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程建設中,常用的人工抹灰方式是脫硫石膏刷砂漿,這種施工方式中使用的石膏砂漿具有極強的粘合性,倘若在施工中使用傳統人工抹灰方式,不僅施工效率低,并且難以保證施工質量與施工工期,影響施工進程及工程后期質量。常用砂漿配合料為人工配料,易發生砂漿配合不到位、砂漿配比不適宜,砂漿強度不一致等問題。為了解決傳統的人工抹灰的方式在實際應用所產生的問題,研究一種新的抹灰技術,脫硫石膏砂漿機械化抹灰施工技術,其施工效率高、質量穩定。
關鍵詞:脫硫石膏砂漿;機械化;抹灰施工技術
一、工程特點
(一)采用機械噴涂脫硫石膏砂漿進行抹灰,可精準控制噴涂厚度,實現施工質量標準化,解決了傳統工藝施工效率、勞動力投入大的問題。
(二)噴涂施工上,采取機械化工藝,墻面待噴涂成型后形成塑氣泡空隙,這種材料具備有其他材料不具備的活性功能,即有吸氣、吸聲效果。
(三)在抹灰施工上,則采取脫硫石膏砂漿機械化施工工藝,具有極強的微膨脹效果,一改傳統人工抹灰過程中導致的西裂縫問題,往往不會產生空鼓、開裂等問題。
二、適用范圍
第一,該技術適用于各種墻體抹灰施工。第二,該工法的最佳技術經濟條件為超過500平方的抹灰施工。
三、工藝原理
第一,脫硫石膏粉刷砂漿所需砂漿需要經攪拌制得,而攪拌過程通常在噴漿機中完成,噴槍內的壓縮空氣可以將砂漿均勻且厚度一致的噴涂在基面上;第二,砂漿靜噴涂粉刷后,再進行找平,此時主要依賴于人工找平,由施工人員借助刮板完成,主要在垂直及水平方向進行找平作業,并且在終凝前完成表現壓光。第三,機械化噴涂取代了全過程人工抹灰,更高的機械化生產,保證了抹灰質量的穩定性,同時提高了施工效率。
四、施工操作要點
(一)施工準備
第一,施工放線,施工測量隊進行軸線、基準線、水平線的放線工作,并逐一標記;第二,準備好抹灰所需材料設備,把好原材料入場關,確保入場材料具備相關合格證書,且型號規格符合施工要求,原材料入場后,施工監理應做好監督工作,進行全面嚴格驗收,進行取樣復檢,確保入場材料符合施工標準要求,在材料存儲上,應做好防雨防潮工作;第三,對作業機具進行驗收與校核,確保校核無誤。
(二)基層處理
第一,針對基層凹凸、基底非預留空洞等問題,可采取以同類性質材料進行找平處理;第二,在對磚墻、頂棚、混凝土墻等進行抹灰處理之前,應在先噴灑兩遍水在進行粉帥施工,等到表面沒有水珠往下流淌方可繼續進行抹灰施工;第三,在對墻肢板材隔墻或加氣混凝土砌塊墻進行抹灰處理之前,就應進行灑水操作,一般需要在抹灰前2-3h進行,且灑水次數以2-3次為宜,等到表面沒有水珠留下方可進行抹灰處理,且最好用專用界面劑;第四,墻體界面接縫處,需要鋪釘<300mm的鋼絲網片,選擇的鋼絲網片應具有防銹效果,通常在距離基層墻面三分之二處進行抹灰,同時還應粘貼耐堿涂覆玻纖網布。
(三)做灰餅和沖筋
第一,按照設計規范,結合基層垂直度、平整度等,應對面墻進行垂直、套方、找矩處理,同時做好相關檢查,才能進行后續抹灰厚度的確定。第二,抹灰餅時的順序通常為從上到下,而后對其平整度與垂直度進行檢查;第三,對于灰餅砂漿硬化問題,應進行砂漿沖筋,且沖筋根數基于房間寬高情況而定。
(四)水泥砂漿護角施工
第一,在暗護角的抹灰處理上,應使用1;2水泥砂漿,從而強化陽角部位灰層強度厚度。確保護角高度在2m以上,寬度在50mm以下;第二,陽角部分用陽角進行規方,靠近門窗區域基準為框墻空隙,另一側為標筋厚度,據此進行準線劃分,基于抹灰層厚度將靠尺板進行粘貼,同時用拖線板進行吊垂直處理;第三,護角棱角收水后,在其上用陽角抹子抹出圓角。此外,陽角兩層預留護角尺寸,切掉多余砂漿。
(五)料漿的制備
第一,按照抹灰工作量選擇噴漿機號,確定所需噴漿數量;第二,施工過程中,在噴漿機內部倒入應將石膏粉刷漿干粉混合料,接通水管,噴漿機混料泵會將趕材料與水進行按比混合,從而制備出所需料漿。
(六)砂漿噴涂
第一,機噴砂漿厚度控制在8mm以內,噴涂方式選擇連續方式,通常一次成型大道所需厚度。第二,石膏粉刷砂漿攪拌好后可通過輸送管由噴槍噴出,以恒定速度沿噴槍水平噴出,這時噴槍應稍上翹,自上而下噴涂。
(七)養護
第一,噴水養護。第二,在夏季施工時,抹灰完成層應噴水養護,通常在抹灰24小時后,進行灑水養護,且時長不少于7天,防止因砂漿收縮導致裂縫。
五、質量控制措施
第一,建筑成品防護中,應注意門窗的防護。裝飾層的樓地面,通常借助塑料布等進行防護操作;第二,嚴禁使用“微沫劑”“砂漿王”“石灰精”等有機塑化劑;第三,加強施工人員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員質量意識,做好工程驗收。
六、結語
總之,用機械噴涂脫硫石膏砂漿進行抹灰,可精準控制噴涂厚度,實現施工質量標準化,解決了傳統工藝施工效率、勞動力投入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建筑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S].GB50210-2018.
[2].預拌砂漿[S].GB/T25181-2010.
作者簡介:石建建,福建省實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