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德行的外延,是決定意識形態、思想精神和社會經濟等一切的內在驅動力。2012年文創熱以來,文創產品不斷涌出,各大博物館開始文創產品的設計,各城市旅游文創產品也層出不窮。但是在文創產品火熱的背后,很多文創產品的設計同質化嚴重,并沒有有針對性地將文化這一重要元素融入進去。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文創產品設計;傳統藝術
一、傳統藝術類文創
(一)傳統藝術范圍
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并且輝煌,傳統藝術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傳統美食等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造,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傳統藝術與文創產品的結合
1.宮扇
“人人都是創意家”項目于2017年11月20日推出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下的表達——文創作品展覽系列活動”。王振淵以中國傳統宮扇為媒介,在創作中將書法藝術融入其中,以二者兼具的文化形態和內含對文化創意和文化創意產品以其思維完成了再詮釋、再創新。
2.花窗擺件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花窗被稱為“在咫尺之間再造乾坤”,一個小小的四方,卻造就了一片靜謐的和諧。“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構思精巧、色彩清雅,以蘇繡繡出官用補子繡片,寓意步步高升。花窗擺件以蘇州花窗文化和傳統技藝蘇繡結合,充滿藝術味并兼具實用性,掛在家中作為裝飾,有古意之美,也寓意了吉祥。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文創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第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第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第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第五,傳統體育和游藝;第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遺與文創產品的結合
1.傾角多功能極簡皮影書架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丑角色齊全。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由于皮影戲中人與物造型的豐富性與特殊性,皮影后面的挑棍基本不會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那么導致放置的書籍都會與水平面或大或小的形成一個傾角,所以起名叫——“傾角”。
2.布堆畫主題卡包、零錢包
布堆畫在陜北又叫撥花、摞花、布貼畫。它是陜北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展現了陜北人民對生活的強烈感受,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布堆畫與棉布相伴而生,是中國原始勞動形態——男耕女織的產物,其雛形源于陜北農村婆姨日常中的針線活。陜北黃土高原山高溝深,自然條件艱苦,整日勞作在外的漢子們的衣服磨損較快;頑皮的孩子爬坡上樹,常常是補了這兒又是那兒。所以,心靈手巧的婆姨們在補丁處層層堆摞、厚厚縫衲,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規則的圖案,既美化生活,又耐磨耐穿。另外,婆姨們在縫制新衣的時候有意在衣服上縫綴一些動物、花草圖案,以此傳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3.苗繡
苗繡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2006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起至今,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團隊設計出了100余款以“苗繡”為主題的作品,種類包括陶瓷產品、生活用品、文創飾品等。在傳承文化元素的基礎上,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注重美學設計,開發適應當下市場的工藝品幫助苗繡走出大山,走進市場。
三、我國傳統文化類文創產品的不足之處
(一)文化特色不明顯
當前國內的文化創意產品,絕大多數商家的開發能力比較弱,開發出來的文化創意產品缺乏對自身文化和藏品的解構。不是對產品的簡單復制,就是文化創意產品高度雷同,有些文化創意產品只是對文物實體按比例簡單復制。
(二)產品創新性、趣味性不足
創新性、趣味性不足是國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中的常見問題。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專業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團隊,除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少數單位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外,大部分都要借助外力。另一方面,當前由于資金或認識不到位,大多缺乏對消費者的研究或對社會熱點的把控,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中常常閉門造車,導致開發的文化創意產品不能充分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千篇一律,無法引起觀眾的興趣。
(三)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沒有完整的產業鏈
國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在創意、設計、制作、生產、宣傳、營銷、服務等環節對接不好,大都缺乏一個完整的文創思維,未形成成熟完整的產業鏈。
參考文獻:
[1]姜琳.文創產品設計中的傳統元素應用[J].工業設計,2016(12):127.
[2]史強.齊心協力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N].長江日報,2017-11-24(B04).
[3]司逸凡,魏丹.中國傳統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策略與模式研究——由“故宮文創”到“達州巴文化開發”[J].中國民族博覽,2017(09):69-71.
作者簡介:張迪,華北理工大學。