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鈺
摘要:藏族服飾是盛開在中國雪域高原上的一株神秘之花,它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自然與人文的變換之后, 依然顯現著強大的生命力,整體顯現著一種樸實的自然之美和雄渾的陽剛之美。探究厚重藏裝的符號性與特殊性,探析藏裝的變革歷史。從夸張的形制結構、強對比的色彩、配飾等角度解析藏裝元素。
關鍵詞:藏族;藏族服飾
藏族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藏裝幾千年來受到人文、地域、政治、宗教等影響不斷發展至今,吸取多民族文化精華,色彩豐富、款式大氣、配飾華美。圖丹大活佛說:“寓意了深厚佛學思想的高原藏族服裝與服飾,無論從實用性,還是藝術諸多角度去解析,都充滿了神奇魅力,它的美、它的獨到功能,跨越了時空,超越了時尚,多樣性的研究價值,還將深刻地影響世界。”目前藏族人民流通較多的服飾有兩類:藏族傳統服飾和現代流行服飾。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的實用性不僅僅局限于最初的護體和保暖,所涉及的意義和功能以及使用都逐漸多元化。民族服飾本身只有通過不斷隨著時代的變遷、潮流的更新,不斷調整和設計,才能最大程度保留民族服飾本身的特性和魅力,不斷流傳。
一、藏裝的歷史變革
藏族傳統民族服飾本質上是藏族歷史、政治、人文的百科全書。這本百科全書的發展歷程囊括藏裝的時尚、美觀、實用功能,同時反映了藏族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難發現,藏裝的發展正是通過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并不斷壯大自身的服飾特色。通過不斷的文化交流,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吸取其他民族的特色,逐漸形成我們所看到的藏裝。
(一)吐蕃時期
西藏政治文化相對開放的時期是:松贊干布至赤祖德贊統政的一百多年。為了西藏疆域的統一盡快統一,文化藝術由此榮生。期間吐蕃交流了很多國家,有波斯古國、唐王朝、中亞和西亞,還有南方的古印度。松贊干布時期開放的文化氛圍,廣泛汲取他國的精髓,從法律、宗教、手工業、醫學、習俗、農業、畜牧業等方面學習。不僅如此還以通婚的方式與象熊王魯米加和親,迎娶公主魯托滿,隨后又從尼泊爾贏取尺尊公主,不斷增加與各國的友好交流,又興趣了文成公主。實現了漢族和藏族服飾文化的深層次交流。通過不斷交流和親學習,逐漸形成自身的民族服飾特色。
尼泊爾和吐蕃當時的文化交流在松贊干布統政時期達到高潮。從公元前就開始的宗教、文化、貿易。藏族絢麗奪目的藝術品追根溯源可以到泥婆羅國。這個國家手工業非常發達,松贊干布曾將該國最好的工匠請到吐蕃,制作了很多精妙的藝術品、日用品、建筑。唐卡在這個緣由的驅使下得到了迅速發展。文成公主的和親更是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經濟文化交流。一直到今天,地位稍高的藏族人仍舊喜歡穿綢緞,戴無翅白帽,穿軟底皮靴。不僅如此,文成公主帶了大批工匠,指導當地婦女進行紡織改良。現在符號性的氆氌等技術就是文成公主傳過來的。
(二)清朝以后
公元1636年以后,藏族服飾受到滿族的影響較大。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藏族的貴族,服飾發生轉變,開始穿衣色彩絢麗、穿著馬褂等。特別是貴族的女性開始穿著格紋長袍,對于服裝功能性審美逐步增強,更加注重穿著的典雅性。
(三)改革開放以來
改革開放以來,藏族人民的穿著方式在逐漸發生改變,逐漸漢化。年輕人開始對于服裝有便捷、舒適、時尚的需求,藏族服飾因此也受到潮流的沖擊,不斷吸納新的服裝文化。
二、藏裝元素探索
藏族服飾是藏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質文化,同時也是藏族審美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和美化生活的作用,同時體現了藏族審美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一個盛開在雪域草原上的民族,歷經滄桑,經歷漫長的歲月依舊綻放美麗,凸顯著強大的生命力。藏族服飾本身具有極強的符號性和民族特色。美的直觀,常被比喻成盛開在高原上的格桑花。華美不失質樸,粗獷又不失厚重,繁縟且不失生動。藏族服飾在外部美感傳遞的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傳遞。
(一)夸張的形制
藏裝的結構與古羌服飾極為相似,具有腰部肥大、大襟、束腰、長裙、右衽等特點。結構多樣化,長短搭配,層次分明。搭配的層次是從功能性上考慮,藏區的人們大多選擇長短不同的服飾混搭。不僅突出藏裝的特色,而且這種結構的服裝巧妙的符合現代審美,大多層次感濃郁,束腰極為體現個性,符合黃金分割原理。由于生活的周圍環境、生活的方式,對美的態度,宗教信仰的影響,藏族服飾體現出了自由、熱愛自然、崇拜神靈、夸張豪放的風格。從藏族服飾的結構上來說,看上去都是不對稱的,但又布局嚴謹,生活習俗與地域差異使得服飾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二)色彩的寓意
藏族人認為,菩薩的是神圣的。而紅黃藍綠白又提取于菩薩,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濃厚的宗教意蘊。如果去過西藏印象最深的印象就是幫典,即女性的圍裙,不僅具有裝飾作用,還有御寒的作用。在這個言語自由,國家安定的年代,也有不同于此說法的,另一種則認為這些基調色彩來源于山川大地、河流樹木等等世界萬物的模仿和感受。越是去深究,越是覺得藏族神秘,耐人尋味。
把色彩與佛教教義、自然萬物相聯系。簡單地說,紅、藍、白、黃、綠等色在佛教教義中可擬化為風、火、地、水、法,在自然萬物中可比對為藍天、雪山、大地、江河、空間對比色是一大常用配色,例如紅色和綠色、黃色和紫色、黑色和白色。圖案經常出現在袖口領口處,多用金銀線刺繡,非常顯眼,明暗關系處理得很好。紅與綠的碰撞、藍與橙的交織、黃與紫的互補等等一些強烈對比使得服飾變得有趣。色彩有一種排列規律即:藍色、綠色、紫色、青色、紅色、黃色、白色。由這七種顏色組成色帶作為裝飾,最終大面為中性色起緩和作用。藏裝用色大膽,色彩純度高。幫典就是一大民族特色。很多圖案已經被現代服裝所認可,可以突出服裝的神秘感和個性,彰顯與眾不同的同時,也帶有愿一切順利的精神寓意,屬于雙重設計。
(三)華美的配飾
配飾的豐富源于藏族當地那些游牧的生活習慣,需要遷徙的牧民為了方便常把家中財物串起來掛在身上以節省空間,久而久之這也成了一種習慣,或者說是一種風俗。金銀、松石、貝殼、瑪瑙和翡翠等等配飾常常組合而成佩戴在身上,凡是可以展現美的材質,藏族人民都會很好地利用起來。配飾襯托服飾更加華美。配飾的形制也非常有趣,園中有方,曲中有直。形成堅韌中不失簡潔感,又凸顯出神秘感。
藏族人民崇尚自然的裝飾風格,藏族對金、銀、天然珠寶的審美表現,不屬于現代社會的“審美”。從意識形態上看,藏族人民的審美活動也與宗教、歷史和社會實踐活動交織在一起,其審美內涵具有象征意義、宗教意義和身份意義,決定了藏族人民的社會心理和審美情趣。格羅塞認為,人體裝飾藝術首先是它的宗教意義、民俗的實用價值,而悅目的形式只是實際而重要的生存需要中的一個次生品,只是后來裝飾的實用功能漸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而愈加發揮著美化生活的功能。
配飾的作用不僅僅是裝飾,也是地位和財富的體現。最受歡迎的就是“巴珠”,是一種由綠松石和紅珊瑚做成的頭飾。還有“町瑪”,是一種帽子。由棕藍色彩線氆氌制成,這種頭飾很擬態化,是婦女們為了模仿孔雀頭冠而誕生的配飾。配上珍珠和珊瑚制作而成的耳飾,兩者呼應,就像真的孔雀一樣。還有一種極為復雜的頭飾:“梅朵”。創始者是格薩爾王妃珠牡,據記載珠牡是個用色大師,對于色彩的掌控能力強,注重配飾的華美。這種頭飾用料復雜,由金銀、青銅、貓眼石、紅珊瑚等材質制成,頗顯華貴。
三、結語
藏裝體現了地域的功能、裝飾、文化內涵、舒適程度等特點,它傳承了數千年的地域風俗、精神寓意和風宗教信仰等。藏族人民因地制宜、不斷吸納優秀文化,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服飾藝術,驗證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服飾文化,也是世界服裝史上的重頭戲,人類服裝歷史的一部分,見證了這個民族的興衰與發展。
追根溯源,進行藏裝各方面的探析,是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參考。拓寬設計思路,豐富靈感庫。首先,藏裝的標志性特征是獨一無二的,經歷幾千年發展與沉淀,非常大氣。不僅具有自己的風格化,且實用性高。切合實際設計是不會出錯的。其次,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藏裝自身的發展,藏裝的神秘感在慢慢消失。現代社會應該高度重視這一現象,重視藏族服飾在發展和創新的環境中生存。古老的裁剪工藝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工藝。這也印證了藏裝問文化本身得到了傳播。但與此同時應該警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在創新的同時保留原有的強大魅力。
參考文獻:
[1]王麗琄.藏族典型服飾結構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3.
[2]李采姣.論藏族服飾的藝術特色[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25(6):119-123.
[3]田芳,其美卓嘎,東知布甲.略論藏族服飾的變遷與傳承[J].西藏科技,2012(5):13-14+17.
[4]李玉琴.藏族服飾的美學分析[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2):46-53.
[5]李玉琴.藏族服飾吉祥文化特征芻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9-54.
[6]魏新春.藏族服飾文化的宗教意蘊[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44-4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