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施工現場中如果排水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積水不能及時排出,對預埋件、鋼筋產生侵蝕,地下混凝土結構長時間浸泡在積水中易對工程的質量和壽命造成影響,嚴重時還會有返工等現象的發生,不僅延誤了工程施工工期,同時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為了提高基坑降水的安全性和施工效率,研制一種可以適應現場復雜的施工環境,同時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的穩定的新型排水裝置,即富水地層毛細原理基坑降水施工技術。
關鍵詞:富水地層毛細;基坑降水;施工技術
一、工程特點
(一)使用本裝置降水,無須施工人員在基坑內作業,抽水泵不需要放在水中,降低了人員操作安全隱患,避免了對人員造成觸電傷害。
(二)采用毛細降水原理,對環境無特殊要求,可以用于抽取任何程度積水,解決潛水泵無法完成的淺水區排水,而靠人工排水勞動效率低的問題。
(三)防止異物進入的鋼絲網、箱體、頂絲、吊耳等材料,可以使用現場廢棄材料制作,實現了對工地廢棄物的二次利用,減少了施工垃圾的排放。
二、工程適用范圍
第一,富水地層毛細原理基坑降水施工工法適用富水地層基坑開挖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工程中,適用于基坑底部相對平整,無流沙現象的地質環境。第二,富水地層毛細原理基坑降水施工工法最佳適用于基坑底部淺層水疏干。
三、工藝原理
第一,在箱室內裝滿海綿,在毛細原理的作用下室上部分形成負壓環境,將滲入的水吸入箱內并抽離;箱室底部裝有鋼絲細網,既能保證水的通過又能防止異物的流入。第二,使用時調節裝置底端的頂絲,使箱體下壁浸入水中,即可完成吸水從而達到低位機械排水的目的。
四、工程操作要點
(一)測量放線
根據基礎外邊線放出排水溝位置線,用白灰灑出線位。
(二)集水井施工方法
第一,由于本工程的排水溝較深,在沒有及時抽走的情況下只可以裝120多立方的水,考慮設8個集水井。第二,集水井的尺寸為2000×2000×1800,井內側用1:2.5的水泥砂漿抹灰。
(三)挖溝
第一,根據放的線位進行開挖,排水溝深800mm,故可不考慮溝底放坡;第二,集水井比溝底低1m,每20-30m設置一個,水泵放于集水井內進行抽水;第三,每段排水溝開挖完成后立即澆筑墊層砼,排水溝的墊層為C15;第四,按照磚砌體的規范進行施工,注意垂直度、平整度、灰縫等基本要求。
(四)排水裝置加工
第一,箱體總體材質選擇刷漆后的普通碳鋼,箱體整體形狀選擇使用圓柱體形,箱體下壁直徑為50cm,高度為50cm,出水部分防倒灌裝置采取逆止閥,箱體內吸水材料選擇海綿,箱體下壁材質選擇鋼絲細網,調節方式選擇頂絲調節,搬運方式選擇吊耳式;第二,動力設備選擇井點降水泵,井點降水泵的最大長度為130cm,最大寬度為40cm,最大高度為60cm;第三,輸水管道為內徑為50mm的透明鋼絲軟管。第四,移動方式采用尼龍材質的可剎式萬向輪,框架材質選擇槽鋼,存儲箱體的形狀選擇為方體形,寬度為100cm,高度為60cm電纜存放工具選擇電纜滾筒;第五,材料準備:需要購買的材料有逆止閥、可剎式萬向輪、海綿和吊耳,井點降水泵、透明鋼絲軟管、鋼絲細網,其余材料從施工余料中尋找。對各部件所需的制作材料進行加工,槽鋼、普通碳鋼板、不銹鋼管的下料與打磨,按照圖紙設計將槽鋼進行焊接構成存儲框架,并對焊口進行打磨清理;將普通碳鋼板根據圖紙設計進行安裝焊接形成蓄水箱體,并對箱體上壁進行鉆孔。
1.蓄水箱體組裝及吸水裝置安裝:對普通碳鋼板進行下料及打磨,組合安裝裝置箱體;吸水裝置海綿的裝填,海綿必須充滿整個箱體,無縫隙也無多余,箱體下壁安裝鋼絲細網。
2.出水裝置安裝與電纜滾筒組裝:出水裝置將不銹鋼管連接逆止閥,用生料膠帶纏繞接口,另外安裝時注意介質流動的方向與閥體所標箭頭的方向一致;出水口處安裝鋼絲細網,安裝牢固可靠;焊接出水管,使框架與出水管之間緊密貼合;焊接電纜滾筒的筒體與支座,使滾筒可以穩定放置。
(五)安裝排水裝置及降水
第一,排水方法確定并完成后,安裝潛水泵、排水管;第二,配制配電盤,安裝電閘箱,接通電源;第三,點動潛水泵開關,觀察潛水泵正反轉,必要時進行調整;第四,連續排水。
五、質量措施
第一,抽水設備應進行定期保養,降水期間不得隨意停抽;第二,注意保護井口,防止雜物掉入井內,經常檢查排水管、溝防止滲漏,冬季降水,應采取防凍措施。第三,降水監測與維護期,宜待基坑中的基礎結構高出降水前靜;第四,水位高度即告結束;當地下水位很淺,且對工程環境有影響時,可適當延長。
六、結語
廣泛應用本技術,排水效果滿足使用要求,其操作性、實用性、便攜性及安全性能等各方面均符合要求,改變了高水位使用潛水泵排水,低水位使用原始工具人工排水的現狀。在使用效果、經濟性、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一致認可。在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GB50202.
[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S].JGJ120.
作者簡介:盧思麗,海峽宏基建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