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桐
摘要:本文通過小提琴演奏大師帕爾曼和希拉里對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兩個演奏版本的詮釋的不同,試圖在演奏大師高水平二度創作的個性現象中尋找普遍性的規律。
關鍵詞: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帕爾曼;希拉里;比較
一、希拉里與帕爾曼的概述
《紐約時報》對希拉里的評論:“演奏充滿理性,富于音樂感,韻味高貴而有個性。”,還被《時代》譽為“全美最佳”年輕古典音樂家①。最先教授希拉里小提琴的老師是克拉拉·貝科維奇,10歲跟隨費城科蒂斯音樂學院的老師亞希查·布羅茨基學習,希拉里把她固化的琴風就稱為“貝科維奇夫人和布羅茨基先生”,布羅茨基是歐洲大師尹薩依的學生,尹薩依又是法比學派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希拉里就成了尹薩依的徒孫,所以演奏風格偏于歐洲小提琴的風格。
帕爾曼天賦異稟,僅用了八年的時間完成了小提琴專業課程中全部重要的練習曲的演奏,同時還掌握了大量高難度的經典的小提琴作品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師依沙·海菲茨曾經這樣說過一名小提琴家得具備那種“斗牛士的勇氣;夜總會女經理的精力;再就是佛教徒坐禪時的那種專心致志。”除了這些,如果再加上馬戲團小丑的那種天生幽默感那就是帕爾曼了。
二、《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雖然布魯赫的音樂創作在門德爾松之后,但《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部樂曲的情感表達上與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有異曲同工之妙,樂曲情感優美而浪漫,旋律性強,旋律上甜蜜中帶點絲絲的憂傷。創作手法上也有新意,形式上也自由,這種新穎的曲式,營造出別具一格的演奏效果。從作品來看,布魯赫本身就是學院保守派,對德意志古典音樂的追求,并向勃拉姆斯學習,一直站在古典主義音樂的立場上。即便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依然保持自我。布魯赫保守、穩健的創作風格及極少的大膽探索,使得他不是那么的名聲大噪。
三、演奏版本比較
筆者就選取兩個較為欣賞的版本:希拉里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指揮安德烈斯-奧羅斯科-埃斯特拉達的現場錄制版本;帕爾曼與東京交響樂團合作,指揮秋田和慶的現場錄制版本。兩位演奏家不同時代,不同年齡段,不同樂派,不同風格,同樣的現場錄制版本,將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一)速度
速度是樂曲演奏的基本要素之一,一般情況下作曲家都會在樂曲開頭標注速度術語,隨著樂曲的發展,情緒的起伏速度也是會有所改變。演奏家在不偏離作曲家本意的基礎之上,演奏家有自主發揮的空間,并以此來達到自己想要的音樂效果。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速度是“Allegro moderato”中庸的快板,4/4拍。通過觀看視頻,計算出希拉里演奏的版本用時837”,帕爾曼演奏的版本用時756”。雖然帕爾曼的演奏時長相對于希拉里的有點短,但帕爾曼的演奏并未顯得匆忙慌亂。
希拉里在演奏呈示部副部45-74小節時,速度相比主部的演奏速度放慢了。帕爾曼在演奏時前后速度保持不變。呈示部主部有較多的琶音、雙音、七連音的出現,在演奏時會有緊張迫切的感覺,但到了副部抒情的地方,出現了一連串氣息悠長的不間斷的樂句,副部主題樂譜標注了“espress”,所以在演奏時要有情感的流露,希拉里在演奏呈示部主部到副部的過程中填入了女性獨有的柔美,在藝術處理上將自己的情感與音樂創作相結合。帕爾曼演奏的呈示部有如潺潺的流水,尤其演奏副部時依靠其特有的優勢,手掌大,手指厚,手腕稍稍動一下,演奏出來的揉弦效果音色都很渾厚飽滿。樂曲情緒緩緩地流出,逐漸達到情緒上的高潮。筆者認為呈示部的演奏,可以將帕爾曼演奏的呈示部主部與希拉里演奏的呈示部副部進行結合,以此達到速度上的收放自如,進退裕如。前后不同的速度,不僅可以給觀眾聽覺效果上呈現不一樣的感覺,還可以給演奏家短暫的休息,為后面的演奏有飽滿的情緒做準備。
(二)力度
引子部分有兩個宣敘調,第二句的力度要比第一句的力度要加強一點,情緒也要更加肯定一點在漸強漸快的推向樂句的高潮之后再漸慢漸弱的舒緩下來。在音樂上有豐富的感情層次。在第二句的演奏上筆者發現兩位演奏家在詮釋作品時處理方式截然不同。第二句一連串的上行音階至G這個音符,之后F、G兩個音來回切換,樂譜有力度記號“>”,力度術語是漸弱。在希拉里演奏時力度是有明顯的漸弱,演奏最后兩個音其中F這個音行駛到中弓,G這個音在速度力度上也有明顯的漸弱直至沒有。但在帕爾曼的演奏中,速度一直保持,力度是一直加強,在演奏G這個音用的是整個下弓,演完這個音符還將琴弓揮出去的趨勢,琴弓走到弓尖是要施加一些外力增加弓毛與琴弦的摩擦,力度的增強就會導致音量的增大。此演奏方式與希拉里的截然不同。
引子獨奏部分結束緊接著就是樂隊的出現,樂隊演奏的第11小節有力度記號“ff”,第12小節的力度記號“sf”突強,第13小節力度記號還是“sf”。按照希拉里演奏的版本,就很容易辨析出第10小節與11、12、13小節力度上的差異。帕爾曼演奏第10小節在力度的加強,可以與整個樂隊在力度上有一個完美的銜接,為樂隊力度上的突強做鋪墊,也將整個樂隊推向一個高度。
(三)弓法弓段
小提琴的演奏需要指法與弓法的配合,弓法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會考驗人的演奏水平,所以合理的弓法能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同時弓法與弓段的分配也會影響實際演奏時的音響效果。在樂曲21、22、29、30小節,兩位演奏家都沒有按照樂譜進行演奏,都有自己藝術處理的部分。在弓法運用上有所不同。樂曲的28-31小節是20-23小節的高八度雙音演奏,沒有其他音符的添加,只是在力度上也有所加強。兩位對樂譜的演奏弓法分弓與連弓進行了改變。兩位對于20小節開頭弓法都改為上弓起。不同就在于希拉里在演奏20-23時弓法的改變,分弓的演奏有利于樂句的劃分。在22小節雙音的不穩定音級結束后在穩定音級得以解決,在23小節三拍的g這個音上站穩,弓法雖有了改變但演奏時還正好是下弓,情緒可以通過揉弦來抒發。
在樂曲56-59小節是一連串的顫音,兩位演奏家演奏時的弓段運用就不大相同,希拉里在演奏時弓段的運用是由短到長,57小節四個四分音符在演奏時,演奏第一個音G時琴弓只走了1/2,第三個音降B用了弓段的2/3,到58小節的二分音符才用的滿弓。希拉里在演奏音符時弓段的運用是能省則省,不會有多余的弓在行走,弓在運行時弓段在慢慢增加,情緒也慢慢地積攢,力度也逐漸增加,直到第60小節的出現,在四拍半的F這個音符上情感得以宣泄爆發。帕爾曼在演奏這一段時,沒有逐漸地增加弓長度的運行,而是從第一個音符F演奏時,就用的滿弓。帕爾曼運用他得天獨厚的優勢厚實的手指按壓琴弦,配以揉弦,再用滿弓進行演奏,就是錦上添花。
四、二度創作
音樂是流動的藝術,不像文學、美術、可以提供直觀的美,音樂是要通過演奏家、指揮家、樂隊的共同配合等方式才能傳達給觀眾,以此來實現音樂的價值。對于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部樂曲就都有自己的見解,在樂曲的速度、力度、弓法弓段上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都是自己音樂風格個性的把握。希拉里的演奏帶著高昂的興致以及年輕人對待世界和音樂的靈感。帕爾曼的演奏更多的是追求作曲家布魯赫的創作意圖的二度創作,帕爾曼的演奏振奮人心,又自然流動富有詩意。
五、結語
每一位演奏家都有自己獨有的成長環境,有不同的音樂審美,不同的社會背景,必然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演奏技法、風格。但首先還是要尊重樂譜,才會有音樂的創造的藝術個性,才會有獨一無二的音樂,觀眾也會從中聽到能讓自己心潮澎湃的感覺。
參考文獻:
[1]韓里.歐洲弦樂藝術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6(04):58-62.
[2]張雄.矚目希拉里·哈恩[J].音樂愛好者.2002(07):11-13.
[3]斯旺蘇堤.伊扎克·帕爾曼[J].音樂藝術.1984(03):92-94.
[4]歐陽時來.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結構特征及演奏[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1):162-168+7.
[5]希拉里·哈恩.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A/OL].[2017-03-13].https://www.bilibili.com/av9140762/
[6]伊扎克·帕爾曼.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A/OL].[2009-03-13].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zOTIxNzcwNA==.html.
[7]劉靜怡.從音樂的審美看音樂表演的二度創作[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154-156.
[8]何振科,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3):31.
[9]宋楠楠.論音樂表演藝術中的體驗與表達[D].吉林藝術學院.2010.
[10]彭美菱.鄭京和與帕爾曼的演奏版本對比分析[D].上海音樂學院.2019.
[11]Music Science; Study data from Carleton College?update knowledge of music science[J].Anonymous.Science Letter.2009.
[12]山壩.小提琴新寵希拉里·哈恩——年青聰慧剛毅而浪漫敏感又靦腆一個引人注目的音樂天才[J].視聽技術,2001(03):78-80.
[13]丁芷諾,唐若甫.希拉里·哈恩向你展示樂感和個性[J].音樂愛好者,2005(6):7-10.
[14]景作人,凌風.英雄之貴在于“本色”聽希拉里·哈恩音樂會有感[J].音樂愛好者.2015(0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