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柳 韓煒 范睛睛
摘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間傳說不能只在相關區域口口相傳,更需要發揚光大,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人、對自然的獨特認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進行美化,形成視覺美感,以繪本的形式創作出來。
關鍵詞:遼寧;民間傳說;繪本;形式;創作
民間傳說是人民群眾共同創作并口頭傳播的傳奇散文,主要介紹歷史人物、事件以及地方名勝古跡或風俗習慣。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點,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家鄉特有的情懷,還加深了人們對祖國大地的依戀情感。遼寧省作為一個沿海省份,海島資源豐富,是諸多海內外游客的觀光勝地。為了遼寧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許多關于海島的民間傳說無疑是遼寧省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繪本是進行文化傳播工作的重要載體和橋梁,旨在把抽象民間傳說具體化。民間傳說繪本中角色形象需要體現一定的性格特點,場景創作需要特定的地域性文化作為支撐,只有這樣,繪本才會更加豐富飽滿,引人入勝。
一、圖像的符號化表達
盡管繪本與動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前期的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動畫里面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突出的代表符號,這些符號化圖像特點暗示了他們獨特的性格,繪本也應如此。如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創作的《千與千尋》。主人公千尋有著圓圓的臉,和瘦小的身體暗示著她是一個天真、稚嫩并且有點膽小的小女孩,鍋爐爺爺長出了六只手臂暗示了他的工作量大,也是為了抓藥。安東尼·布朗的繪本《我爸爸》中,主人公有著溫柔的眉眼,嘴角時常掛著微笑,厚實的肩膀,穿著暖色格子的外套,這些都是主人公性格特點的符號化表達,讓讀者感受到了一個溫柔且強壯的父親形象。由此可見這種符號化的表達方式可以與讀者進行某種交流,值得思考和借鑒。
與符號密切相關的是人們的心靈活動。在遼寧海島民間傳說繪本中,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現、肢體動作的形式以及人物的穿著和地方性特色建筑都是“符號化”的表現方面。依照不同的民間傳說,人物性格的不同特點,“符號化”的表達方式也會不同。這些要以平時在生活中的細微觀察作為基礎,以讀者心理來思考創作中遇到的問題,使圖像符號化表達成為繪本里的共識性元素,引發讀者共鳴。
“符號化”的應用法則,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夸張性。角色表情,肢體動作,外貌特征,職業特點的夸張性,有利于塑造特點鮮明的角色形象,喜怒哀樂都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精簡性。在總結特點的時候要少而精,抓住角色其精髓,讓每個角色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征,獨一無二,帶給讀者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二、以文化底蘊為支撐的元素
徐麗瓊的繪本《團圓》就很好地把我們春節的地方性習俗和地方農村的建筑風格特點結合現代生活內涵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繪本用了中國畫的透視方法“三遠法”,畫面里的意境很有藝術感。一些中國山水畫的技法,一些適當的留白,把讀者帶進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氛圍里,給予了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在細細品味這種習俗文化之余,更多的是與主人公深度的情感共鳴。
民間傳說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人、對自然的獨特認知,飽含了地區人民對生活的態度和看法。就拿東北文化來說,從剛開始的漁獵到后來的農業耕作,在生產工具的不斷演變中沉淀出濃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城市文明發展的根基,茶余飯后一些奇妙科幻的民間傳說也隨之而來。被譽為“東方魯爾”的遼寧就是典型的代表,遼寧省海域廣闊,海島眾多,在大大小小的海島上流傳著許多光怪陸離的民間傳說。這些都是支撐遼寧海島民間傳說繪本的重要元素。
在繪本的創作中,人物的服飾,說話方式和行為習慣都可以體現出該地區的文化底蘊。文化元素更好的應用到我們的繪本里其最終的目的就是引領著讀者走進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地區,體會這種地方性文化特有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接受地方性文化的熏陶。無論是對讀者自身知識的增長還是對地方性文化的宣傳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也是繪本“軟文化”輸出的重要表現。
將文化底蘊應用為畫面元素的方法,就是風格化。借鑒大量的遼寧海島地方特色美術風格,提煉出最能表現海島文化的幾種元素,掌握住該地區色彩搭配習慣和紋樣點綴的樣式,靈活運用各種版式是創作風格化的必要條件。以強大的文化底蘊作為繪本的支撐,能夠達到宣傳與發揚地方性文化的目的。
三、結論
在遼寧海島類民間傳說繪本創作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讀者在閱讀繪本中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更好地傳遞遼寧海島文化。圖像的符號化可以更好地調動讀者的積極性,以文化為元素的畫面創作可以在繪本中進行文化軟輸出。用這種有特點的圖像符號以及有趣的繪本畫風,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遼寧海島文化,提升本地人民的鄉土情懷。
參考文獻:
[1]王怡飛. 民間傳說題材動畫創作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7.
[2]韓曉時.遼寧十大名島[J].蘭臺世界,2011(23):78-79.
[3]趙文珍.《千與千尋》中蘊含的日本傳統文化[J].宿州學院學報,2011,26(3):47-49.
本文為大連海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校級項目《遼寧海洋民間故事繪本創作研究》,項目編號:201910158003。
作者簡介:崔艷柳,大連海洋大學;韓煒,大連海洋大學;范睛睛,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