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越來越高,音樂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交響樂、室內樂、弦樂重奏等不同的器樂形式走進了我國的大眾。中音提琴雖不是最為常見的樂器,但在交響樂團的眾多樂器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音提琴是提琴家族中重要成員,起源于歐洲的十五世紀左右,源于歐洲的維奧爾琴,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繼承了維奧爾琴的音色,至今中提琴仍然是大眾視線內喜聞樂見的樂器之一。
關鍵詞:中提琴;起源;發展;舞臺
一、中提琴的起源與發展
16世紀末中音提琴出現在歐洲的音樂舞臺,中提琴產生的前身樂器是歐洲古老的樂器——維奧爾琴。中提琴保留了維奧爾琴的音色純美、有人聲鼻音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發生了變化,西方的制琴工藝也在不斷進步,在這一過程中小提琴的發展較為迅猛,從眾多弦樂器中脫穎而出,演奏技法的不斷進步,使得小提琴在演奏上更加自由奔放,小提琴也變成了獨奏樂器和主調樂器。中提琴在這一過程中一直保持原貌,直到現在我們聽到的中提琴的聲音還是古老的幾百年前的溫潤音色。
自16世紀末,中提琴頻繁地出現在了管弦樂團中,小提琴的發展迅速與中提琴的半停滯式發展之間并不矛盾,小提琴音色高亢明亮,追求高難度演奏,是管弦樂團中的最重要樂器之一,主要擔負著樂團中高聲部的演奏。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樂團中則擔任著厚重的低聲部的演奏,而中音提琴正是由于其溫潤的中聲部音色,在整個樂團中把高亢的小提琴和低沉厚重的大提琴與低音提琴聯合到了一起,使得整個樂團的音色更為融合。
17世紀以前的中提琴,在自身樂器的發展過程中一度走入尷尬的局面,中音提琴的形制比小提琴要大,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要小。由于小提琴在這一過程當中一直改良和發展,形制沒有完全得到固定,從而致使中音提琴無法確定本身的形制,又不能調整,如果調大,音色過于低沉,演奏技巧過于復雜。如果變小,音色則更靠近于小提琴,在整個樂團當中無法起到音色的融合作用。但中音提琴存在的意義一直沒有得到否定,依然在樂團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直至18世紀中葉,中音提琴以其獨特的音色越來越得到作曲家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為中提琴進行獨奏曲目的創作,這使得中音提琴不再以一個單純的伴奏樂器面世,中音提琴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變為了獨奏樂器。斯塔米茲,伯遼茲等等作曲家音樂家為中提琴譜寫了許多作品,這些偉大的音樂家也為中提琴定下了一個基調:不追求小提琴華麗敏捷的技術表現,而追求寬廣深邃豐富的音色,為以后中提琴的發展埋下了深厚的基礎。
直至19世紀末,歐洲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特迪斯設計制造了十六又四分之三英寸的中提琴,中提琴的最終形制才得以確立,也是在這一時期,中提琴演奏者和研究者越來越多,中提琴才開始以伴奏樂器和獨奏樂器雙重身份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二、中提琴在中國的發展
在眾多的西方弦類樂器中,最早傳入我國的是小提琴,小提琴于清朝初期傳入我國。由于是西方樂器,小提琴在前幾百年中都是在皇宮高墻內進行演奏,而沒有走入中國民間。真正走入民間的時間是十九世紀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把清政府緊閉幾百年的大門重新打開。西方傳教士的宗教傳播和宗教學校的建立,才使得小提琴傳播到中國民間。從這一點而言,中提琴傳入我國和小提琴的時間是極為接近的,中提琴也是19世紀末傳入我國的,并和小提琴傳入我國有著同樣的時代背景。
我國最早有關中提琴的記載則始于1922年的上海工部局樂隊,上海工部局樂隊是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是最早的一只西式職業樂隊,大部分的樂隊成員都是歐洲人。由于二戰逃難的歐洲音樂家、俄國音樂家在這個時期不斷地加入樂隊,其中就有像普度世卡這樣杰出的中提琴演奏家,對于中提琴在中國啟蒙和專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時候,上海和東北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中提琴的身影,雖然中提琴在中國的出現并沒有引起中國音樂界的轟動,抑或說沒有得到重視,但未中提琴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傳播奠定了基礎。
二戰結束以后,新中國的成立,世界局勢得到穩定。很多在中國的中提琴演奏家們回到了自己闊別多年的故鄉。中國的中提琴藝術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十年浩劫,經濟,文化,藝術受到政治的影響。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中提琴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國大地,百業待興的中國開始重新出現在了世界的舞臺,閃爍在世界的東方。中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國音樂界廣泛認識到了中提琴藝術的薄弱,并開始對外邀請世界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來華進行長期的講座和教學。1983年,美國著名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約翰·格雷厄姆曾對中國進行了近半年的學術交流訪問。2000年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中提琴教研室。2004年,成立了中國音協中提琴學會,舉辦過多次全國中提琴比賽。2007年上海音樂學院成立了我國第一支具有專業的中提琴室內樂團。
近些年來,隨著中提琴教育的不斷完善和進步,隨著留學西方中提琴留學生的歸來,我國的中提琴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狀態。我國的中提琴藝術也和世界進行接軌,越來越多的國際舞臺上出現了中國中提琴演奏家的身影。
參考文獻:
[1]張蓓蓓,楊寶智.弦樂藝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蘇]C波尼亞托夫斯基.中提琴藝術史[M].吳育紳,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任怡蓉,蘭州交響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