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首詞吟詠雁的愛情,也有這樣一首箏曲表達對雁的憐惜。兩者之間似乎從未有過交集,但冥冥之中又有一股力量,讓人讀此詩時落淚,彈此曲時心傷。于是提筆立意,從《雁丘》詞的角度淺談箏曲《打雁》的演奏意境與藝術表現。
關鍵詞:元好問;雁丘;河南箏曲;打雁
一、元好問生平簡介及其作品《摸魚兒·雁丘》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1190年-1257年),北方文學重要代表人物,尤以詩文見長。《元史》卷一百八十九中記載:
元好問文名擅一時,其南歸也,復贈之言,以博溺心、末喪本為戒,以自修讀《易》求文王、孔子之用心為勉。
《摸魚兒·雁丘》是元好問眾多傳世詩詞中的扛鼎之作。
原文如下: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十六歲那年赴并州考試,路遇獵人攀談,說起一件怪事:今天捕到一只雁,另一只逃脫的大雁一直哀鳴盤旋,久久不能離去,竟自殺殉情。雁這樣一種生死相許的情義,令詩人內心感慨良多、哀婉憐惜、揪心不已,于是花費重金買下這對雁,予以厚葬,稱為“雁丘”。
二、河南箏曲《打雁》及其結構
《打雁》是河南板頭曲,屬八板體系,曹東扶先生傳譜,何寶泉先生整理。《打雁》全曲演奏概要:獵人出坡,在沙灘上發現群雁,持槍射擊,打傷一雁,志得意滿而歸。雁群遠去。
全曲分為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為第1小節到16個小節,描繪出一幅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畫面,獵人作為第一樂段的主要音樂形象,身姿挺拔、身手矯健。樂句主旋律通過多次反復遞進,給人一種斗志昂揚、志在必得的感覺。
第二樂段為第17小節到39小節,旋律生動活潑又極具歌唱性,仿佛雁群正在天空翱翔,盡情嬉戲。當獵人發現雁群時,迅速隱藏躲避,旋律中大量連續4的上滑以及不斷加強的力度,使氣氛越來越緊張。因為躲藏在暗處的獵人正在瞄準、等待、射擊……隨著“砰”的一聲,突然槍響,傷雁從萬里高空墜落,血染全身。
第三樂段為第40到68小節,傷雁顫抖哀鳴、奄奄一息。大量上滑音在按弦的過程中加入小顫,血染大地的傷雁形象呼之欲出,揪心難受到淚如泉涌。最后,哀鳴聲越來越弱,直到吐盡最后一絲氣息。
這首樂曲前半部分歡樂激昂,后半部分悲傷沉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詩詞對于箏曲意境的升華
(一)不離不棄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詩集傳》中提及,雎鳩“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并游而不相狎”。元好問筆下的雁,也是“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他們一起經歷了多少個春夏秋冬,從南到北,從北到南。一如古老的的雎鳥,相濡以沫,相守相依。
因此,一只雁被獵人打中,伏地哀鳴,它的配偶雖然逃過一劫,卻“悲鳴不能去”。他們情比金堅,如今怎能“大難臨頭各自飛”!于是即使獵人近在咫尺,逃脫之雁也依然不顧自身安危,一圈一圈地在傷雁上空徘徊哀鳴,淚灑層林。
樂曲第三段中,從單音的上滑,混合著大撮雙音的上滑,是體現了在傷雁悲慘的哀鳴聲中伴隨著配偶不忍離去的叫喚。并且節奏越來越緊、越來越急,仿佛配偶萬分焦急卻又無能為力的焦灼與痛心。今后的千山暮雪、萬里層云,從此孤身一人嗎?不!
(二)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傷雁最終氣絕身亡,魂歸九泉,配偶雁如何獨善其身?它有很多的選擇,卻偏偏選擇了最為壯烈的一種,投地自戕、殉情而死。天上地下,也要如影隨形,生死相依!詩人偶遇如此奇事,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雁尚能如此,問世間,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樂曲第三段結尾處九個小節,筆者認為是雙線描寫,既有雁群離去的主線,彈奏時有天高云淡之感,“天空沒有留下飛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也有配偶雁殉情身亡的輔線,4的大量連續托劈接大撮,似乎是配偶雁生命最后的華章,宛如絢爛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也是那樣“砰”的一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成全了生死相許的愛情。從今往后,天上地下,長相守、長相伴!
參考文獻:
[1][金]元好問,撰.遺山樂府校注[M].趙永源,校注.鳳凰出版社,2006.
[2][明]宋濂等,撰.元史[M].中華書局,2016.
[3]何寶泉,孫文妍,編.古箏考級曲集(2014版)[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王海雯(1986-),江蘇省揚州市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古代史2012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