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文房四寶,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耀眼瑰寶。墨是文房四寶里最早出現的,墨的出現,使原始人類告別了結繩計事的記錄方式,開始了文字符號的文明時代。
關鍵詞:墨;松煙;上黨
一、墨的出現
墨,最早以天然原料出現,用天然石炭制成,到了秦漢時期,人工墨出現了,主要是松煙墨,是將墨用手捏合成小圓塊“墨丸”,沒有制成錠,使用時不能手持著直接研磨,必須用研石碾壓。東漢時,由于紙的發明、書畫的需求,促使墨也有了較大的改進。這時發明了墨模,經過壓模、出模等工序,墨質堅實而且形式規整。墨丸改進為墨錠,可以執握著直接研磨。漢代已形成了全國制墨中心在今陜西省千陽縣叫喻麋墨,靠近終南山,山右叢生松樹,松枝燒出的煙料適合做墨。
二、上黨松煙墨的歷史
長治,“居太行之巔,與天為黨”,所以稱上黨。炎帝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食五谷,制耒耜” ,開創了農耕文明,還首創了文字書法,被稱為“八穗書”。唐·韋續《五十六種書并序》:“炎帝神農氏因上黨羊頭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書,用頒行時令。”因炎帝作“八穗書”,作為書寫必用品的古墨必然開始產生。上黨地區進行人工制墨也在秦漢時期,唐代則為鼎盛時期。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444—505)在《扇上彩畫賦》贊曰:“粉則南陽之鉛澤,墨則上黨之松心。”由此可見,上黨墨在南北朝時期已久負盛名。上黨墨鼎盛的原因,除了其特殊地理條件下生長的松樹做原材料外,還在于長治人的精心制作,使上黨墨獨步天下,名揚四海。宋代晁季一所撰《墨經》在論及優質松煙產地時說:唐則易州、潞州之松,上黨松心尤先見貴。20世紀七十年代,新疆吐魯番市曾出土過一挺唐墨,為牛舌形,墨面正中就有清晰的陰文“松心真”三字。
三、上黨碧松煙的巔峰
唐景龍年間,李隆基來到上黨任潞州別駕。他在此興建德風亭、圣瑞閣,廣集文人墨客,登樓詠賦,所需墨錠甚多。李隆基遂下令松煙墨的主要產地上黨縣(后長治縣、今長治市上黨區)加快生產,加大產量,并精心調配,在松煙墨中添加香料,使制造工藝日臻完美。明代學者王象晉在《群芳譜》記載,景龍初,“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調粉,作御墨,曰‘龍香劑”。元代著名史學家陶宗儀在《輟耕錄》中記載:“宋熙豐間(1068-1085年),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當代學者林歡在《“龍香”墨考》(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三期)一文指出:“‘龍香品名的形成地點在潞州,而唐代的潞州正是當時墨的主要產地。”
唐天寶年間,張司馬向李白贈送上黨松煙墨,喜不自禁,欣然揮筆寫下了《酬張司馬贈墨》一詩:“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黃頭奴子雙鴉鬟,錦囊養之懷袖間。今日贈余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唐書》記載 :“唐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土貢貲、布、人參、石蜜,墨。”南宋鄭樵所著的《通志略》記載: “潞州貢墨、人參、花蜜、菟絲子。”宋末元初著名學者馬端臨在其所著《文獻通考》中記載:“宋潞州昭德軍士貢人參、蜜、墨。”明《潞安府志》記載:“長治令張,名主敬,《論物產》曰‘貨則鐵、鉛、墨。舊志有紗、墨、鉛。”
四、上黨松煙墨的沒落
宋金時期,由于北方連年戰亂,經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宋朝都城的南遷,大量手工制造業也隨著南移,上黨地區的制墨業如同陶瓷業一樣,難逃厄運,墨坊被毀,墨工南遷,從此一蹶不振,漸漸淡出歷史舞臺。清乾隆《長治縣志》記載:五龍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高二百二十丈,盤距十六里……環山胥茂松,冬夏蒼翠。李白所謂上黨碧松煙也。
五、總結
上黨松煙墨在歷史舞臺上,有著濃厚的一筆,其代表了古上黨甚至北方的手工業的巔峰,貢墨橫跨唐宋兩朝,見證了唐宋經濟的繁榮和南遷,特別與歷史名人唐玄宗和李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所以上黨松煙墨在歷史上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林歡.“龍香”墨考[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3):56-63.
作者簡介:李云步,山西上黨碧松煙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