許海燕.探究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意與策劃[J].中國民族博覽,2019(14):46-47.
[3]鄭梅林.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中國民族博覽,2019(12):61-62.
作者簡介:江恩麗·熱斯坦,新疆阿勒泰地區拉斯特鄉文體廣電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