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一座宏偉的石刻藝術寶庫,它首次開鑿于北魏時期,主要發(fā)展于實力強盛的唐代。因此,龍門石窟直觀地展現了北魏、唐朝等多個時代的工藝美術與思想文化。本文通過對龍門石窟現存比例最大的北魏與唐代洞窟差異的比較,探索兩朝代造像藝術的特點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貌的差異。
關鍵詞:龍門石窟;石刻造像;藝術設計
一、引言
古稱“豫州”的河南地區(qū)自古見證了多朝興衰、城垣相疊。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的龍門石窟不僅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石刻藝術寶庫。石窟中北魏與唐朝時期所開鑿洞窟數量最多,細節(jié)存留完整,因此本文主要圍繞北魏與唐朝洞窟中造像造型特點進行探究,并嘗試結合同一時期造像文物來分析其演變原因、發(fā)展過程及對后世工藝設計的影響。
二、北魏與唐代龍門石窟造像造型差異
由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洛陽又為東漢與北魏都城,因此它成為當時佛教發(fā)展的中心地域。北魏拓跋弘崇尚佛教,為鞏固統(tǒng)治定都洛陽,極力推行漢化政策,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一階段就在此時。時至唐朝,開放包容的思想將文化推向繁榮,多種宗教都曾在唐代大放異彩。武則天信奉佛教,捐銀兩繼續(xù)修繕龍門石窟,貴族們紛紛效仿,由此龍門石窟再度得到輝煌發(fā)展。在龍門山中,北魏與唐時造像鱗次櫛比,其造型差異展現著兩個時代不同的社會風貌與審美標準。
(一)造像面容差異
北魏時期所開鑿洞窟以古陽洞與賓陽中洞二者最具代表性。賓陽中洞正壁主佛為釋迦牟尼,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這幾尊造像面容嚴肅,五官精致。由此可見,北魏時期造像工藝已較為發(fā)達,也反映出孝文帝為促進少數民族漢化所實行的政策——由游牧民族粗獷的風格逐漸轉變?yōu)樯钤诎捕ㄖ性陌傩账瞥绲募氈律鷦拥乃囆g風格。
將賓陽中洞與唐代敬善寺對比時發(fā)現,北魏造像依然極具其時代特點:佛像較為清瘦、耳輪廓線條堅硬、鼻部與眉骨挺拔,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面容特征。除石窟佛像外,龍門博物館所展出的北魏人俑也具有同樣的造型特點。而敬善寺造像則面若銀盤、天庭飽滿,目光溫和生動,符合唐代因經濟發(fā)達、思想開放而衍生出以豐腴為美的理念。
(二)造像動態(tài)差異
在石窟的兩千余洞窟中,造像或坐或立,有許多共同之處;然而在其雕刻細節(jié)中,也可發(fā)現北魏與唐代工藝技法的細微差異性。
以北魏最早開鑿的古陽洞和成于北齊的藥方洞來看,兩尊主佛均為坐姿,頭頸肩部弧度較大、轉折明確,具有肅穆莊嚴之態(tài),令人心生敬畏。這種造型特點一方面由于北魏社會發(fā)展程度低,百姓無法安居樂業(yè),處處充斥拘謹與保守,因此造像刻板端正;另一方面因為技法原始、工具簡略和統(tǒng)治階級未完全擺脫粗獷的思想風格,使造像藝術還無法實現圓潤的肌肉感和較為準確的人體比例。
至唐代,以武則天傾力支持所開鑿的奉先寺為例,對佛像造型動態(tài)把握的技巧愈發(fā)成熟。大盧舍那像龕中的造像在體態(tài)、動作、比例上都透露著溫和優(yōu)雅的美感,向觀者展現出親和力,仿佛無論身處于佛前任何方位,佛祖都在慈祥相望。盛唐的造像工藝在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吸收著異域佛教的藝術表現技法,也在不斷融入漢人的信仰與寄托。在唐代時期的佛教藝術成就中,除龍門石窟外,更有大批人俑藝術品出現,它們色彩瑰麗、造型生動,將工藝美術推上史無前例的高峰。
(三)造像服飾差異
北魏時期文人志士向往自由灑脫的生活狀態(tài),在他們恒久的追求下,社會對于衣著的審美要求逐漸形成獨特的魏晉格調,服飾樣式轉變?yōu)殚L衣寬袖,衣帶飄搖,甚至袒露臂膀的簡約風格,輔之以清瘦為美的思想,使北魏無論書畫文學或造像作品都在努力營造人物優(yōu)雅飄逸的風姿。如皇甫公窟、蓮花洞中的主佛造像,服飾特點皆為衣袂寬大自然垂下、衣長較長覆于蓮花座上,整體風格簡約大方而無配飾。即使造像中的衣褶處理用線較為硬朗,但細節(jié)刻畫之豐富也足以表現衣著的紋理質感。
發(fā)展至隋唐,造像服裝出現了多種樣式。相比前朝,唐代商業(yè)繁榮,外交自信開放,服飾材料充沛、樣式與異域風格相融合,涌現出大量精美的服裝飾品。以奉先寺二菩薩的盛裝為例,下裝刻有繁復的花紋,上著當時十分流行的高腰束胸裙裝,腰部、頭頸都佩有裝飾物,包括寶冠、瓔珞、輕紗材質的披帛等。唐代造像不僅展示了千年前唐朝華麗精巧的服飾特色,同時也從二菩薩塑像反映出這一時期女性的自信神韻和社會地位。
三、結語
無論是奉先寺的大盧舍那,或是萬佛洞中萬尊小型佛像,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彌足珍貴的元素,引導著中國藝術設計的發(fā)展,形成別具一格的傳統(tǒng)復古、時尚國潮等風格。設計是民族的、文化的。一方面,中國現存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是沉淀數千年、融匯歷代人民智慧的瑰寶,蘊藏著華夏民族深刻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另一方面,傳統(tǒng)文化元素有其獨特的意境美與吉祥寓意,運用于現代設計中能夠形成別致的中式美感、中國風格,在世界設計之林中獨樹一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與應用將為我國藝術設計產業(yè)提供綿綿不絕的驅動力,使其發(fā)展更加迅速、全面且多元。
作者簡介:田潤雨,山東大學(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