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曲中有一個令人感到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昆戲京鑼現象。本文分析了鑼鼓伴奏在戲曲藝術中的作用,并對昆劇鑼鼓的演變史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京鑼;昆曲;鑼鼓;樂器;唱腔
當前,我國存在很多昆劇團隊,如:永昆、北昆、南昆等,不論是哪個昆劇團體所演出的戲,都使用京劇鑼鼓。除了昆曲在舞臺上演出使用京劇鑼鼓之外,昆曲老藝術家在教后生進行學習昆曲時,所念的經同樣也是京劇鑼鼓經。在昆曲舞臺上,昆戲京鑼可以說是一大奇異的現象。
一、鑼鼓伴奏在戲曲藝術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戲曲中,鑼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戲曲離不開敲鑼者”“停了鑼鼓斷了戲”等諺語充分反映了鑼鼓對戲曲的重要作用。鑼鼓在戲曲中的應用使戲曲具有鮮明的特征,戲場上的多個方面受鑼鼓的影響,如:唱腔方面、念白方面、舞蹈方面、器樂伴奏方面等。鑼鼓中的撥和鑼等樂器所發(fā)出的聲音,從節(jié)奏方面來說,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從音響效應方面來說,有著較強的音響效應,因此鑼鼓所發(fā)出的聲音,能夠與戲曲演員的表演、唱腔相融,對舞臺的氛圍、戲曲演出效果、戲曲演員情感表達等多方面有著較大的影響,而鑼鼓中的鼓板對樂隊能夠起到指揮作用,其能夠按照戲曲劇情的變化而對樂曲、演員唱腔等進行控制,可以這么說,鼓板是戲曲控制的按鈕。由此可見,鑼鼓經是能夠體現劇種特色的重要因素。
二、昆劇鑼鼓的演變史
在昆曲最初形成的階段,其使用的鑼鼓一般為兩種,一是借用弋腔鑼鼓,二是采用南戲排場,昆曲在之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在當時社會來說具有一定健全性的昆劇鑼鼓經。
梁辰魚的《浣紗記》可謂是昆曲的開山之作,自從《浣紗記》出現并演出成功后,昆曲就此崛起,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期與鼎盛期[1]。在明神宗在位的近五十年時間里,昆腔以新腔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與社會的歡迎,在此期間,昆曲表演者等人員把握住了發(fā)展時機,不僅完善了昆曲舞臺藝術綜合體系,還提高了昆曲表演藝術,促進了昆曲特色的形成。鑼鼓是昆曲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樂器,隨著昆曲體系的建立,其使用的鑼鼓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昆曲在舞臺上不再借用弋腔鑼鼓,也不再采用南戲的排場,而是根據昆曲伴奏的需求與昆曲的風格、體系出現了昆劇鑼鼓。
在昆曲的鼎盛時期,人們對其異常的偏愛,當時昆曲在所有劇種中占據首要位置,人們對昆曲的喜愛遠勝于對其他劇種的喜愛,甚至一些人對其他劇種嗤之以鼻。由于昆曲的唱腔圓潤柔美,極具韻味,因此當時的社會有很多文人雅士非常喜歡昆曲,而昆曲也在他們的影響下形成清麗、婉轉、悠揚的唱腔風格[2]。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昆曲使用弋腔鑼鼓還是使用南戲,都顯得與如今的格調特色格格不入,而昆劇的藝術綜合體系仍在不斷完善,地位在所有戲曲種類中不斷提高,因此棄用弋腔鑼鼓、南戲成為其必然發(fā)展趨勢。
由于昆曲在明神宗時期達到了頂峰,因此很多職業(yè)性的昆腔班子扎根在北京,并且成功地將弋腔拉下“神壇”,不論是在皇家,還是在民間,昆腔都備受歡迎。然而到了清高宗執(zhí)政的后期,昆腔之外的戲曲劇種逐漸興起,其他戲曲劇種的興起使昆曲的地位一降再降,到最后昆曲退出了北京,并且在北方地區(qū)逐漸敗落,只得向南發(fā)展。昆曲出現衰落后,為了不徹底退出戲曲的舞臺,昆曲內部各方面都出現了一系列變化,京鑼的運用就是昆曲在這一時期變化的結果。
不僅如此,以往昆曲在鼎盛時期,昆曲藝人大多只在戲館、演藝廳等場所演唱昆曲,但昆曲逐漸衰落后,很多藝人開始“放下身段”,在農村地區(qū)、空地等進行演唱昆曲,演唱場所的變化造成了觀眾的變化,使達官貴人、文人雅士變成平民觀看的戲曲,同時曲目也出現了改變,由以往帶有風花雪月色彩與文縐氣的曲目變成了武戲與生活戲[3]。京劇鑼鼓在當時越來越完善,于是昆曲在鑼鼓方面漸漸使用京劇鑼鼓,久而久之,昆曲中將京劇鑼鼓作為了伴奏鑼鼓,出現了昆曲京鑼現象。
三、結論
綜上所述,昆曲自明朝出現,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在幾百年中,昆曲既經歷過繁盛時期,也經歷過低谷時期,而鑼鼓作為昆曲演奏中的重要伴奏器樂,其隨著昆曲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昆曲中的鑼鼓由弋腔鑼鼓轉變?yōu)楝F如今使用的京鑼可以說是昆曲發(fā)展的大勢所趨與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趙文怡.京劇鑼鼓點運用與分類探微——以京劇《野豬林》鑼鼓運用為例[J].中國音樂,2014(01):132-139+214.
[2]耿連軍.京劇鑼鼓的傳承與出新——由“中國新交響音樂會”引發(fā)的思考[J].戲曲藝術,2015,36(03):136-137+140.
[3]朱為總.昆劇鑼鼓的歷史嬗變──從“昆戲京鑼”現象談[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03):52-55+5.
作者簡介:王凱(1991-),男,漢族,籍貫上海,學歷大專,國家三級演奏員,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研究方向為昆曲板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